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成都的春熙路的歷史

成都的春熙路的歷史

春熙路是1924年被命名的,距今87年,號稱百年金街。由當時的四川省督辦楊森提議興建,楊森下令把舊衙門全部拆除,在此修建了從南到北壹條街,其後又修建了東西兩條街,名叫春熙路東段、西段、南段和北段。據有關歷史資料查證,春熙路的前世肇始於商賈,發命於官府,完成於軍閥時期。

在壹百多年前,這裏曾是清代的按察使衙門,衙門坐北朝南,占地極廣,門前有壹條深長巷道,右與南新街為鄰,左與城守街、科甲巷接壤,對面是走馬街。民國以後,衙門廢棄了,走馬街前的這深巷子裏,入住了許多棚戶人家及小商店。舊衙門舊址裏,辦起了壹所中學。

昔日的官場,轉瞬之間變成了市場,小商販們的叫賣聲,店鋪的字號旗幌,交易買賣的討價還價,人聲嘈雜,聲聲入耳,小商品市場便這樣形成了。

1924年春,當上了四川督理的軍閥楊森,入主成都,上臺伊始,便將昔日按察使衙門周圍的房屋拆除,仿照西歐,改進市政,修建馬路,如是,壹條分東、西、南、北四段的新馬路建起來了,十字交叉路口,還特地辟了壹個街心花園。

新馬路修築好後,楊森敦請雙流縣的壹位前清舉人江子漁給它命名。江子漁深知楊森好大喜功,於是給這條新馬路取名為“森威路”。這街名看似有點倒洋不土的,其實內含寓意,意在捧場,當時的北洋政府授予楊森以“森威”將軍頭銜。

楊森在“統壹四川”之戰中被攆出成都,“森威路”隨之才改為了“春熙路”。為啥改名?為何名春熙路?改名當然是去卻楊森之痕跡。而春熙路壹名,卻有幾種說法。壹說楊森兵敗後,江子漁向有關當政者建議,將“森威路”改為“春熙路”。

壹說曾做過成都市政長官王纘緒秘書、著名書法家、詩人陳月舫先生,給這條馬路取的名,其意旨在“春風和煦,民子熙熙而來”,故街名就叫“春熙路”。

春熙路街心花園,建有壹座紀念碑,上面鑒有孫中山先生的站立銅像,系1928年初落成。1943年,佘中英任成都市長時,認為銅像有些失真,特請名雕塑家劉開渠重塑了壹尊,今天花園處的那尊孫中山坐像,就是劉開渠的傑作。

“文革”運動開始後,1966年8月24日,春熙路被改為“反帝路”,由於其在成都的特殊地位,這裏成為了成都紅衛兵活動的主要地點,最後改回了“春熙路”。

擴展資料:

春熙路地理位置介紹:

春熙路位於成都市錦江區春熙路街道,覆蓋北新街以東、總府路以南、紅星路以西、東大街以北、南新街、中新街以及臨街區域,面積大約20公頃。春熙路熱鬧繁華,現大約有商業網點700家,網點面積大約220000㎡,被業內譽為中國特色商業街。

百度百科-春熙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