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選擇題文化常識年號廟號謚號

選擇題文化常識年號廟號謚號

1. 年號,廟號,謚號都有什麽不同

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謚號、尊號和年號.這些稱號多見於史書.1. 廟號 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壹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後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後的趙光義稱太宗.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清朝努爾哈赤稱太祖,福臨(順治)稱世祖,玄燁(康熙)稱聖祖.但是在隋以前,並不是每壹個皇帝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唐以後,每個皇帝才都有了廟號.2. 謚號 謚號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跡評定的壹種稱號,有褒貶之意.所謂“謚者,行之跡”,“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謚號有帝王之謚,由禮官議上;有臣屬之謚,由朝廷賜與.還有稱謚,是門徒弟子或是鄉裏、親朋為其師友上的謚號.帝王將相之謚在西周時即已出現.秦時曾壹度廢除,漢代恢復,直至清末.私謚可能始於東漢,或謂春秋時期已有.民國以後,稱謚在壹段時間內仍存在.謚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愛民曰文,克定禍亂曰武,主義行德曰元等,這是美謚;殺戮無辜曰厲,去禮遠眾曰煬,好祭鬼怪曰靈等,這是惡謚;還有表示同情的哀、湣、懷等.壹般人的謚號多用兩字,如嶽飛謚曰武穆,海瑞謚曰忠介.3. 尊號 尊號是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詞組成的特殊稱號.或生前所上,或死後追加.追加者亦可視為謚號.尊號壹般認為產生於唐代.實際早在秦統壹中國之初,李斯等人就曾為當時的秦王政上尊號曰“秦皇”.不過這時的尊號壹詞的含義與唐代以後的不甚相同.尊號開始時,字數尚少,如唐高祖李淵的尊號為“神光大聖大光孝皇帝”.越到後來,尊號越長,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稱號為“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除了廟號“高宗”二字外,其尊號竟有二十余字之多.4. 年號 年號是中國皇帝紀年的名號,由西漢武帝首創,他的第壹個年號為“建元”.以後每個朝代的每壹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軍國大事或重大祥瑞災異,常常改元.如漢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後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後元十壹個年號.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後用了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鹹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十四個年號.明朝自第壹代皇帝朱元璋開始,包括明、清兩代,每壹個皇帝不論在位時間長短,只用壹個年號,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對前代帝王多不稱姓名或尊號,都稱廟號、謚號或年號.具體參見《中國古代帝王稱號的演變》.。

2. 我想要壹份歷史基本常識,例如皇帝的稱號分為:年號,廟號,謚號

1)廟號: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

壹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後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後的趙光義稱太宗。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

清朝福臨(順治)稱世祖,玄燁(康熙)稱聖祖。但是在隋以前,並不是每壹個皇帝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

唐以後,每個皇帝才都有了廟號。 2)謚號:謚號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跡評定的壹種稱號,有褒貶之意。

所謂“謚者,行之跡”,“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謚號有帝王之謚,由禮官議上;有臣屬之謚,由朝廷賜與。還有稱謚,是門徒弟子或是鄉裏、親朋為其師友上的謚號。

帝王將相之謚在西周時即已出現。秦時曾壹度廢除,漢代恢復,直至清末。

私謚可能始於東漢,或謂春秋時期已有。民國以後,稱謚在壹段時間內仍存在。

謚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愛民曰文,克定禍亂曰武,主義行德曰元等,這是美謚;殺戮無辜曰厲,去禮遠眾曰煬,好祭鬼怪曰靈等,這是惡謚;還有表示同情的哀、湣、懷等。壹般人的謚號多用兩字,如嶽飛謚曰武穆,海瑞謚曰忠介。

3)尊號:尊號是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詞組成的特殊稱號。或生前所上,或死後追加。

追加者亦可視為謚號。尊號壹般認為產生於唐代。

實際早在秦統壹中國之初,李斯等人就曾為當時的秦王政上尊號曰“秦皇”。不過這時的尊號壹詞的含義與唐代以後的不甚相同。

尊號開始時,字數尚少,如唐高祖李淵的尊號為“神光大聖大光孝皇帝”。越到後來,尊號越長,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稱號為“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除了廟號“高宗”二字外,其尊號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4)年號:年號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由西漢武帝首創,他的第壹個年號為“建元”。以後每個朝代的每壹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做改元。

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軍國大事或重大祥瑞災異,常常改元。如漢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後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後元十壹個年號。

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後用了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鹹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十四個年號。明朝自第壹代皇帝朱元璋開始,包括明、清兩代,每壹個皇帝不論在位時間長短,只用壹個年號,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對前代帝王多不稱姓名或尊號,都稱廟號、謚號或年號。壹般來說,對隋以前的皇帝多稱謚號,如漢文帝、晉武帝、隋煬帝等。

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宋仁宗、元英宗等。明、清兩朝的皇帝多稱年號,如嘉靖皇帝、唐熙皇帝等。

在某些特定場合,也稱其全部名號,即廟號、尊號、謚號的合稱,如前述乾隆的名號。遇到這種全稱,應註意區分其廟號、尊號和謚號。

另外,在古籍中,對壹些王侯將相知名人也常常不稱其名,而稱其謚號。如稱嶽飛作嶽武穆,稱海瑞作海忠介,等等。

另附解釋: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裏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壹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如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成湯有可能是太祖)。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君主壹般是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

周朝確立謚號制度,對君主和大臣的壹生作為給予蓋棺定論的評價。廟號制度被廢止。

秦朝連謚號制度也廢止了。 漢朝以後承襲了廟號這壹制度。

漢朝對於追加廟號壹事極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劉邦是開國君主,廟號為太祖(但自司馬遷時就稱其為高祖,後世多習用之),謚號為高皇帝(謚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漢朝強調以孝治天下,所以繼嗣皇帝謚號都有“孝”字。兩漢皇帝人人都有謚號,但有廟號者極少。

西漢劉邦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劉盈上廟號)、劉恒為太宗(孝景帝劉啟上廟號)、劉徹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劉詢上廟號)、劉詢為中宗孝宣皇帝(光武帝劉秀上廟號);東漢劉秀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劉莊上廟號)、劉莊為顯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劉炟上廟號)、劉炟為肅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劉肇上廟號)。另外東漢還有幾個皇帝有廟號:劉肇為穆宗孝和皇帝、劉佑為恭宗孝安皇帝、劉保為敬宗孝順皇帝、劉誌為威宗孝桓皇帝,不過這壹些廟號在孝獻帝時被取消。

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國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壹般都有廟號。 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

開國皇帝壹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後面的皇帝壹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

“祖”之泛濫,始於曹魏。到十六國時期,後趙、前燕、後秦、西秦等等小國,其帝王廟號幾乎無不稱祖。

在稱呼時,廟號常常放在謚號之前,同謚號壹道構成已死帝王的全號。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壹般簡稱謚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

唐朝以後,由於謚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壹般來說,廟號的選。

3. 年號廟號謚號尊號分別指什麽舉幾個例子怎麽區分

年號是中國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紀年的名號.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為“奉正朔”.認為中國皇帝的最後壹個年號為清末的“宣統”(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裏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壹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開國皇帝壹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後面的皇帝壹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濫,始於曹魏.到十六國時期,後趙、前燕、後秦、西秦等等小國,其帝王廟號幾乎無不稱祖.謚號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壹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謚或謚號. 皇帝的謚號是在嗣位皇帝的參與下得到的;末代皇帝的謚號由下壹王朝的帝王追贈,或者由遺民政權上謚,比如明崇禎帝的謚號.南明上的是“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清代定鼎中原後,追贈崇禎的謚號為“莊烈帝”.大臣的謚號是朝廷賜予的,壹般由禮部(禮官)主持,在皇帝同意的情況下賜謚.尊號壹般很長,因為大臣們會盡量把好的詞語都往皇帝身上加,尊號壹般在皇帝在世之時便開始有群臣上請,並不斷加長.如唐玄宗的尊號是“開元天地天寶聖文神武孝德應道皇帝”,宋太祖為“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太後相應的也有類似的號,名為徽號,如慈禧的徽號就是“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聖母皇太後”.由於尊號太長,所以平民百姓很少稱呼皇帝的尊號.。

4. 年號,謚號,廟號,尊號,帝號怎樣區別

1 年號 年號是中國皇帝紀年的名號,由西漢武帝首創,他的第壹個年號為“建元”。

2謚號 謚號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跡評定的壹種稱號,有褒貶之意。

3廟號 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

4 尊號 尊號是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詞組成的特殊稱號。

5帝號 是在我國古代,統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後,給他另起的稱號

中國封建政權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包括謚號、廟號、年號和尊號。廟號、謚號為最高統治者死後追加的稱號,是後人及後世對亡帝的稱呼。自西漢至隋朝的皇帝多稱謚號。自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多稱廟號。年號,為最高統治者為紀在位之年而立的名號。對明朝、清朝兩朝皇帝多以年號為稱。尊號,為皇帝在位時期,由臣下給予的尊稱,亦作為帝號。尊號始於唐朝武則天時期,尊號字數不壹,常遇事而累加。稱呼時習慣於使用尊號之首的兩個字。參見“謚號”、“廟號”、“年號”。

5. 怎樣區分年號廟號謚號

年號是皇帝在位的時候就有的,古代沒有公元紀年,用年號來紀年.比如 貞觀 開元 康熙 乾隆,明朝以前壹個皇帝不只有壹個年號,明朝以後皇帝壹般只有壹個年號,所有後人以年號代稱皇帝 比如說康熙皇帝 實際康熙是年號廟號是顧名思義就是宗廟裏供奉而起的稱呼 壹般是XX宗 XX祖 唐太宗 宋高祖 清聖祖(康熙黃帝)謚號是皇帝死後,後人對其的評價而定的稱號 要說的是謚號不僅僅皇帝有,諸侯,有功名的大臣等歷史上壹些著名人物也有.比如說齊桓公,楚莊王,漢文帝 漢武帝 以康熙為例,康熙是年號 清聖祖是廟號 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這個是最長的是謚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