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很多禁忌和崇拜,其中石頭崇拜是非常特殊的壹種崇拜,而泰山作為黃帝升仙的地方,更有神秘的力量,所以連泰山上的石頭都是天下無敵的。泰山石敢當是立在橋路上或建在房屋墻壁上,刻有(或鐫刻有)“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的小石碑(或小石頭人),深受民間喜愛,是獨特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位於繁華鬧市,天水民俗博物館南院槐蔭院西南角有壹塊泰山石敢當石碑。2004年,古民居——南寨子維修施工時,在槐蔭院西南角地下壹米處發掘,從中得知這是南寨子鎮宅之石。這座紀念碑是壹塊青白色的石頭,高90厘米,寬26厘米。這座紀念碑有壹個“桂”的形狀和壹個方形底座。正面用楷書刻著“泰山石敢當”四個字。碑邊有刻線,無碑文,年代不詳。從石碑的顏色、殘缺程度和雕刻,可以想象它有壹定的年代。雖然邊緣有點殘缺,但整體保存完好,實屬難得。
“石敢當”壹詞出現在漢代。西漢的壹部史遊《紀九篇》中寫道:“學虎,師甘當,龍不侵則不中。”“石敢當”的語言應該解釋為靈石可以抵禦壹切。為什麽後來的《石敢當》加了“泰山”二字?據傅斯年圖書館館藏善本書目數據庫記載,“泰山石敢當”石刻出現於宋金時期。石敢當前加泰山,古之“太”字為“太”,即“大”。其意圖是利用泰山之力來增加威望。
“泰山石敢當”的習俗起源於古代對靈石的崇拜。早在商周時期,人們就開始在房屋的地基下埋大石頭來辟邪。當時,人們在墻壁、街道和橋梁的根部放置石碑或石像,以確保和平和好運。
《泰山石敢當》這個美麗的傳說,在泰山周邊和全國各地流傳著不同的版本:神醫版、唐王版、女媧版、姜子牙版、五代將軍版、玄宗版、廣東版等等。其中最感人的是:傳說泰山有壹個叫史明的人,他敢做泰山的卒。他非常勇敢,喜歡與不公正作鬥爭。有壹次,泰安的壹個女兒被惡鬼纏身,病得很重。她父母讓石敢當想辦法。石敢當準備了十二個男孩和女孩,壹男壹鼓,壹女壹鑼。還準備了壹鍋油,點燃後蓋上鍋蓋。天黑了,妖怪來了,石敢當踢翻了鍋。燈壹亮,十二個男孩女孩壹起敲鑼打鼓。妖怪南跑,又去福建害人了。石敢當到了福建,妖怪逃到了東北。石敢當心想:全國那麽大,我壹個人跑不了。反正泰山有很多石頭。請壹個石匠把我的家鄉和名字打出來:“泰山石敢當”。誰制造了壹個怪物,把它放在他的墻上,怪物就會跑掉。然後就傳開了,說妖怪都怕石敢當。所以在建房或砌墻時,會將雕刻好的“泰山石敢當”嵌在墻裏辟邪。“泰山石敢當”石碑成為鎮宅之寶。
除了許多美麗的傳說,石敢當習俗還具有審美和藝術價值。其造型多樣,全國各地都有獨具地方特色的原生態“泰山石敢當”。在不同的地方,石敢當有不同的風格,如淺浮雕和圓雕。為加強石敢當的魔力,常雕刻在石敢當上,以示石敢當降魔、擋風、辟邪、祈福的魔力。
泰山石敢當不僅是民間的草根崇拜,而且“泰山石敢當”在壹定程度上得到了官方的認可。眾所周知,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中國駐美國大使館新館的基石都來自泰山。“泰山石敢當”習俗已被列入第壹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天水市麥積區伯陽鎮童淵寺出土了壹塊“泰山石敢當”。它是壹塊藍色的長方形石頭,長約三英尺,重約200公斤。這塊石頭的正面似乎有磨光的痕跡。中間“泰山石敢當”五個大字為楷書凹版。字跡清晰、莊重、蒼勁,似乎有壹種風格的格調。可以算是書法傑作,只是上下兩段沒有刻在石頭上。
無論古今,人們都希望自己的生活環境平安吉祥。然而,由於自然和社區環境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總有壹些房子處於不太“安全”的環境中,比如面對著斷山、拐角、直路、小巷、橋梁。為了消除視覺和心理上的焦慮因素,祈求家居安全,闞玉提出用“邪靈”或“邪惡工具”來應對“惡劣”的環境。
這塊“泰山石敢當”的碑,反映了南宅主人向往和平和諧的心理,也反映了天水地區民俗文化——石文化的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