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過很多這方面的說法,有的說是蒙古血統,有的甚至說是高甲(《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版,第22頁。呂振羽說:“中國人從宣帝開始就被稱為漢人。”(《中國民族筆記》,三聯書店,1950版,第19頁。總之,漢民族的名稱從漢朝就開始叫了。}
但我認為這些說法並不準確。漢朝開始對外交流的時候,壹直叫“漢人”,不叫“漢人”。
真正的漢民族的形成應該經歷以下幾個階段:以炎黃兩個民族為主的華夏民族。因居住在夏水而得名“夏族”,以華山為中心而得名“華族”。後來,黃帝、顏地、蚩尤這三個部落發生了激烈的沖突戰爭,最終合並為“中華民族”。
經過夏商周時期(包括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和遷徙,各民族得到了大範圍的融合,華夏民族的範圍進壹步擴大。
真正的“漢族”始於元朝。在元朝直接管轄的地區,蒙古族人口很少。蒙古貴族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削弱漢人和其他民族的反抗意識,把各族人民分為蒙古、色目人、漢人、南人四個等級。——“蒙古人”是指最初生活在大漠南北的蒙古部落,包括陸吾部、忙兀部、克烈部、紮拉伊爾部、塔塔兒部、窩依爾拉部;
“色目人”主要指回族、回鶻、李亢、阿祖、吐蕃、唐舞、哈慈魯、吐蕃等民族;“漢人”是指在金朝統治下較早被征服的漢、契丹、女真、渤海、朝鮮和川滇等省的人;“南人”是指最初生活在南宋的各族人民;“南方人”最低,因為這些地區最後統壹了。
後來為了與蒙古人對稱,“漢人”壹般稱為“漢人”,元朝廷也習慣了這種稱呼,開始在壹些公文中使用“漢人”。“漢族”的稱謂開始廣泛流傳,被大家接受。
到了明朝,廢除了“南人”的等級和相應的稱謂,與“漢族”合稱為“漢族”,形成了今天“漢族”的主體。“南方人”大多是漢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