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北宋仁宗年間這個女醫生,不僅治好了皇帝的過敏哮喘還擅長駐顏術

北宋仁宗年間這個女醫生,不僅治好了皇帝的過敏哮喘還擅長駐顏術

在北宋嘉佑年間,有壹位著名的外科女醫生張小娘子,她是中國古代四大女名醫之壹,擅長駐顏術和治療瘡毒,幾乎是手到病除……

張小娘子(生卒年不詳),性格溫婉和順,貌美如花,心靈手巧。她嫁到北宋開封的張家,人稱張氏。勤勞善良的張氏孝敬公婆,體貼丈夫。壹天早晨,張氏開門,見壹白發銀須、面色蒼白的老者倚靠在門邊嘆息。她趕緊給老者端出壹杯熱茶,讓老者飲下,見老者很疲憊,張氏與丈夫將老人扶到屋裏休息,以茶飯款待。

老者是壹位遊方郎中,尋親訪友未果,又感染了風寒。張氏與家人商量後,讓老者暫且先在家裏調養休息,等身體康復後再做打算。每天,張氏為老者煎熬藥湯,精心照料,很快老者恢復了 健康 。見張氏吃苦耐勞、心存仁愛,老者便將自己的外科開刀術與制膏藥的秘方傳授予張氏。臨走前,老者從懷中取出壹本書對她說:“我膝下無子,贈妳的這本《癰疽異方》是我畢生心血。如果妳能領會,可衣食無憂。”交代完畢,老者離開張家,不知所終。

每天,張氏為老者煎熬藥湯,精心照料,很快老者恢復了 健康 。示意圖。圖為清董邦達繪《禦筆範成大分歲詞軸》局部。

張氏謹遵老醫者的教誨,潛心苦學,初期給家人治病。家中小叔子身患背瘡難以痊愈,她按照書中的方子制成膏藥,外用膏藥敷貼,並煎熬草藥讓小叔子內服,很快治好了小叔子的背瘡。她又根據書中的方子治好了公公的中耳炎,她的醫名便在鄰居之間傳開了。街坊鄰居患病了都來找她醫治,幾服藥下去病好了,尤其是瘡瘍癰腫類的疾病,經她診治,都有神奇效果。漸漸來求治的人越來越多,張氏壹個人忙不過來時,丈夫也來幫忙,逐漸也學會了外科醫術,兩人的醫名在汴京傳開。

白天醫治病人,晚上總結醫案,書中的方子張氏熟記於心,琢磨得清清楚楚。無論貧富,她都壹視同仁,遇到窮苦的病人,她不收醫治費,免費贈藥;給大戶人家看好了病後,常常會收到額外的酬金或禮品,她壹概婉拒,原封不動退回。

圖為清董邦達繪《禦筆範成大分歲詞軸》局部。

張氏醫病有奇效的消息不脛而走,傳遍京城。仁宗皇帝患了哮喘很難受,張貴妃也有花粉過敏頭疼的毛病,便召張氏入宮。張氏奉召入宮後通過望、聞、問、切,仔細診治開方。經過壹段時間的調理,仁宗和張貴妃的病都好了。後宮妃子們早就耳聞張氏醫術高明,都來找張氏看病,見到年過三十的張氏看上去只有十七八的樣子,大為吃驚,紛紛向她詢問駐顏秘方。張氏教她們如何調養身體,並告訴妃子們說:“抑情養性,體力不衰,耳目聰明,顏色和悅。”壹段時間後,妃子們個個身輕體健、面如桃李。

仁宗感念張氏醫術仁心,賜號“張小娘子”(唐宋時期,年輕貌美的女子都會被稱為“小娘子”),寓意著張小娘子醫術高明,令人返老還童、青春永駐之意。

北宋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的藥房。

無論身處何處,張小娘子都表裏如壹,言行壹致,誠實守信。張小娘子還有慈悲喜舍之德,她不計利益得失,善待他人,這也許是張小娘子容顏不老的原因之壹吧!

藥王孫思邈說:“對人體了解透徹的人,必須要以天的道理為依據。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猶似輪轉。天道之氣和順而為雨;憤怒便化為雷電風;凝結而成霜雪霧。對應於人的四肢五臟, 晝行夜寢,呼吸精氣,吐故納新,這就是人身的自然規律。人身的陰陽與自然界並沒有差別。人身陰陽失去常度,表面身體就會出現各種不正常的生病狀態,根本原因卻在體內。天地也是如此,星辰偏離軌道飛行,日月的運行出現錯亂,寒暑異常、江河幹涸,天災異象等都是因為偏離天道的運行規律。”

良醫治病,用藥疏導,用針劑拯救;聖人濟世,用道德調和,用政事輔助,壹切歸於天理正道,人體的疾病就可以調節,天地的災禍可以消除。所以, 養生 養顏的關鍵在於養心,使自己的心變得善良,符合了天道的運行規律,就能 健康 長壽、百病不生。否則,如果德行虧損,吃靈丹妙藥也無濟於事啊。

參考文獻:

《備急千金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