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奇特的服藥後排病反應

奇特的服藥後排病反應

問1:聽說有些病人吃完中藥後上吐下瀉,壹把鼻涕壹把淚的,這是怎麽回事啊?

回答:這屬於藥後反應的壹種,我們稱之為“排病反應”。排病反應是指在服用中藥(特別是在服用溫運陽氣中藥)的過程中,正氣得以充盛,與藏匿於臟腑經絡中的邪氣相鬥爭,在鬥爭的過程中,病人身上就會出現壹些邪氣外排的反應,並且隨著邪氣的排出,機體逐漸自我修復,當病氣完全排出體外後,相應的自覺癥狀隨之減輕或消失,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排病反應。出現排病反應的前提必須是辨證論治準確、煎煮服法無誤。

中醫學治病歷來強調藥物必須“中病”和“以知為度”,如《傷寒論》強調服桂枝湯後汗出愈、服瓜蒂散當吐、服茵陳蒿湯小便如皂莢汁等。西醫學鼻祖希帕克拉底也早就強調過:“人體的體液、血液必須調和才能無病,痰、咳、汗、尿、大便、排膿,這些分泌物排出體外,身體才能產生調和,當血液調和、還原時,病才能痊愈。產生這些自覺癥狀的現象,就是促進邁進自然的調和之道,決不可因為排出這些排泄物,感染非常痛苦而橫加阻止,否則將永遠無法調和,使疾病纏綿不愈”。

問2:同壹張方子,有的人吃完拉肚子,有的拼命流清涕、打噴嚏,甚至有的會手腳麻木、心慌心跳、四肢發涼,這是為什麽?

回答:病的來路,亦是病的去路。服經典中藥後正氣增強,體內的陰寒邪毒必從虛處而發,人體五臟六腑,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皮毛筋骨,壹處陽氣不到便是病。既然陽氣不到之處便是陰寒之邪積聚之所,當應用藥振奮人體陽氣,托邪外透,最終病得治愈。常見的排病反應有:

(1)排寒反應:對外感寒邪的疾病,必須將風寒之邪排出體外,疾病才能治愈。多以感冒、噴嚏、流涕等方式排出,或從經絡的壹些孔竅及四肢末梢排出。

(2)情誌抑郁所致的疾病,多以情誌方面的反應及矢氣和呃逆等形式排出。如肝胃不和的患者常出現大量的肛門排氣,或經食道從口中大量噫氣。

(3)痰濕所致的疾病,多以咳痰、尿頻、腹瀉、排汗、癲癇發作等方式排出。

(4)陽氣郁滯所致的疾病,多以瘡、癢、腫痛,發燒,尿赤,肛門灼熱腹瀉等方式排出。

(5)瘀血所致的疾病,多以皮下瘀斑、便血,咳血,月經等排出。

(6)失眠及嗜睡:幾乎是每壹個患者都能夠遇到的現象。這是人體精氣神進行自身良性調整的壹種表現。

(7)氣動反應:身體的某些部位出現麻、脹、涼、熱、酸、重、癢及蟲爬、蟻走感,或出現患病部位不自主的跳動,抽搐。這是元氣運行旺盛,在打通淤滯經絡時出現的反應。

(8)發熱反應:在治療過程中,患者常常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熱現象,這是機體免疫能力正在提高的表現。其中,以胃腸道方面的反應最為多見,因後天之本在整個疾病治療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排病過程中身體的修復需要壹定的能量,能量來源主要依靠脾胃所運化的飲食精微提供;同時,腸道是多數病邪向體外排出的通道,因此,它的反應極為復雜的,可能出現胃腸道向正-反兩個方向的大幅度功能調整,出現嘔吐、腹瀉、不大便、食欲改變等臨床表現。

特別指出的是,根據臨床觀察,多數患者以腹瀉為排病反應主要表現,腹瀉的特點是次數雖多,但不會特別難受,繼續服藥,腹瀉即可自然消失,腹瀉前多伴有壹過性腹痛、腹中鳴響、矢氣頻頻等,大便色黑,或者極臭,或者如水樣,或者如黏糊狀,但與普通急性胃腸炎、痢疾不同,腹瀉後病人反而覺得輕松,停服中藥後癥狀很快消失,往往在服用熱稀粥及充分睡眠休息後即可緩解,不會出現脫水、嚴重內環境紊亂等情況。

排病反應所持續的時間、表現形式及嚴重程度是由邪氣的性質、病位的深淺、本氣的強弱程度所決定的,部分病人會出現非常劇烈的排病反應,我們稱之為“瞑眩反應”,往往見於疑難危重癥病人當中,但過程是存在壹定風險的,所以我們並不追求此類反應,但部分疑難病人在常規治療無法取效或收效不明顯時,在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下我們仍會追求“以知為度”的瞑眩反應。(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