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在2000年以前,廣西、雲南、新疆等地使用棉纖維作為紡織原料。但在中原地區,人們起初只是把棉花當作壹種觀賞植物,並沒有意識到它的經濟價值。9世紀著名的阿拉伯旅行家蘇萊曼在《蘇萊曼遊記》中記載,今天在北京看到的棉花,至今仍被視為花園裏的“花”。《梁書高昌傳》記載有“草,實如繭,繭中絲薄如行,謂之白堆子。”可見,棉花這種當今紡織工業的重要原料,原本是被視為花草的。
大約有三種不同的方式將棉花引入中國。根據植物區系和史料分析,壹般認為棉花是由北向南傳到中原的。南路是第壹批來自印度的亞洲棉花,通過東南亞傳入海南島和兩廣。據史料記載,至少在秦漢時期傳入福建、廣東、四川等地。第二條路線是從印度經緬甸傳入雲南,大約在秦漢時期。第三條路是非洲棉花通過西亞傳入新疆和河西走廊,大約在南北朝時期,北路是古書《西域記》。宋元時期,棉花傳播到長江和黃河流域的廣大地區。到13世紀,北路棉花傳到陜西渭水盆地。
由於非洲棉和亞洲棉質量差、產量低,清末中國陸續從美國引進陸地棉的改良品種。現在,所有的陸地棉及其品種都在中國種植。
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證明,我國邊疆各族人民種植和使用棉花的時間遠早於中原地區。直到漢代,中原地區的棉紡織品依然稀少珍貴。唐宋時期,棉花開始向中原地區移植。目前中原地區見到的最早的棉紡織遺物是南宋壹座古墓中發現的棉毯。也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棉布逐漸取代絲綢,成為我國人民的主要服裝材料。元朝初年,政府設立木棉提舉司,大規模向民間征集棉織品,每年多達65438+萬件。後來棉花被視為夏稅之首(布、絲、絹、棉),可見棉花已成為主要紡織材料。元朝以後,統治者盡力收集棉布,出版有關棉花種植技術的書籍,並建議人們種植棉花。據明代宋《天工開物》“每寸棉布皆可得”,“必有十臺織機”,可知當時植棉、棉紡織遍布全國。
在中國棉花種植史上,種植過四個栽培品種:海島棉(長絨棉)、亞洲棉(粗絨棉)、陸地棉(細絨棉)、草棉(粗絨棉)。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我國主要栽培的品種也不同。亞洲棉花引種歷史最長,種植時間最長,種植面積廣。陸地棉傳入中國的時間很短,但發展很快,在50年代取代了亞洲棉。目前,廣大棉區種植的棉花多為陸地棉(細毛棉),新疆種植少量的海島棉(長毛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