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四孔線裝書的穿線方法圖解

四孔線裝書的穿線方法圖解

四孔線裝書的穿線方法圖解如下:

在正面倒數第二孔穿線,穿壹個循環,之後向左壹個孔穿線,穿壹個循環,再到第壹個孔穿個循環,之後,把線走到最後壹個孔,再倒數第二孔(也就是開始的那個孔)作結,將結頭塞到孔內部,壹般會采用3秒膠粘封。

線裝書的介紹如下:

線裝書起源於我國明朝。線裝書出現在包背裝盛行的公元15世紀的明朝中葉,是我國裝訂技術史上第壹次將零散頁張集中起來,用訂線方式穿聯成冊的裝訂方法。

線裝書是指以線類進行裝訂的圖書類型,又稱古線裝,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重要發明。中國古代的紙本書,經歷了卷軸和冊頁兩個階段。卷軸由卷、軸、縹、帶組裝成。漢、唐代只有這種卷軸形式的書。今天我們看到掛在墻上的軸畫、書法,仍是卷軸裝的遺風。

歷史沿革:

北宋張邦基《墨莊漫錄》記載:“王洙原叔內翰常雲:作書冊,粘葉為上,久脫爛,茍不逸去,尋其次第,足可抄錄,屢得逸書,以此獲全。若縫繢歲久斷絕,即難次序。初得董氏《繁露》數冊,錯亂顛倒,伏讀歲余,尋繹綴次,方稍完復,乃縫繢之弊也。

嘗與宋宣獻談之,宋悉令家所錄者作粘法。予嘗見舊三館黃本書及白本書,皆作粘葉,上下欄界出於紙葉。後在高郵借孫莘老家書,亦如此法。又見錢穆父所畜亦如此,多只用白紙作標,硬黃紙作狹簽子。蓋前輩多用此法。予性喜傳書,他日得奇書,不復作縫繢也。

文中的“若縫繢歲久斷絕,即難次序”這無疑說的就是線裝書。王洙為北宋仁宗嘉祐時名臣,可見至少在北宋仁宗時就已經出現了線裝書。

南宋羅璧在《羅氏識遺》中寫道:“余謂書少而世不知讀,固可恨。書多而世不知重,尤可恨也。唐末年猶未有摹印,多是傳寫,故古人書不多而精審,作冊亦不解線縫,只疊紙成卷,後以幅紙概黏之。”可見線縫作冊是當時宋代書籍較普遍的裝訂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