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炎黃帝時期經常提到的釜山城是今天的韓國釜山麽?

炎黃帝時期經常提到的釜山城是今天的韓國釜山麽?

不是! 壹、河北涿鹿“釜山”考

2007年11月21—22日,考察組赴河北省涿鹿縣礬山鎮考察。當地早在十幾年前就成立了“涿鹿炎黃蚩三祖文化研究會”,並開發了文化旅遊資源。據其論證,《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的黃帝“合符釜山”的釜山,位於礬山鎮窯子頭村北三裏處。

考察組找到窯子頭村,村北並無山,只有些極不規則的土層土包,屬低矮連綿的丘陵地帶。當地村民對“釜山”亦茫無所知,稱“從來沒聽說過什麽釜山”。再三詢問解釋,仍對“釜山”毫無概念。

這是涿鹿礬山鎮窯子頭村“釜山”的宣傳圖片。窯子頭村周邊土層極厚,高處土層清晰可見,並無山形。

這是保岱鄉2005年立的歷史沿革碑誌,言此地已有3200多年的歷史,且為黃帝第九世孫虞舜出生地,但無壹字提及釜山。

中央電視臺十套“探索與發現”欄目制作了《發現黃帝城》的節目,其中對釜山的說辭亦自相矛盾,耐人尋味。

二、山西高平“釜山”考

2007年12月20日—21日,考察組考察了山西高平的釜山。釜山在山西高平的說法,主要見於網絡傳播。在高平賓館,考察組隨機訪談了三個當地人,回答是壹致的:“這裏倒是有個釜山村,但是沒聽說有個釜山。”隨後,考察組輾轉找到了傳說中的“釜山村”。

這是個只有大約300戶人家的村莊。考察組首先對村裏小賣店的老板娘做了個訪談。老板娘說,這裏沒有釜山,不知道為什麽叫釜山村。

在釜山村,考察組特意采訪了壹個70多歲的村民,老人說:“這裏有牛山、米山,就是沒有釜山。”幾個過路的村民圍上來參與這個話題,同樣印證了這裏沒有釜山。

三、河北淶水“釜山”考

2008年2月22日,在原淶水縣文化局局長劉阜先生的陪同下,考察組考察了淶水的釜山。淶水釜山位於縣城西北約15公裏處的婁村滿族自治鄉,與伶(靈)山相連。

相傳黃帝在此發明了舟車,伶倫在此制樂器作五律制十二鐘,至今這裏尚存嫘祖洞、黃帝藏兵洞、伶泉(俗稱靈泉)、伶祠、伶倫調音的樂坪等傳說遺址,且在《保定府誌》、《涿州誌》均有記載。淶水有壹項蜚聲世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就是高洛音樂會。淶水高樂,傳說是伶倫創制的黃帝家廟的祭祖音樂。“淶”水之“淶”,在《說文解字》中就有“祭祀”的意思。這種古老深奧的音樂曲目,在淶水、易縣、徐水等縣的民間壹直頑強地傳承著。有趣的是,在“山經河水下遊及其支流圖”中,匯入古黃河的古淶水(今拒馬河)舊稱“倫水”,此地似與伶倫有著極深的淵源。

淶水釜山,形如覆釜,山下婁村,原是個古老的村莊,因釜山僅見於近代縣誌,推測婁村之名早於釜山之名;又因鄰近古黃河,舟車的發明及伶倫始創音樂發源於此的說法,有著不可忽略的歷史地理依據。

在山腳,考察組對劉阜先生做了簡短的采訪——

(劉阜:淶水的古縣誌上記載,黃帝戰蚩尤的時候,黃帝曾經藏兵於釜山,更多的是黃帝的壹個負責祭祀的大臣,也就是咱們華夏的音樂始祖伶倫,他經常活動的地方。在這個山的北邊有壹個三層崖半坡上,據傳說是伶倫當年鑄鐘的地方,現在那個地方還有好多冶煉的金屬廢渣。釜山頂上曾經出土過壹個古陶器,陶器上面有壹個文字,目前沒人能認識它。)

四、河南靈寶“釜山”考

聽說河南靈寶有個荊山,也叫“釜山”,考察組查不到文史資料,為嚴謹起見,於2008年3月15日—17日,赴河南省靈寶市陽平鎮壹探究竟。

傳為釜山的地方,實際上叫作荊山。考察組輾轉來到靈寶縣陽平鎮,找到了荊山腳下的荊山村。荊山由數座小山包起伏相連,有的山包也確似覆釜。但是考察組訪問了多位荊山村村民,包括耄耋老者,當地人均聞所未聞釜山之稱,只知道此山此地世代稱“荊山”,有“黃帝鑄鼎原”遺跡和傳說。

鑄鼎原是漢代史學家司馬遷筆下的黃帝鑄鼎銘功升天的地方,每年農歷二月初九,當地政府和民間都以廟會形式舉行祭祀盛典,伴以鼓樂歌舞,熱鬧非凡。3月16日這天正是農歷二月初九,壹行人躬逢其盛。

靈寶釜山之說,僅見於傳聞。

五、河北徐水“釜山”考

徐水釜山,山形如釜,俗稱鍋頂山,位於徐水縣城西北22.5公裏處。西、北、南三面山勢較陡,東坡較緩,西北—東南走向,面積約2平方公裏,海拔290米。山上遺跡眾多,有軒轅黃帝廟基址、圍墻基址、黃帝臺、黃帝泉、古井、古碑等,荒草淒籟,殘垣逶迤,三塊殘損的古碑兀立山頂,似乎在等待著人們去揭示它的年齡和來歷;半山腰壹巨石突兀而出,傳為黃帝臺,黃帝臺旁即黃帝泉。

釜山下有四個村莊都以釜山為名,分別為南釜山、北釜山、東釜山、西釜山。釜山鄉人口近萬人,80%都住在釜山村。

史料參證徐水舊稱安肅,據清《安肅縣誌》、民國《徐水縣新誌》(明修,民國三十二年刻本卷十“大事記” )載,軒轅黃帝曾巡方問俗,誅蚩尤於涿鹿之野,登釜山會諸侯,合符示信於徐水;《資治通鑒》亦註明黃帝合符釜山為武遂(徐水遂城舊稱)之釜山;另據《通鑒纂要》註:釜山在安肅縣(《炎黃匯典?方誌卷》);又據《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出版,P1496)述:“合符臺在徐水釜山”。

考古發現目前,已經考古發現的徐水縣各個時期的古文化遺存多達46處,且在時代上沒有大的缺環。1986年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時,在釜山周邊發現了壹批上古文化遺址,《徐水文物誌》、《徐水文史資料》均對此進行收錄,並由縣文保所建立了文物普查檔案。

1986年5月,在釜山正東約10公裏處的南莊頭村北,發現了壹處上古文化遺址。1987年8月,北京大學考古系對南莊頭遺址進行了試掘,認定該遺址“下文化層的年代距今9700—10500年左右,是壹處我國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存,填補了我國北方舊石器文化晚期至磁山、裴李崗新石器文化的空白,同時也為研究我國北方全新世氣候環境變遷提供了珍貴的地層剖面。”

在釜山周邊發現的文村、金家墳、遂城、瀑河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文化遺址,距今有5000年的歷史,大致相當於黃帝時代。

2008年2月23日,考察組到徐水縣文管所,在於寶全所長的引導下參觀了文物展室。據於所長介紹,文管所收集的各類文化遺存,是研究我國家畜、陶瓷、糧食起源這三大課題的重要依據,標誌著黃帝時代從遊牧文明向農耕文明的轉型。展室裏,考察組見到大量仰韶文化時期的陶釜、陶盆、陶缽,以及龍山文化時期的各種三足陶鬲、陶甗等器具。這些器物展示出了壹個從炎黃時代直至夏商周、春秋戰國長達數千年的演進過程。

這是徐水縣文村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壹件陶釜。

這是徐水縣文村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壹件紅頂缽。

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發掘南釜山漢墓時,出土了壹批畫像石刻。這批畫像石刻完全以珍禽異獸為題材,有當時極受崇拜的四種神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也有漢畫中罕見的鳳凰、畢方、鳥頭獸,飛狐等。其中的畢方之鳥是黃帝的神遊侍者,青龍和現在的“中國龍”尚有很大差別,但它展示的獨特形象已經包含了中華文明中無數奇妙的華彩。

這是根據於所長提供的文物普查資料檔案拍攝的釜山周邊的漢代墓葬。

2006年5—8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南水北調考古隊對南水北調中線壹期工程所穿越的南、北釜山墓地進行了發掘保護工作,取得了重要的考古成果。

南、北釜山墓地位於徐水縣東釜山鄉,此次發掘的總面積為3000平方米,***清理墓葬47座,其中南釜山(Ⅰ區)37座,小西莊(II區)10座。出土的隨葬器物有陶器、瓷器、銀器、銅器、鐵器等***500余件,年代跨越漢、唐、宋遼、明清四個主要時期。我們可以想見當時當地的繁華富庶,也足見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當司馬遷撰寫《史記》時,釜山周邊已有大量居民在此繁衍生息,釜山之名已經確切存在。

這是展室內收藏的部分精品。

釜山周圍出土的5000年前的陶釜、紅頂缽,證明黃帝時期的制陶工藝已經有了相當的水平。當時的養蠶制衣、文字、音樂、律歷、舟車等發明壹旦在此得到證實,釜山及周邊地區將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歷史地理“派出昆侖五色流,壹支黃濁貫神州。”黃河,美麗古老的母親河,它以中華古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民族的搖籃著稱於世,也以頻頻改道、洪流泛濫的變遷史融入壹個民族的深沈記憶。

據記載,從先秦到民國年間的2540多年中,黃河下遊***決溢1593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壹改道。在上萬年的黃河文明史上,逐水草而居的中華初祖,曾在大河兩岸留下眾多的文化現象。壹代代歷史地理學者苦苦追索,史書中最早記載的黃河故道究竟在哪裏?

1975年,被譽為“文化神州”的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在《山海經》中找出了壹條經流鑿鑿可考的黃河故道——“山經河”。“山經河”出孟津小浪底沿太行山東麓折向東北,途經今安陽、邯鄲,經深州、高陽、徐水,經安新、霸州東流至天津北部匯入渤海。“山經河”經流圖顯示,黃河故道曾在徐水境內釜山腳下折了壹個近乎90度的急轉彎,掉頭東去,給我們留下了眾多歷史的遺跡。1985—1986年的文物普查工作證實,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址幾乎遍布釜山周邊,即古黃河故道沿岸。

“釜山合符”,應該是壹種黃河文化現象。

民俗傳說關於釜山合符,釜山及周邊地區至今流傳著許多民間傳說故事。原徐水縣政協副主席靳鳳雲編著的《攬勝徐水景更奇》收錄了有關釜山的民間傳說故事;徐水鄉賢、大王店西街退休工人楊忠林先生曾收集當地流傳的民間故事撰成《釜陽及周邊逸聞錄》壹書,其中很大篇幅皆與炎帝、黃帝、蚩尤等上古部族首領有關。

“豆棚瓜架雨如絲。”人們世世代代口耳相傳的關於上古歷史文化的民間傳說,隱現著模糊的歷史投影。傳說,黃帝在釜山合符前,先是經過涿鹿之戰征服炎帝,並在釜山西側北合村與炎帝握手言和,至今北合村邊尚有北合臺遺跡;後又通過阪泉之戰擒殺蚩尤,收編了蚩尤殘部,釜山東南有壹紅土山相傳為“蚩尤冢”。

梁代任昉《述異記》記錄了南北朝時代華北漢族人民祭“蚩尤神”的情況:“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而相抵。漢造角抵,蓋其遺制也。”蚩尤戲當地人也叫“五神捉蚩鬼”。

2008年2月5日、2月17日,考察組在楊老帶領下,兩赴釜山考察。楊老壹壹指認解說了釜山山腳下炎黃握手言和的北合臺遺跡及傳說,山腰傳為嫘祖的蠶姑奶奶廟及傳說,山頂以及山頂附近的黃帝合符臺、軒轅黃帝廟、黃帝崖、黃帝洞、黃帝泉、軒轅墳等遺跡及歷代傳說。

(楊忠林:這是蠶姑奶奶廟。蠶姑是誰呢?就是黃帝的正妃嫘祖,她發明了養蠶。她是誰呢?這邊有壹個狼牙山,古代叫西陵山,她是西陵之女。她是第二個女兒,她們有姐兒仨,老大叫眼光奶奶,蠶姑發明養蠶,是老二。西邊那個神像叫菜姑奶奶,這姐兒仨都受當地周圍幾個縣的崇拜。

這是黃帝和他的正妃嫘祖住的地方,這個叫黃帝屋。

這個是軒轅廟。這條道對的是正門,廟門已經坍塌了。

孫:妳小的時候就是這樣的嗎?

楊:我小的時候就這樣,但是我爺爺楊老財活著的時候不是這樣。他活著的話有145歲了。他小的時候,每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都上去祭奠,他說他來的時候這些廟還全呢。

孫:涿鹿縣說他們那兒有個釜山妳知道嗎?中央電視臺都播了。

楊:我看中央10頻道,連續5集,我都看完了。那個地方叫窯子頭,他那裏就是壹個小土山,土山不為山,土山古代叫丘陵,有石頭才叫山呢,他那裏沒有石頭。

結論

對釜山的考察基本完成了,河北徐水的釜山可謂“山有其形,地有其名,史有所載,物有所證,民有所誦”,經得起推敲和考證。大量資料證實,釜山是唯壹的,徐水釜山及周邊地區是黃帝及其後人的主要活動區域。釜山合符為中華統壹和華夏民族的融合奠定了初步基礎,是古黃河文化現象。合符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大壹統的雛形思想,是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問題提示

“能知古始,是為道紀。”留給我們要進壹步探討的,還有許多疑問。比如——

壹、為什麽黃帝和炎帝會在徐水釜山合符?

二、釜山周邊分布的眾多仰韶文化遺址說明了什麽?

三、古黃河北岸的南莊頭人遺址中曾發現有雞、豬的骨骸,如果壹萬年前的南莊頭人已經開始飼養家禽和家畜,這意味著什麽?

四、為什麽古黃河會在徐水境內轉彎?

五、為什麽河北地區分布有如此繁多的三皇五帝的遺跡和記載,僅徐水縣內就有兩座三皇廟,還有舜帝廟、大禹廟、帝堯廟等?

六、釜山山腰有蠶姑奶奶廟,易縣有蠶姑坨,《史記》載,黃帝娶

西陵之女,而易縣狼牙山山麓古稱西陵,蠶姑奶奶是否可認定為黃帝正妃嫘祖?

七、釜山旁邊有大、小牟山,有蚩尤冢的傳說,這意味著什麽?

八、為什麽釜山山洞有崖刻,漫山遍野的石頭上布滿了刻痕?

九、釜山山頂的軒轅黃帝廟為什麽改成了聖母行宮廟?即便是聖母,那究竟是哪壹位聖母?

十、《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崩,葬橋山。”河北滿城有橋山,黃帝是否葬在滿城的橋山?眾所周知,陜西黃陵因橋山之名而成陵,地方誌書記述黃陵乃黃帝衣冠冢,而且從唐代開始建廟、宋代開始植柏興建而成。有史以來,全國各地有多處黃帝陵、炎帝陵、蚩尤冢,聚訟紛紜,莫衷壹是,考其源流,大都根據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望文生義,因義成史,因史成名,因名得利。

十壹、涿鹿、阪泉大戰的確切位置究竟在哪裏?清末民初歷史學

家夏曾佑著《中國古代史》,指涿鹿乃直隸之涿州,徐水境內亦傳有古稱阪泉、涿鹿的地方,指稱涿鹿源於砦鹿,乃是葷粥部族的聚居地,能否進壹步論證?

十二、合符之符究竟是兵符還是部落圖騰?釜山合符與龍圖騰的形成有沒有關系?

十三、為什麽合符之後大約千年之久沒有發生大的戰爭?

十四、釜山合符文化,對我們現在的普世文明有什麽現實意義?

2008年5月29—30日,“黃河?釜山歷史文化座談會”在河北徐水大午集團召開。中國考古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李伯謙教授,全國著名科技考古專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原思訓教授,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善本室主任張玉範教授,以及保定市考古專家和徐水釜山文化研究會成員參加了座談。

座談會上,北京大學文博學院院長李伯謙教授指出,釜山遺址應該妥為保護,現在首要的任務就是停止對釜山山體的破壞,這是對民族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環境的尊重。另外,釜山及周邊有關黃帝的遺跡傳說、民間故事等民俗文化頗多,可以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釜山山體壹旦消失,物質或非物質遺產都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北京大學文博學院原思訓教授提示,如能在釜山遺址發掘出古人遺存,可到北京大學文博學院實驗室進行C14測定。保定市文物研究所所長候璐建議,釜山及周邊歷史文化遺跡眾多,地下文物豐富,要牢牢把握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良機,深入研究。而當前首要的任務就是把釜山保護起來。

5月30日,在徐水縣文管所所長於寶全和釜山文化研究會成員的陪同下,年逾古稀的李伯謙、張玉範教授壹行到釜山實地考察。李伯謙、張玉範教授對釜山遺址興趣頗濃,逐壹考察了軒轅黃帝廟基址、黃帝臺、黃帝泉、圍墻、古井、古碑等遺跡。在詳細考察了釜山遺跡中的三道圍墻後,李伯謙教授指出,這種工程就地取材,為古代傳統的幹打壘式建築風格。從寬大的墻基和部分墻體看,屬於古代戰爭中的防禦體系,純用山石壘砌,而山石已沒有尖利棱角,坍塌殘缺程度較為嚴重,可見建造年代甚為久遠;在釜山山頂,李伯謙教授仔細考察了三塊殘缺剝蝕的石碑,從石料使用和損毀程度看,立石年代不壹,時間跨越大。經考證,確定最晚的壹通古碑為乾隆十三年所立。

站在山頂廟基上,李伯謙教授感慨地說:“釜山有這麽多的歷史文化遺跡,非常罕見,極具保護價值。但目前釜山整個山體已遭到嚴重破壞,令人惋惜,建議政府盡快依法保護釜山。”張玉範教授表示,北大館藏豐富,古籍齊全,將提供更多相關的資料信息,全力支持釜山歷史文化研究會的工作。

釜山文化研究會:探索歷史之迷,宏揚傳統文化,為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明做出新的貢獻。 ——李伯謙

宏揚釜山歷史文化遺產。 ——原思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