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形象起源於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現,龍生有駱駝頭、馬臉、虎鼻、牛耳、豹眼、鹿角、獅鬢、蛇身、魚鱗和鷹爪。它能長能短、能幽能明,可似飛向天空呼風喚雨,能潛入海底興風作浪,也是風調雨順的保證。作為自然界中從未出現過的動物,它是原始祖先對自然力模糊崇拜的產物。那麽,是什麽動物激發了古人繪制龍的形象呢?
龍為鱷說龍是鱷魚形象的藝術升華,這已成為大多數學者的***識。有人甚至肯定地說: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龍”應該是以揚子鱷為原型的。
揚子鱷,古稱“鼉”或“鼉龍”,俗稱“土龍”和“豬龍婆”,是我國特有的動物,也是世界上僅有的兩種溫帶淡水短吻鱷之壹。根據化石記錄,它們在中國近壹半地區被發現,特別是在武漢長江中下遊地區,數量繁多。
揚子鱷是怎樣“變成”龍的?首先,揚子鱷具有相對兇猛的外表、兩棲的生活習性,而且經常半潛在隱蔽的地方像秘密的行蹤,這會使古人對它既有恐懼又有敬畏,使它成為公眾眼中端莊而神秘的動物,所以它成了必然選擇主水神靈形象。
事實上,這幅虛幻的龍像具備了揚子鱷的所有基本特征:全身布滿鱗片;長下巴,頭頂上有壹個凸起的鼻子;有鋒利邊緣的錐形尖牙;大而圓的凸出的眼睛;又長又粗的尾巴;強壯的四肢和五指的爪子;橫條紋的腹部。為了彌補揚子鱷光禿的頭部和尖尖的尾部對神的形象有害的缺陷,古人充分發揮想象力,在其身上增加了角、須和尾鰭,並將背部縱向排列的突出角質刺轉化為鋸齒狀背鰭,拉長身體,呈現氣勢和裝飾效果。因此,這條揚子鱷被塑造成了壹條可以在雲中翺翔的龍的傳奇形象。
揚子鱷生活在江河湖泊的沼澤中。在《左傳》中,“深山大澤,實生龍蛇”可能意味著龍(即揚子鱷)和蛇生活在同壹環境中,有著相似的習性。“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說明龍的生命離不開水,這也符合中國鱷魚的生命特點”中國短吻鱷龍有冬眠的習慣,秋藏春醒。古人每次看到鱷魚和雷雨同時出現,雨水就從空中飛來,於是就幻想著它能飛起來。
揚子鱷在水邊“打造”了壹個地下洞穴迷宮。這些洞穴離地面兩三米深,通常生活在水中。因此,人們想象“龍王生活在水下龍宮”。據信,由於洞在洪水中被毀,揚子鱷四處奔跑時,人們便認為是“龍王正在掀起波瀾,興風作浪”。其實,揚子鱷也是洪水的受害者。
揚子鱷以魚、青蛙、貽貝等為食,殼裏有許多珍珠。當有人看到揚子鱷爭蚌嘴裏吐珠時,就有了“二龍戲珠”的理論。
揚子鱷的交配產卵季節是雨季。由於雄鱷通過叫聲尋找雌鱷,人們把揚子鱷的叫聲與風雨的來臨聯系在壹起,即“龍可以呼風喚雨”,也符合龍能翻江倒海的特點。
後來,由於森林砍伐、水土流失和環境退化等原因,揚子鱷在很多地方逐漸消失(安徽、浙江等地只有少數地區存在)。由於揚子鱷在大多數地方的現實生活中已經不復存在,人們記憶中的印象也逐漸消失,只留下祖輩們世代相傳的龍的形象。因此,龍與揚子鱷成為兩個不同的概念,龍形象的起源也變得撲朔迷離。
甲骨文中的“龍”字是非常象形的:“頭有角,嘴大,身有花紋,身彎。我國著名古生物學家楊仲建先生認為,從龍的象形特征可以推斷,除了頭上的角外,“都是鱷魚的形象”。事實上,老年鱷魚頭部的刺狀突起往往很明顯,這可能是古人誤以為角度的原因。
事實上,在古代,中國還有另壹種鱷魚,灣鱷,在我國大約在明朝中葉1510年滅絕。灣鱷是現存最大的鱷魚,體長2.5-7米,最大體長10米,體重200-300公斤。中國揚子鱷和中國揚子鱷的壹個主要形態差異是,第四顆下頜牙齒面向上頜的缺口,因此當嘴閉上時,牙齒暴露在外。
灣鱷的性情非常兇猛。它不僅攻擊岸上飲水的牛、羊等牲畜,還主動攻擊人。歷史上有許多令人震驚的故事。唐朝文學家韓愈“驅鱷”驅的就是灣鱷,他還寫了壹篇著名的文章《祭鱷魚文》。有學者認為,中國古代先民特別是南方居民的龍圖騰與水中的鱷魚等會傷害人的動物有著密切的關系,完全有可能經常受到鱷魚的侵害,造成恐懼,從而導致崇拜。
龍為蛇說世界上有2700多種蛇,中國有近200種蛇,包括蟒蛇、蟒蛇、閃光鱗蛇、蛇、蛇、眼鏡蛇、海蛇和毒蛇。龍的原型是什麽樣的蛇?壹些學者通過對考古、歷史、民族學資料的分析研究,認為這可能是壹條蟒蛇。因為蟒蛇是“蛇之王”,古人用蟒蛇這個最大的蛇作為基形來塑造龍。中國只有壹種蟒蛇,即黑尾蟒。它是中國最大的蛇,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蛇之壹。它長6-7米,重50-60公斤。雖然蟒蛇行動緩慢笨拙,但它是壹種貪婪的動物。它沒有毒牙。捕獵時,它通常成群結隊地在地上、山間和溪流之間,或在樹幹上等待獵物。
至於龍的原型,可以與“龍為鱷說”理論相提並論的是“龍為蛇說”理論。著名學者聞壹多認為龍“形似馬、狗、魚、鳥、鹿,但其主體和基本形態是蛇。這說明蛇圖騰是圖騰單位眾多時代最強大的圖騰。圖騰的融合是蛇圖騰對許多弱小單位的融合和同化的結果,可能在圖騰融合之前,所謂的龍只是壹種大蛇。
這條蛇的名字叫龍。後來,有壹群人把這種蛇當作圖騰。他們合並並吸收了許多其他圖騰團體。只有到那時,大蛇才接受野獸的四只腳、馬的頭、鬣狗的尾巴、鹿角、狗的爪子、魚的鱗片和胡須,所以它才成為我們現在所認識的龍。這壹觀點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他們認為無論龍的形象如何變化,它的主體仍然是蛇,蛇的進壹步神秘化將升華為龍。
原始先民崇拜的龍的形象來源於蛇,更具體地說,是具有壹定巫術意義的神化蛇。蛇常出沒於山川草叢。他們善於躲藏和攻擊。有毒的毒液能殺死敵人。這些特征會使原始先民產生恐懼和神秘聯想。蛇的不可理喻的魔力讓人屈服,所以他們祈求蛇的保護,所以有許多氏族把蛇當作圖騰。大量的人類學資料、民俗資料和古代文獻證明,蛇的圖騰崇拜在中國母系氏族社會中廣泛流行。
正是由於蛇圖騰崇拜的盛行,蛇圖騰演變成龍後,在龍的概念和形態上仍有古蛇圖騰的遺存。在我國原始社會,中原地區曾有幾個以水生動物或兩棲動物為圖騰的氏族結成聯盟,其中以蛇為圖騰的蛇族最為重要。蛇被神秘化,成為圖騰神,即龍。所以蛇族就是龍族,他們的首領是蚩尤和禹。人們還認為,龍的原始形象是蛇,它代表了土地的自然力量。人們還認為,最早的龍是壹條有角的蛇,用來代表其神異性。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龍字是壹樣的。
通常,當蛇活蟒蛇捕食時,它會慢慢擡起頭和脖子,形成“s”形,然後突然咬住獵物,用身體緊緊地裹住獵物,直到被勒死或無法再掙紮。由於下頜骨與顱骨的關節非常疏松,下頜骨左右半部分與口腔各部之間通過韌帶連接,具有拉伸張力,口可以張開130°以上,喉嚨也有彈性,胸部沒有胸骨,體壁可以自由擴張,所以即使是比它的頭大幾倍的動物也可以被整個吞下。茂密的森林和水中的各種動物,從野豬、野羊、鹿到鼠、鳥、魚、蛙,以及豬、雞、鴨等畜禽,都是它的食物。關於吃蟒蛇的人也有很多傳說。
不過,也有人提到其他蛇。例如,四川涼山彜族人用彜語中壹種叫“爾布”的紅色小花蛇人們把它當龍。著名兩棲爬行動物動物學家張夢文通過對古代文獻、古籍、古文字的考證,提出了龍與五步蛇相似的觀點。五步蛇也被稱為“五步龍”。又名尖吻蝮蛇。這是壹條非常毒的蛇。因人畜被咬後五步之內昏倒而得名。五足蛇因其毒而被視為神靈,是龍進步的圖騰。
其他的說法此外,有人認為龍的壹些主要特征與蜥蜴更為相似,壹些古代蜥蜴的描述也與龍相似。據壹些學者介紹,滇南峨山等縣的彜族人把當地的山壁虎(蜥蜴)當成龍,每年玩龍燈時做成的龍就是蜥蜴的形狀。有學者指出,龍是印度蟒蛇和爪哇飛蜥結合的產物。後來,在從地下發掘出來的巨獸骨骼影響下成為有翅怪物,最後成為口頭傳說中的巨大兇猛的怪物。
爬行動物中的最後壹個類群——龜鱉類,甚至兩棲動物和魚類,已經被提到。例如,清代《雜述詩》記載了歷法史料:“地支亦論所屬,辰則屬魚”;在柯爾克孜族十二生肖中,龍的位置也被魚取代。因此,關於龍形象的起源,據說龍是由各種水生類群(主要是短吻鱷、短吻鱷、蛇、海龜等)與鳥類和動物結合而成。還有壹種說法是,不同地區的人選擇不同的物候參考動物,所以江漢流域的元代和鱷魚,黃河中上遊的昆蟲、青蛙和魚,黃河中下遊的鳥類和動物,等都有可能是相對固定的物候參照物動物以後,這些關系演變成專註於某壹特定形象的觀念,從而形成了龍。
恐龍作為壹種早已滅絕的爬行動物,也被壹些中外學者提及。例如,美國學者海耶斯在其著作《中國的龍》中就認為龍是古代恐龍。
因為龍是我們祖先傳說中的壹種神秘動物。它可以在天空中飛翔,在陸地上行走,潛伏在深淵中。它是壹種偉大的自然生物。在中生代的爬行動物中,恐龍、翼龍、魚龍和其他動物曾經主宰著海洋、陸地和空氣。然而,早在1942年,著名古生物學家楊仲建就首先論證了古生物學中的恐龍與中國傳說中的龍無關,然後論證了傳說中的龍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他也是第壹個科學證明“龍是壹種假想的動物”的人。
龍之九似事實上,龍確實有許多動物的特征。宋朝的《爾雅翼》描寫了龍的九個相似之處:“九似者,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難怪如此復雜而神奇的形象會產生各種矛盾和自我實現的說法。
關於龍的起源,還有壹個傳說,古代有許多部落生活在野外,他們之間經常發生戰爭。軒轅黃帝打敗蚩尤部落後,逐漸統壹了幾十個小部落。
當時,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崇拜對象,包括蛇圖騰、馬圖騰、魚圖騰、鷹圖騰、熊圖騰、豹圖騰、羊圖騰、象圖騰、狗圖騰等,黃帝為了統壹部落,決定***同制作圖騰。經過壹番思考,他根據各部落圖騰的特點,繪制了特殊的圖騰:蛇的身體、馬的臉、鹿角、象的牙齒、魚的鱗片、羊的胡須、鷹的爪子。圖騰因與浮雲和河流相聯系,所以被稱為“龍”,而不可能是在真實的動物世界裏發現的。從此,龍成為中華民族團結、力量、飛翔、權威、吉祥、歡樂的象征。
有許多鳥類、動物和其他動物的身體部位也豐富了龍的形象。早在東漢時期,王充的《論衡·龍絮》就說龍是“馬蛇之類”的說法。這是他根據秦漢時期流行的龍形(馬頭蛇尾)對龍原型的初步探討。漢代流行的“馬頭蛇尾”龍,是對上壹代龍的繼承。
殷周遺物上的龍形為馬頭蛇尾,甲骨文中也有這種形制。學者阿爾丁夫認為,中國文化中龍的原型是野馬。然而,龍是雨水之神,馬非水陛之物。古人怎麽能把馬當作龍的模型呢?因此,有人提出建議,這種馬應該是河馬。
河馬比普通馬更神秘,能喚起古人的思想。”《山海經》、《尚書》等都有水馬、龍馬出江的觀點。在1200萬至10000年前的上新世和更新世,河馬也廣泛分布於歐洲和亞洲,中國雲南也發現了上新世河馬。此外,也有學者認為龍起源於水牛,這原本是水牛在南方的名字。關於與豬頭有關的龍頭形象的起源,眾說紛紜。認為龍的起源和誕生與原始農業密切相關。
各種各樣龍都是在不同的地方獨立誕生的。龍形的起源是多種多樣的。長期以來,中國有許多不同姿態的“龍”。由於龍的巨大神秘性,後人更容易將適應現實生活需要的神性賦予它,使之成為具有特殊意義的象征。當北方部落與馬為友時,就增加了馬的特點;當南方部落依水而居,有魚相伴時,就增加了魚的鱗和須。為避蛟之害(其實是鱷),就附上鱷的特性……
從事民族文化研究的學者提出了“泛龍論”,認為不同的民族,甚至不同地區的同壹個民族,對龍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滇西哀牢山彜族以穿山甲(龍鯉)為龍,山廟中描繪的“十二獸”神像是穿山甲而不是龍。穿山甲是壹種善於挖掘和生活在中國南方山中的動物。它除了面部和腹部,還覆蓋著500-600塊堅硬的角質厚甲,以復合瓦的形式排列,形似鱗片。這樣的外表真的讓人想起了龍等古代神話動物。
穿山甲雖然是陸生動物,但古人把它歸於水族。它被稱為鯪鯉、鯪魚,甚至是龍族,即龍鯉或龍魚。宋朝莊綽的《雞肋編》說:“鯪鯉乃穿山甲”;“鯪魚何所?”是屈原《天問》中提出的壹個問題;根據《山海經·海外西經》記載,軒轅之國“龍魚陵居在其北,狀如貍(鯉)”;清朝《古今圖書集成》載龍魚圖樣,頭上有角。與穿山甲相比,古代想象中的龍魚以穿山甲為原型,誇張頸部和頭部,以接近龍的形狀。
根據《爾雅翼》和民間傳說,與龍有關的動物包括駝鹿、虎、豹、鹿、獅、兔等著名動物,以及屬於鳥類的鷹。也有人認為龍的身體是壹種“扭動的蟲形”。此外,還有人主張龍的原型是長頸鹿以及屬於軟體動物的蝸牛、屬於昆蟲的蠶等動物。在壹些地方,雞、蝌蚪、綿羊、鰻魚和泥鰍也被用作龍。既然這些觀點太牽強,我就不在這裏列出了。
綜上所述,龍是壹種神獸,古人把它朦朧地聚集在壹些爬行動物和壹些動物、鳥類、魚類、昆蟲等身上。龍的形象並不是自然界某事物的簡單表現,而是以某些動物的形體特征為主體,結合其他動物的形體特征而創造的藝術形象,逐漸成為廣大人民的***識。這是迄今為止龍崇拜起源研究的主要成果。但是,這壹觀點還需要進壹步的深入研究來豐富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