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出生於1640年6月5日。因壹本奇書《聊齋》而世稱聊齋先生,但他自己稱呼自己則是異史氏,算起來現是山東省淄博市人。
蒲松齡出生於商人及中小地主的家庭,本來生活應該挺富裕的,但是家庭經濟情況卻不盡如人意,每況愈下。蒲氏是出了名的淄川世家,蒲松齡少年讀書誌存高遠,壹心想通過科舉制度改變自己的人生。然而蒲松齡的童年是在十分動蕩的環境下成長的。1644年清軍入關,明朝徹底滅亡。在明朝末年時,各地爆發農民起義,而清朝入關時卻下達了野蠻殘暴的屠殺命令。全國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屠殺,清軍說道:“留發不留人”並且還下令屠城。加上當時瘟疫饑荒肆虐,中原死傷無數。外面動蕩不安,根本沒有經商的條件。由此猜測,蒲松齡家庭的沒落與當時社會環境有很大關系。
蒲松齡畫像
十九歲的蒲松齡就開始參加考試了,那時候的他,在縣、府、道試均奪得第壹名,考中秀才,名聲大振。然而命運弄人般,蒲松齡之後再也沒有考取功名了,屢試屢敗。順治十七年,考取縣、府、道第壹的兩年後,蒲松齡信心滿滿參加鄉試,然而兜頭壹盆冷水就向他潑來。蒲松齡對於自己沒有考上功名壹事耿耿於懷,回家繼續努力學習,打算再次鄉試。但是他想到不到,自己滿腹真才實學,也沒有換得命運的眷顧。
直到四十六歲才被補為廩膳生,72歲時被補為貢生。為功名勞累壹生的蒲松齡,始終沒能當上官。為了維持生計,只好找點其它的事情做。日日讀書的他,並沒有像父親壹樣成為壹個商人,而是去給別人考上的當了官兒的當幕僚。打算壹邊做事,混口飯吃,壹邊準備科舉考試。幕僚壹做就是數年,仍沒考上的蒲松齡回家教書去了。
這份私塾老師的工作離家不遠,每日裏除了教書就是寫書。滿腹經綸沒有用,有的人寄情山水排遣這份落寞,而蒲松齡則寄情於誌怪小說。蒲松齡少年時就喜歡寫這種故事,二十四歲的蒲松齡寫故事時還遭到小他兩歲的同學張篤慶的嘲笑,作詩諷刺蒲松齡不幹正事,而是寫壹些神啊鬼啊的亂七八糟的玩意兒,這樣的行為於科舉無益。
《聊齋誌異》插圖
四十歲左右就完成的《聊齋誌異》成了他的代表作和經典作,寫完之後他做的最多就是增補刪改裏面的內容。聊齋誌異裏的故事篇幅不大,但總***有接近五百篇的數目。裏面的內容多以鬼神、狐妖等居多但是內容卻包羅萬象,文章表達和傳遞的東西都是十分不同的。有很多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階級的腐敗和黑暗,也表達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故事裏不乏引導人積極生活,樹立正確價值觀的東西,也有很多虛頭巴腦的東西。《聊齋誌異》的妙處就妙在有很多東西他寫的事情或者東西都是假的,但是他傳遞出來的很多想法卻是極具諷刺性的。
蒲松齡的作品有部分是自己腦洞大開想出來的,有部分自己看書從古籍上面得來自己加工的,還有更多就是聽別人說的。有壹個說法是,蒲松齡在寫《聊齋誌異》時,自己在家開了茶攤,專門請求路過的人前來講故事,講完潤色加工,編纂到自己的書裏。其實蒲松齡雖不至於窮得揭不開鍋了,但是也還沒有那麽多時間和閑錢去搞這壹出。
蒲松齡早早娶妻,自己在外為了夢想努力讀書以及因了興趣,撰寫誌怪時,妻子都在家裏默默照顧老人和孩子。正是因為這樣壹位賢惠的妻子在家操勞,他才得以繼續完成這樣壹部著作。
《聊齋誌異》插圖
《聊齋誌異》壹經“出版”就大火,大家對這樣的故事十分喜愛,多家競相翻印。連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也是受到蒲松齡作品和風格影響而寫下的。到如今,各種文字語言的《聊齋》暢銷國外。甚至對日本文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蒲松齡的同鄉好友王士禎為《聊齋誌異》題詩:“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而“愛聽鬼唱詩”的蒲松齡卻也因此名留青史。作品傳頌至今。郭沫若也評價蒲松齡和他的作品“寫鬼寫妖高人壹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1715年,七十六歲的蒲松齡因病去世,而他的作品,還將繼續影響後世,他的作品傳遞出來的各種文學藝術以及思想方面上的價值,還能給我們更多啟發。好了,今天蒲松齡的故事就到這裏,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