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3年9月3日,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165438+10月2日,在普林斯頓附近的洛基山,華盛頓向跟隨他多年的士兵發表告別演說。他說:“妳們是軍隊中不屈不撓、戰無不勝的戰士;在社會上,也會無愧於做壹個高尚有用的公民。”“平民生活中節儉、謹慎、勤奮的個人美德,和戰場上更加壯闊的勇氣、不屈不撓的進取精神壹樣可貴。”最後,他公開表達了自己渴望退役過上平民生活的迫切願望。“分離的帷幕很快就會拉下,他將永遠退出歷史舞臺。”兩天後,華盛頓乘船離開紐約港,岸上歡送的人群如潮水般湧來。12年2月23日,華盛頓向大陸會議辭去壹切公職,親自遞上大陸軍總司令的委托書,正式重返戰場,隨後回到了他日夜思念的家鄉弗農山。華盛頓在給朋友的信中說:
“親愛的侯爵,我終於成為了波托馬克河畔的壹個普通人,在自己的葡萄藤和無花果樹下乘涼,看不到軍營的喧囂和商業的繁忙。我此刻所享受的和平與幸福,是那些貪名逐利的軍人,那些為了個人利益日夜謀劃不惜滅他國的政客,那些總是觀察聆聽國王談笑風生的弄臣所無法理解的。我期待壹個人走下去,心滿意足地完成人生旅程,我就知足了。”
從上面的信中我們可以看出,華盛頓當將軍當公民是很正常的,就像當初被征召報效國家是義不容辭的壹樣。這是義務,是責任,是軍人的榮譽感,是他做人的基本原則。壹旦勝利來臨,大戲落幕,他就從容地告別了這個舞臺,沒有任何猶豫和留戀。在華盛頓看來,為國家做任何事都是壹種責任和義務,而不是獲取個人利益的手段。
2.朱镕基總理
即將離任的首相朱镕基對生活漠不關心:他不寫書也不讀傳記。
當時朱镕基曾說:我只希望我卸任後,全國人民能說他是個清官,不是貪官,我就很滿足了。如果他們更慷慨壹點,說朱镕基做了壹些實事,我會很感激。
4.莊子
人間滿是紅塵。為名而活,為利而跑的人不在少數。當今社會,真正能做到淡泊名利、清靜致遠的人屈指可數當我們翻開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壹頁,壹大批文人墨客展現在我們面前:莊周、陶淵明、王維、孟浩然...他們淡泊名利,淡泊名利的先驅應該是莊周。
當對自我價值的追求與自身命運發生沖突時,莊子不得不追求壹種高度抽象而又極其具體的“道”,即“有情可信,無形可傳,不可得,可得而不可見”(壹代宗師莊子)。這種最高的虛無是存在的,有自己的無限可能。所以絕對寧靜的心靈進入“道”的境界,精神就獲得了絕對的自由,生活中就沒有了物欲和名利的束縛。
在莊子看來,追求名利就像“舔痔瘡取車”:
宋朝有曹商,立秦為宋王。也要看車的數量。王說,百騎有益。與宋代相反,莊子說,“...懂各種騎行和從車騎行的師傅,業務也不錯。”莊子曰:“秦王病了,召大夫。破癰長痘者壹騎,舔痔者五騎。治愈後,他們得到的車越多。子治其痔邪嗎?為什麽有這麽多車?資興!”(烈宇口)
寓言諷刺和嘲諷那些通過卑劣的行為贏得統治者好感,獲得名利的人。比如曹尚的“乘車數”和“乘車數”,被諷刺為“舔痔瘡”,說:“治了以後車越多。”這種功利的人生價值觀追求,無非是壹種“巧工”,最終會導致“忘妻心”(《莊子·天地》)。
在戰國時代,當時很多文人把功名當成壹種讓生命不朽的方式。莊子渴望出名,他指出:“出名的人是真正的客人。”(《莊子·逍遙遊》)“名者也,滾滾也。”(《莊子·人間》)他暴露了“名”,使人異化(虛偽、相互爭寵等。).
而“不好意思織鞋”和“借河監河”的莊子,不追求名利,卻拒絕期待:“楚威王文莊周閑以厚幣迎客,以為必有所期待。莊周笑著說,楚國使者說,‘壹千塊錢,重利;香清的地位也受到尊重。.....我寧願在瀆神的遊戲中快壹點,不被有國之人挾持,終身不做官,這樣才能在野心上快壹點。”(《史記·莊子列傳》)他視相為“爛鼠”,寧願“快誌”,也不願“被壹國挾持”,可見其淡泊名利之心。
這種冷漠的心態使他放蕩不羈,蔑視禮儀和權力,不與統治者合作。反之,那些追逐名利的人,最終都成了“小人”(《莊子·偏木》)。
莊子淡泊名利,追求壹種精神自由。如寓言《莊子·濮水中漁》:
莊子在溧水釣魚。楚王派大夫和大夫上前線,說:“我要是能在中國累就好了!”莊子不理桿子說:“聽說楚國有只烏龜,死的時候已經三千歲了。.....這龜,寧可死為骨而貴?難道妳寧願生下來拖著尾巴在油彩裏?”第二個醫生說:“我寧願活著,在油漆裏搖尾巴。”莊子說:“過去,我會在顏料裏拖著尾巴。”(秋水)
可見莊子並不想“養骨貴”,而更喜歡像烏龜壹樣“畫中拖尾”。這種視名利、權力為負擔的觀點,並不是權力欲望熄滅後的怪癖,而是對個人精神自由的壹種特殊理解和追求。這種追求是真正的精神解脫,換句話說,是內心生命價值的虛無主義,而不是厭倦名利後的異化。
當莊子壹個人在前面舉著“名人是真客”“名人是對手”的大旗,後面跟著壹群群在名利道路上疲憊而後悔的追隨者。莊子,壹個自發而真實的老頑童,壹個淡泊名利的開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