因為中國的大量古籍中存在強烈的“華夷之辨”意識,滿清入關後,為鞏固作為異族的統治,消滅漢族主體意識,對中國古籍進行了壹次集中整理、檢查、修改和銷毀,即是通稱的對“四庫全書”的整理。其中凡被認為對滿清不利的,進行修改或毀滅。《天工開物》因被認為存在“反滿”思想而被銷毀。
壹、《天工開物》簡介:
《天工開物》是中國古代壹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壹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其出版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三卷十八篇,全書收錄了農業、手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制鹽、采煤、榨油等生產技術。尤其是《機械》篇詳細記述了包括立軸式風車、糖車、牛轉繩輪汲鹵等農業機械工具,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天工開物》的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其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
二、作者簡介:
宋應星(1587~1661),字長庚,奉新縣宋埠鎮牌樓村人。明末清初科學家。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他2他考中舉人。但以後五次進京會試均告失敗。五次跋涉,見聞大增,他說:“為方萬裏中,何事何物不可聞”。他在田間、作坊調查到許多生產知識。他鄙棄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紈絝子弟”與“經士之家”。在擔任江西分宜縣教諭(1654~1638)年間寫成了《天工開物》。他在《序》中描寫這段情況時說:“傷哉貧也!欲購奇考證,而乞洛下之資,欲招致同人,商略贗真,而缺陳思之館。”(想加以驗證而無錢,想與同人們討論真偽而無場館),只得“炊燈具(備)草”,日夜寫書,但“大業文人,棄擲案頭,此書於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出任江西分宜縣教諭(縣學教官)。期間,他將其長期積累的生產技術等方面知識加以總結整理,編著了《天工開物》壹書,在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由其朋友塗紹煃資助刊行。
三、影響及歷史地位:
該書被西方譽為17世紀中國科技的百科全書。明朝末年發行之後,我國本土曾經引起很大的關註,但到了清朝卻被列為了禁書。成為鮮明對比的是,17世紀該書被廣泛傳播到日本、朝鮮,乃至西方之後,居然轟動了整個歐洲,得到了極大的重視。
《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壹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壹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壹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國科技史料中保留最為豐富的壹部,它更多地著眼於手工業,反映了中國明代末年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生產力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