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人勤學的古文 要原文。翻譯。及註解

古人勤學的古文 要原文。翻譯。及註解

司馬光勤學

原文

司馬光,宋哲宗時宰相,嘗主編《資治通鑒》,為壹時之名臣。其幼時患記憶不若人,眾兄弟既成誦而遊息矣,獨閉門不出,俟能諷誦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遠,乃終身不忘也。”及長,遍覽古籍,博聞強誌,曰:“書不可不成誦。或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選自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錄》)

註釋

“眾兄弟既成誦而遊息矣,……”既:已。

“俟能諷誦乃已,……”俟:等到。 諷誦:背誦。

“及長,遍覽古籍,博聞強誌,……”強誌:記得牢。

“其幼時患記憶不若人,……”患:擔心。

參考譯文

司馬光是宋哲宗時期的宰相,曾經主編《資治通鑒》,是當時的名臣。他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大家在壹起學習討論,別的兄弟已經會背誦了,去玩耍休息了,他卻獨自苦讀,壹直到能夠熟練地背誦為止。他自己說:“讀書時下的力氣多,收獲就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時間長了,就讀遍了古籍,見多識廣,記憶牢固,他說:“讀書不能不背誦,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獲就多了!”

-----------------

原文

張無垢謫①橫浦,寓②城西寶界寺。其寢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③輒④執⑤書立窗下,就⑥明⑦而讀。如是⑧者十四年。洎北歸,窗下石上,雙趺⑨之跡隱然,至今猶⑩存。

註釋: ①謫:把高級官員調到邊遠的地方去做官,這裏指被貶官。 ②寓:居住 ③昧爽:拂曉,破曉 ④輒:總是 ⑤執:拿 ⑥就:依靠 ⑦明:光亮 ⑧是:這樣 ⑨趺:腳 ⑩猶:還

譯文

張無垢被貶官到橫浦,住在城西的寶界寺。他住的房間有壹扇短窗,每天天將亮時,他總是拿著書本站在窗下,依靠著微弱的晨光讀書。他就像這樣壹直堅持了十四年之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頭上,雙腳踏出的痕跡還隱隱約約可見,直到現在還存有。

---------------------

鑿壁借光《西京雜記》

原文

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註釋

逮:到,及。不逮,指燭光照不到。

穿壁:在墻上找洞。

邑人:謂同縣的人。古時“縣”通稱為“邑”。

大姓:富戶。

文不識:姓文名不識。

與:幫助。

傭作:做雇工辛勤勞作。

償:值,指報酬。

怪:感到奇怪。

資:借。

大學:大學問家。

譯文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墻壁鑿了壹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麽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妳家的書,通讀壹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

皇甫謐年二十始勤學

年二十,不好學,遊蕩無度,或以為癡。嘗得瓜果,輒進叔母任氏①。任氏曰:“《孝經》雲:‘三牲之養,猶為不孝②。’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③,無以慰我。”因嘆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豈我居不蔔④鄰,教有所闕⑤,何爾魯鈍之甚也!修身篤學,自汝得之,於我何有!”因對之流涕。謐乃感激,就鄉人席坦受書,勤力不怠。

居貧,躬身稼穡,帶經⑥而農,遂博綜典籍⑦百家之言。沈靜寡欲,始有高尚之誌,以著述為務,自號玄晏先生。著《禮樂》、《聖真》之論。

(選自《晉書·皇甫謐傳》)

[註釋]①叔母任氏:指撫養他的任姓叔母。②三牲之養,猶為不孝:意為即使每天給父母吃牛、羊、豬(三牲)肉,仍稱不上是孝子。③道:正道。④蔔:此指選擇。⑤闕:同“缺”。⑥經:此指儒家經典著作。⑦博綜典籍:博覽儒家經典著作。

[文言知識]

“感激”及其他。現代漢語中的“感激”指感謝,但在文言中它指“因感動而奮發”。上文“謐乃感激”,猶言因感動而奮發。

譯文:

皇甫謐年齡到了二十歲,不愛好讀書學習,到處遊蕩,不守規矩,有人認為他憨癡不懂事。曾經弄到瓜果,他總是進獻給過繼的母親任氏。任氏說:“《孝敬》上說:‘只給父母牛、羊、豬的奉養,尚且是不孝。’妳今年二十多了,眼不看壹點教化人的書,心思尚未進入正道,妳沒有什麽能讓我感到寬慰的啊。”說到這裏,任氏就嘆息著又說:“唉,從前孟子的母親三次搬遷居處而成就了孟子的大仁,曾子的父親兌現對小孩殺豬的諾言來教育他,難道是我居家沒有選擇好鄰居,對妳的教育有所疏漏,為什麽妳竟這樣愚鈍不開竅呢!妳修養自身,勤奮學習,是妳自身的收獲,與我有什麽關系呢?”說著說著就對著皇甫謐涕泣起來。皇甫謐於是被感動而振作起來,跟著同村人席坦讀書接受教育,勤勉努力從不懈怠。皇甫謐居家貧寒,他親自在田間播種與收獲,帶著經書而種田,於是博覽通曉各種典籍以及諸子百家之言。為人沈靜,極少額外的欲望,這才產生了高尚脫俗的思想,以寫書作為自己的要務,自號玄晏先生。寫有《禮樂》、《聖真》之類論著。

----------------------

孫權勸學

原文: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 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譯文:起初,孫權對大將呂蒙說道:“妳現在身當要職掌握重權,不可不進壹步去學習!”呂蒙以軍營中事務繁多為理由加以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妳鉆研經史典籍而成為學問淵博的學者嗎?只是應當廣泛地學習知識,了解以往的事情罷了妳說要處理許多事務,誰比得上我事務多呢?我常常讀書,自己感到獲得了很大的收益。”呂蒙於是開始學習。等到魯肅路過尋陽,與呂蒙研討論說天下大事,魯肅非常驚奇地說:“妳如今的才幹謀略,已不再是過去的東吳呂蒙可相比的了!”呂蒙說:“與人分別了數日後,就應當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妳為什麽看到事物的變化這麽晚呢!”魯肅於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好友,然後告別而去。

--------------------

七錄

原文:溥幼好學,所讀書必手鈔,鈔畢朗讀壹遍,即焚之,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後名讀書之齋曰“七錄” 。

鈔:同“抄”。

如是:如此。

始:才。

已:停止。

管:泛指筒形、中空而細長的物體,這裏指“筆管”。

皸:皮膚因寒冷或幹燥而裂開。

沃:浸泡。

湯:熱水。

齋:屋舍,常指書房、學舍、飯店或商店。

錄:抄寫。

譯文:張溥小的時候就很好學,所讀的書必然要手抄下來,抄完了要朗誦壹遍,就焚燒掉,然後又抄,像這樣六、七次才算完。右手拿筆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老繭。冬天手都凍裂了,每天把手放在熱水裏浸好幾次。後來把他讀書的房間稱為“七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