彜族節慶是各地彜族生活方式和習俗的集中表現。有以農業生產為主的農事節慶;有以祭祀神靈、祖先為主的祭祀節慶;有以追念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為主的紀念節慶;有以歡慶豐收、慶祝勝利為主的慶祝節慶;有以歌舞戲曲活動為主的社交娛樂節慶等。
彜族,是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彜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彜語支,有北部、東部、南部、東南部、西部、中部6種方言,其中包括5個次方言,25個土語。
彜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區)的高原與沿海丘陵之間,主要聚集在楚雄、紅河、涼山、畢節、六盤水和安順等地,涼山彜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彜族聚居區。
彜族節慶是各地彜族生活方式和習俗的集中表現。有以農業生產為主的農事節慶;有以祭祀神靈、祖先為主的祭祀節慶;有以追念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為主的紀念節慶;有以歡慶豐收、慶祝勝利為主的慶祝節慶;有以歌舞戲曲活動為主的社交娛樂節慶等。主要節日有:
彜族節日壹:花臉節
花臉節流傳於丘北縣境內,於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歷時3天。節日期間,凡彜家村寨男女青年均歡聚壹堂,殺豬宰雞,備辦酒肉飯菜,先敬神靈,再以最好的酒肉請老人先吃,爾後眾人才團團圍坐,互相敬酒、吃肉。飯後,就到村頭寨尾,用墨汁、鍋煙灰互相抹臉,壹直抹到滿臉滿身見黑,笑夠累夠方休。花臉節即由此得名。抹花臉,除男女青年互相對抹外,其余的人按年齡、論輩分也相互對抹,認為抹得越黑,抹的人越多,那壹年才風調雨順,人畜平安,五谷豐登。節日期間,村民都不準勞動,不準春碓、推磨。
彜族節日二:火把節
火把節是彜族的隆重節日,除富寧縣木央壹帶白倮人外,境內各地彜族均隆重慶祝,以至傳至漢族。據彜族太陽歷說法,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是太陽在運行軌道上最正的壹天,正午時太陽射到人身上看不到自己的影子,所以把這天當做喜慶的日子。六月是稻谷抽穗、包谷揚花、各種作物接近成熟的季節,也是各種害蟲危害莊稼的時候,所以在這個節日裏要點燃火把除蟲滅害,以保豐收。這天,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到指定場地,鬥牛、賽馬、賽歌舞;晚上舉著點燃的火把,男女互相追逐嬉戲,以表示親切和吉祥,也表示用火燒去相互身上的邪魔。此外,舉著火把巡繞住宅周圍、田間地頭以滅蟲除害,然後成群的人們圍在篝火旁盡情歌舞,通宵達旦。
各支系活動形式及含意有所不同。阿紮從農歷六月二十四日下午至二十六日過2天半,除每天早晚獻祖宗外,第1天祭?蒼龍?,第2天獻?房神?,第3天獻?莊稼神?,有的還到地裏獻?雷神?,祈求保佑。節前每家都砍嫩松樹,並楔A木楔曬幹,制成火把,每天晚上獻祖宗飯時都點燃。晚飯後青年男女匯集空場,耍火把、彈弦子、跳弦舞,精神抖擻。火把打碰聲,愉快的歡笑聲,使村寨壹片歡騰。青年人興致越來越高,深夜不散。獻?房神?極嚴肅認真。在房後立祭臺,由當家人祭獻,獻物有壹小籮玉米,放1.65米麻布或白布、手鐲、戒指;加1碗大米,放1個雞蛋;籮前置1碗清水,3個酒杯。把16.5厘米長的3節松枝、杉松枝和麻栗樹枝用紅、白、綠、藍、青5色布條紮好,同幾根雞毛插在墻上。桌上殺公雞,桌下右邊殺母雞點血燒紙敬獻。相傳古時1對夫婦在火把節期間,為保護小孩,與暗中人房抓小孩的妖魔搏鬥重傷致死,被敬為房神。後代尊崇感激,每逢火把節都要在他們遇難的房後殺雞祭獻。昨科則較簡化,節日當天殺牛分吃。當晚煮糯米飯,按小孩個數煮雞蛋,獻在地上。家長提簸箕拍打念驅鬼詞,後舉火把用松香粒撲撒噴火驅鬼和蚊、蠅等。然後每個小孩分吃1個熟雞蛋,表示1年內不生病,事事如意。近年為保護森林和防止火災,耍火把已不再進行,其余活動大多如故。
彜族節日三:草馬節
草馬節流傳於阿紮支系。阿紮十分敬重陪伴自己祖先尋路長途跋涉遷徙的役馬,並祈求保護莊稼,每年舊歷八月選屬馬或屬鼠日過草馬節。相鄰村寨不選同壹天,便於互相走親串戚,相互祝賀節日。這天家家做草馬,插上各色野花,打扮成五顏六色的駿馬;用南瓜葉做成馬籮,裝竈灰和草籽。當晚殺雞先獻祖宗,並塞雞肉和好菜進馬嘴,吃晚飯前放到村西方草叢裏。第二天將花草馬擺在大路兩側,讓眾人參觀評價,向優勝者學習。下午全村各戶獻過草馬,男女老少都到郊外吃午飯,看誰家吃得好,客人多,得到好評和吉利話。飯後舉行鬥牛活動,評壯牛冠軍,又是壹番熱鬧場面。節日裏本村男女和外來客自由玩耍,特別是夜間,唱曲子、吹竹笛、跳弦舞,熱鬧至深夜或次日淩晨始散。
彜族節日四:二月八
每年農歷二月初八日是巍山彜族人民的年節,節日隆重而熱烈。各村寨都要舉行活動,其中?柵大路?、?祭密枯?是***同的活動。這天,各村寨都要砍些樹枝把進入村寨的各條路口封柵起來,不準外人進入村寨。祭密枯活動在本民族內舉行,並且不準婦女參加。活動過程中,都說彜族話,不講漢語。活動先是叫?地脈?接?密枯?,然後舉行祭祀密枯活動,再由阿畢(彜族宗教人員)和童子以及青壯男人守密枯樹三天三夜,而打歌是各村寨必不可少的活動內容。
彜族人民為什麽要在農歷二月初八日這壹天舉行如此隆重、熱烈的活動呢?傳說過去巍山彜族村寨中有位心地善良、樂於助人的老人,名叫密枯,住在離寨子壹裏外的窩棚裏。有壹年二月初八的中午,青壯勞力都下地幹活去了,寨子裏只剩下壹些婦女兒童和老人,密枯突然發現兩只餓虎向寨子裏撲來,老人、孩子危在旦夕。在千鈞壹發之際,密枯老人不顧自身的危險,口中壹邊大喊?孩子們快跑!?壹邊用隨身帶著的砍刀將路邊的樹枝、刺芭砍倒堆在路上柵封大路,拖延老虎進寨,在精疲力竭時,毫不猶豫地迎著老虎站在大青樹下,將餓虎引向自己。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老虎被射殺死了,村裏的人得救了,但密枯老人卻倒在血泊中。人們懷著沈痛的心情將密枯老人的屍骨葬在大青樹下。此後,彜族人把大青樹叫做?密枯樹?,?密枯樹?成為密枯老人的化身。彜族過?二月八?的習俗也就壹代壹代流傳下來。2007年3月27日(農歷二月初九),在巍山召開了?滇川黔桂四省(區)彜文古籍第十二次協作會?,會議確定每年農歷二月初八為中華彜胞***同祭祀南詔大土主的主祭日。
彜族節日五:密士節
密士是樹神。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日,全村殺壹頭豬敬獻樹神。祈求樹神降福消災,保佑全村人畜興旺,五谷豐登。
彜族節日六:沙戶比節
?沙戶比?為巍山彜語,意為?嘗新麥?,時間在農歷四月中旬。節日這天,家家戶戶用新麥面和糯米舂糍耙,蘸蜂蜜敬祖,請親戚朋友嘗新,慶賀小春豐收。這壹天,嫁出去的女兒要帶上糍耙等禮物回娘家探親。
彜族節日七:土皇節
土皇節時間為農歷九月中下旬,巍山彜族選擇不屬於家人屬相日的壹天晚上舉行送土皇儀式。這壹天,人們要用竈灰從主房內屋到面房,再到圈房畫線,院心交叉線為中點,再畫圓,定四個角,形成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分別插上壹枝松枝和栗樹枝,中央則插三枝,點香敬茶、米、酒、鹽等食物,並壹手抱公雞,壹手敲犁頭,口念?東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已土,我家在某月某日敬獻土皇?。然後殺壹只雞,在五個方向插上雞尾毛,燒雞尾毛繞五個方位,待雞肉煮熟後再敬獻壹次,全家叩首,念?送土皇,保安康,保田地,保地基?的吉利。最後把所有的樹枝和香火送到房後路邊,然後全家聚餐。
彜族節日八:咱喝戲節
?咱喝戲?巍山彜語為嘗新米飯,時間在每年農歷十月的壹天。這壹天,人們把收獲的新谷舂成谷米,叫回出嫁的女兒和上門去的兒子以及親友,殺雞嘗新米飯。嘗新米飯時要先祭祖,再敬老人。吃飯時,由壹位年長的老人致詞?咱喝戲,戲歐戲,遲尼汗麥萬,納海去以麥多啦?。意為嘗新米,嘗呀嘗,今年豐收了,祈盼明年更豐收。有的彜村還把新米舂成各種花樣的餌塊,著上色,分送給親朋好友和村中的老人品嘗。
彜族節日九:白芝姑?蕎年節?
在永仁縣的深山野嶺中,有個叫白芝姑的高寒彜族村寨。每年農歷四月第壹個屬龍日,當地彜族百姓都要舉行盛大的活動,俗稱?蕎年節?。
白芝姑屬永仁縣猛虎鄉麽苴地村委會,地處金沙江畔彜山腹地。
也許是由於遷徙路線或時間的不同,白芝姑彜族分成了不同的支系,節日習俗也各具特色。?蕎年節?即為楚雄境內直苴、麽苴地、白芝姑、薄片乍、阿裏地、涼山箐壹帶彜族獨特的節日之壹。
?蕎年節?是當地彜族群眾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節日這天早晨,伴著第壹聲老公雞的啼鳴,由寨子裏德高望重的俚頗長老敲響第壹聲清脆的銅鼓聲,告訴人們?蕎年節?已經到來,節日活動即將開始。此時,穿著節日盛裝的村民們陸續從各個寨子集中到舉行節日活動的場地上,然後根據節日活動內容,各自忙碌著。婦女們的主要任務就是準備祭祀用的祭品和節日飲食,青壯年則做好接蕎種的準備工作,未婚青年乘此機會盡情歌舞、談情說愛。活動通宵達旦,場面熱鬧非凡。
活動開始,第壹項內容是接?蕎神?。大家在銅鼓手的帶領下,踏著鼓點,順序走到蕎麥地裏,繞地壹圈,開始叫蕎種。此時正是收獲蕎麥的季節,叫蕎種就是要蕎種不要再依戀田野,請蕎種隨蕎麥壹同回到家家戶戶的糧倉裏,和山裏人壹同幸福地生活,到來年播種時節再回到山野中去。
接蕎種儀式結束後,每人在附近折壹枝綠樹枝帶回家,喻示附著在樹枝上的蕎種已隨自己回來了。綠樹枝帶回家後,要將其插在樓海底上,待第二年開春播種時,再送回到地裏。
接下來是舞蹈表演。寨子中央的場壩上,只見頭戴面具、身穿長褂、手持木棍的十幾個裝束奇特的彜家漢子,以放在場壩中央的壹張八仙桌為中心,圍成壹個大大的圓圈,邊跳邊唱邊表演各種樣式的舞蹈動作。據說,在遠古時期,壹場大火把彜族人的所有房屋、糧食燒了個精光,當時不要說有口糧食吃,就是連糧種也顆粒不剩,人們在饑餓和痛苦中苦苦掙紮。後來不知是誰在壹個倒扣的碗底下發現了幾粒幸存的蕎種,人們把蕎種播在山坡地上,頂著烈日到很遠的山腳挑水澆灌,白天黑夜輪流守護,精心管理,就這樣壹直到了來年的四五月,蕎麥終於開花結籽,彜族祖先靠這幾粒蕎種生存並繁衍了後代。這就是彜族蕎年節的來歷。為了使後人永遠記住這段痛苦的農耕歷史,每年的蕎年節,彜族人都要進行這些舞蹈表演,以示不忘昨天的艱難。
人們在做完各種活動後,便相約在壹起對歌、跳竹竿舞、跳葫蘆笙舞。長者則圍坐在場子中央的八仙桌旁,飲酒敘事、對歌。
?蕎年節?實際上是農業祭祀性節日,它實際上表達了彜族人的壹種自然崇拜,這是農業民族壹種期望豐產豐收的***同心態的外露。
白芝姑?蕎年節?習俗,壹直沿襲至今。
彜族節日十:密枝節
這是壹種原始崇拜儀式,是雲、貴兩省彜族的重大節日之壹。但它沒有固定、統壹的節期,每年冬季由?畢摩?擇吉日舉行節日活動。當天,各村男子帶上殺過的整只白羊,前往深山密林中的專用祭場去舉行祭祀,祈求莊稼豐收,六畜興旺。
關於?密枝節?的由來也有個傳說。相傳,古代有個放牧牛羊的能手,名叫?密枝?。他成年累月幫助人家放牧並看管牛羊,人們都很感謝他。壹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壹家主人給他壹只雞、壹升米和壹斤肉,叫他回家過年。但他無家可歸,又不便去別家借宿(因為是除夕之夜,非比平常),只好蜷曲在別人的屋檐下,不幸當夜就被高寒酷冷奪去了生命。人們對此十分痛心,非常惋惜。為了紀念他,彜族人民就用他的名字立了壹節目叫?密枝節?。但是由於他死於除夕之夜,不便立節日於這天,故改由?畢摩?於每年冬季裏臨時另擇日期過節。
彜族節日十壹:跳弓節
那坡縣彜族傳統節日。亦稱跳公節。彜語稱卡契、孔稿、嘈契。每年農歷四月中旬舉行。具體時間因村屯而別。相傳古時候,彜族祖先出寨抵禦敵人,於四月上旬至中旬陸續獲勝還鄉,族人設宴及歌舞慶賀,沿襲成俗。北宋始有該項活動。分大跳和小跳。9年舉行1次大跳,每次6~9天。每年舉行1次小跳,每次3天半。人們圍繞金竹絲開展歌舞活動,鄰近村民來觀賞和道賀,場外有臨時集市貿易。
跳弓節的活動
跳公節,也稱?跳弓節?,是廣西那坡、雲南富寧壹帶彜族最大的節日,據說是為了紀念古時凱旋而歸的勇士;流傳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各村屯過節的具體時間相差不多,都在農歷四月上旬,內容有祭祖天地、神、祖先,宣講本民族歷史,跳舞唱歌、表演娛樂等。壹個村寨過跳公節,附近幾個村寨都來參加,非常熱鬧。過節時全村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盛裝,由臘摩(即祭司,彜語中有教師和智者的含義)宣講祖先的功績,帶領大家祭拜,隨後是飲酒唱歌,眾人打著銅鼓,吹著蘆笙,圍繞金竹叢,遵循傳統的舞蹈步伐,由慢而快,由低潮到高潮,盡情歡慶。青年們則表演象征圍獵、殺敵的?跳閘門?、?跨斷橋?等舞蹈,表示緬懷先祖的英勇尚武精神和反抗民族壓迫的勝利。四周擺滿節日食品,大家可邊吃邊舞,不時穿插著畢摩的念經、祈禱、祝福等儀式,期間還舉行賽馬和各種表演活動。天黑以後,青年男女則成群結隊到各家各產輪流跳舞、祝福,甚至徹夜狂歡。
屆時,人們穿著特定的服裝,姑娘穿白色短衣,青布褲,打著綁腿,佩戴項圈耳環,腰束彩帶。小夥子穿四件嶄新短衣,件件衣領外露,有九個小夥子手持長竿(象征祖先使用的長茅),外披藍色長袍,聚在廣場上。?師公?率眾用豬頭祭祀祖先,並登上竹臺正式宣布開始跳金竹舞。?麻公巴領舞者頭戴白高帽,身著長袍,腳穿新鞋襪,帶領眾人,踩著蘆笙、鑼鼓點翩翩起舞。舞蹈持續兩天,第三天中午,所有男女老少壹同登上高山之巔,在?師公?主持下又祭祀祖先壹次,然後紛紛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