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邯鄲學步
這個故事說的是戰國時代,燕國壽陵有個少年到趙國都城邯鄲去,看到邯鄲人走路的姿態很美,就跟著學起來,結果不但沒有學好,反而連自己原來的走法也忘記了,只好爬著回到家鄉。後來這個故事演化為成語——邯鄲學步,比喻模仿別人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領也丟掉了。
這是壹個流傳的很廣的故事。有壹段時間我經常去邯鄲,同事們見到我都開玩笑說,看妳又不會走路了,是不是又去邯鄲了呀?看來這已經是壹個婦孺皆知的故事了。流傳的廣泛固然是好事,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夠忽視這個故事在今天的啟示意義。如今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人們生活,照抄照搬西方的傾向嚴重,忽視了自身的特點,結果學得不倫不類。
在邯鄲市區中心地帶有壹座學步橋,傳說燕國少年就是在這裏學邯鄲人走路的。現存的石橋建於明代,已不再通車,圍繞石橋修建成了壹個市民休閑娛樂廣場,把學步的故事刻成雕塑教育後代,廣場還刻立了許多碑文,講述著邯鄲的歷史,還有壹個不規則雕塑上面刻了與邯鄲有關的成語條目,寓教於樂,很有意思。
(二)負荊請罪
在邯鄲老市區距離火車站不遠的街道裏,有壹處非常短小的巷子——回車巷,這裏就是藺相如回避廉頗的窄巷。如今這裏新修起了很多仿古建築,巷子也名存實亡,古風盡失,但是還在巷口立了壹通石碑,記述負荊請罪的故事。
這是壹個曾經入選中學課本的故事。戰國時,趙國文官藺相如出使秦國禦敵有策,使得價值連城的和氏美玉完璧歸趙,又赴澠池會舌戰秦王,維護國體尊嚴,被封為上卿,位於大將廉頗之上。屢立戰功的老將廉頗心中不服,揚言如見到藺相如就要羞辱他。壹次兩人乘坐馬車相遇與窄巷之中,藺相如顧全大局,讓自己的馬車退出窄巷避讓廉頗,致使廉頗深受感動,於是廉頗便光著上身,身背荊條到藺相如家請罪,從此兩人結為生死之交,趙國將相和睦,國勢大振。這個故事也很快演變成成語,表示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真心實意地接受對方懲罰。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了錯誤勇於承認,勇於接受處罰,就能夠獲得他人的原諒,征得別人的尊敬。現在,這是個應用得非常廣泛的成語。
回車巷壹帶是邯鄲的老城區,那裏有很多老房子,有幾處深宅大院,是民國時期邯鄲市政府機構的院落,今天住在那裏的都是普通百姓。房子雖然老舊了,民風依然俠義猶存。那壹日我背著相機在老街閑逛,壹位工人模樣的中年人自告奮勇地領著到處轉,在他的帶領下,我看到了邯鄲古城墻遺跡,民國邯鄲政府的稅務局和機械局的大院,還有壹座簡易的土地廟。老街上的人們閑適自在,放學的學生們嬉笑打鬧,沒有呼嘯的汽車,偶爾響起壹聲小販的叫賣聲,深處其中恍如隔世。不過拆遷改造的推土機的轟鳴聲已經隱約地聽到了,不知道這份寧靜還能守護多久。
(三)黃粱美夢
這個故事跟戰國沒什麽關系,但是故事發生在邯鄲。說古時候有個姓盧的書生進京趕考,路過邯鄲投宿店家,窮困潦倒,失意落魄,獨自慨嘆,恰遇呂洞賓也路過此地,見此情形打算開導開導他,就給了他壹個瓷枕頭,盧生枕著枕頭入睡後開始做夢,夢到自己娶了壹個出身富庶人家的美若天仙的女子為妻,又進京考中了進士,繼而到處建功立業,當了宰相,後被妒賢嫉能的奸人陷害險受牢獄之災,後來轉危為安,子孫滿堂,終老而死。夢到了死,盧生就驚醒了,壹看店主做的黃米飯還沒熟呢。
這個故事最早出自唐代沈既濟的傳奇小說《枕中記》,後來湯顯祖和蒲松齡都對這個故事進行過演繹,故事中呂仙後來被演繹成呂洞賓。現在人們利用這個成語比喻不可能實現的虛幻夢想。但依我看,作者原意是打算通過壹個夢描述人的壹生所可能經歷的榮華富貴和坎坷曲折,表達人生如夢的消極厭世的觀點,故事的結尾說盧生夢醒之後對人生大徹大悟,跟隨呂洞賓雲遊布道去了。
後人在盧生做夢的小店修建了呂仙祠,現存最早遺跡是門前照壁上的明代石刻,據說石刻“蓬萊仙境”這四個大字是呂洞賓手書,蒼勁灑脫,有壹股子仙風道骨之氣。其他殿堂如鐘離殿、呂祖殿、盧生殿都是近來重修的。
在呂仙祠的東跨院,有壹個以夢為題材的博物館,把古籍、傳說中比較著名的“夢”,如莊子夢蝶、紅樓夢、南柯壹夢等等,用繪畫和說明形式展出,生動有趣,仿佛進入了夢的世界,尤其是用中國畫技法繪制的繪畫很有水準,如果用展出的內容出版壹本連環畫,壹定受歡迎。
(四)胡服騎射
“胡服騎射”這個故事我認為它算不得成語,充其量只能是個典故。這個典故告誡人們不要固步自封,而要學習別人的長處,勇於改革。對處在社會變革當中的我們,還是具有比較重要的警示作用的。
趙武靈王是趙國的壹位奮發有為的國君,在與周邊胡人的軍事摩擦中,他發現胡人的短衣長褲、騎馬作戰非常靈活,於是主張穿胡人的服裝,學習胡人騎馬射箭的作戰方法。為此,他力排眾議,帶頭穿胡服,學騎馬,練射箭,親自訓練士兵,使趙國軍事力量日益強大,得以擊退胡人,消滅中山,成為“戰國七雄”之壹。
邯鄲市西的插箭嶺相傳是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訓練士卒的場所,邯鄲市區的叢臺公園中的武靈叢臺則是趙武靈王檢閱軍隊是使用的。如今從臺已經成為邯鄲市的地標建築,許多商品都以叢臺命名,當地人還送過我壹瓶“叢臺”酒呢。
“滏流東漸,紫氣西來”的叢臺,除了檢閱練兵之外,還是王侯休息娛樂的地方,頗負盛名,歷史上屢建屢廢,現在的主體建築是清朝同治年間留下來的。歷史上許多大文豪,如李白、杜甫、郭沫若等,帝王如乾隆等都曾慕名登臺,是壹處文化古跡。如今,這裏建成了叢臺公園,成了普通百姓休息娛樂的場所。
邯鄲的歷史文化
邯鄲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早在8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這裏繁衍、休養生息。在邯鄲悠久歷史的進程中,孕育並積澱了深厚的歷史文化,這是先人留給我們後代子孫的壹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綿綿8000余年的歷史鑄造成了邯鄲十大文化脈系。 趙文化 以胡服騎射為代表的趙文化,其基本內涵為開放、進取、包容,展現出趙國在逐鹿中原時所表現出的改革創新精神。她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源頭之壹,是華夏文化與北方草原遊牧文化的交匯、融合和升華的結晶,具有中原華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構成的二重性,集中反映了北方地區諸民族沖突與融合的過程。她豐厚博深、魅力四射、光彩照人,是邯鄲地域文化中的代表。趙文化濫觴於舂秋,興旺於戰國,延續至兩漢,在歷史的長河中流淌至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韻。這裏產生了發達的冶鐵、制銅、制陶等手工業,形成了繁榮的城市商業貿易,孕育了荀子、公孫龍、慎到等壹代學術大師,湧現出趙武靈王、廉頗、藺相如、趙奢等壹批慷慨悲歌的英雉人物。它與燕文化***同構成了中國古代北方文化的概貌。趙文化其主流內涵是“開拓進取,競爭圖強,兼收並蓄,改革創新”,貫穿其中的以人為本、廣攬賢才、團結向上、忠勇報國等思想,對於我們今天的解放思想、改革開放仍然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文化,是我國以粟作農業和定居生活為特點的原始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表現出人類利用自然、與自然相融合的奮鬥精神,因最早發現在武安的磁山遺址而命名。經科學測定,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1976年開始考古發掘,出土陶、石、骨、蚌器5000多件和大量家禽家畜、胡桃等動植物標本,還發現了炭化的粟約10萬余斤,磁山被確認為是世界上糧食作物—粟的最早發源地,還是中國家雞和中原核桃最早的發現地。農作物“粟”(谷子)、家雞和胡桃(核桃)三大發現,不僅反映了磁山先民在認識、利用和改造自然過程中為人類生存與發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並改寫了我國乃至世界粟作農業、家雞馴養和核桃產地的歷史。以陶質平底盂、鳥頭形支腳為特點的生活用具,以石制斧、鏟、磨盤、磨棒為特點的農耕和脫粒工具,以長方形坑穴為特點的糧食窖穴,以陶、石器“組合物”為特點的祭祀遺跡等,構成了磁山文化獨特而豐富的內涵。磁山文化被譽為“中華瑰寶”,是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壹項重大突破。 女媧文化 在涉縣的古中皇山上坐落的媧皇宮,傳說是華夏始祖女媧氏“煉石補滅,摶土造人”的地方。媧皇宮因此而得名。因女媧摶土造人,又是人類的創造者,故被世人尊稱為“華夏祖廟”。媧皇宮建造在懸崖峭壁上,閣樓高懸,構造奇巧,被稱為河北古建築十大奇觀之壹。從媧皇宮開鑿的石窟和摩崖刻經考察,它始建於北齊天保年間,距今已有1450余年,後經歷代相繼擴修,逐漸形成今日規模。相傳農歷三月十五日為女媧的誕生之日,每當此時舉辦媧皇廟會,來自周邊數省的遊客雲集此地祭祀女媧。千百年以來,流傳在這裏的民風民俗,民間信仰和神話傳說形成了豐富的神秘文化,在中原大地遠近聞名。 以媧皇宮為代表的女媧文化,展現了女蝸在洪荒之世,與自然抗爭、改造自然、造福蒼生的不屈精神,表現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涉縣被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命名為“中國女媧文化之鄉”。 曹魏建安文化 位於臨漳縣西南的古鄴城遺址是東漢末年至魏晉時期中國北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在東漢未年至隋統壹的400年問,為北方著名的古都,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相繼在此建都。戰國時期西門豹治鄴而顯名於世,東漢末年孕育出了文學史上璀璨的“建安文學”。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曹操,在鄴城聚集了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為主體的“鄴下文人集團”,辭賦慷慨,談詩論文,開壹代風格剛健,情調激越之文風,留下了大量的詞賦文論作品,在中國文化寶庫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地處黃河之北的鄴城,散布在漳河之濱的百余座東魏北齊皇陵和眾多的寺廟遺址,書寫著它曾經的輝煌。銅雀三臺和鄴城的建築格局,對隋唐長安都城、元大都(北京城)、日本奈良城乃至後世的都城建築都產生過重大影響。以鄴城為依托的建安文化,是建安文學的搖籃,民族融合的結晶,中國文化史的奇現。 北齊石窟文化 以響堂山石窟和媧皇宮石窟為代表的北齊石窟文化,是中國佛教雕刻藝術的寶藏,這裏有世界上最大的摩崖刻經群,代表著北朝時期佛教發展的最高成就。 響堂山石窟是北齊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院,是位列中國雲崗、龍門、敦煌、麥積山四大名窟之後的全國第五大石窟群。也是北齊佛教雕刻藝術的寶藏。它始建於北齊,經隋、唐、宋、明歷代開鑿續修,***有大小洞窟十六座,造像4300多尊。它壹方面是中西方文化互相融匯過程的歷史體現,另壹方面是南北方文化相互滲透的歷史見證,是中國佛教雕塑藝術漢化過程中承上啟下,融匯貫通的重要環節。媧皇宮石窟現存北齊佛教刻經六部,***計約l 3萬字,是國內摩崖刻經保存文字最多最完整的壹處,是研究中國佛教史和校勘中國佛教史籍的重要實物資料,也是北朝書法藝術的精品。 夢文化 以“壹枕黃粱”名夢和黃粱夢呂仙祠古建築群為代表的夢文化,蘊含著極為深厚的中國哲學思想,表現出中華民族對於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執著追求。
家鄉邯鄲名勝古跡
趙邯鄲故城* 在邯鄲市。歷經8王,***158年,邯鄲壹直是趙國的都城;漢代是五大都市之壹。邯鄲故城是由趙王城及大北城兩部分組成。趙王城在市西南,距市中心約4公裏,是趙都的宮城遺址,分東、西、北三城,平面呈品字形,總面積512萬平方米。遺址北臨渚河,地處太行山余脈,土築殘垣高3-8米,蜿蜒起伏,氣勢雄偉。城內地面上有布局嚴整的大型夯土臺,如龍臺、北將臺、南將臺等,地下有面積寬廣的夯土基址。龍臺最大,東西寬265米,南北長285米,高19米,是當時主要宮殿基址,顯示了我國封建社會初期都市建築的基本面貌。
叢臺 在邯鄲市內。相傳是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前325-前299在位)為閱兵與歌舞而建。原名武靈臺,登臺縱覽古城,樓閣園林,湖光山色,盡收眼簾。臺西有小湖,湖心有亭名望諸榭,以戰國時燕將樂毅號望諸君命名。臺北有七賢祠,內有燕趙名人韓厥、程嬰、公孫杵臼、藺相如、廉頗、趙奢、李牧的塑像。現叢臺已擴建為叢臺公園。
學步橋 在邯鄲市內,南北橫跨沁河之上。據文獻記載,原為木橋,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改成石拱橋。全長35米,寬8.3米,通高4米。橋名出典於《莊子·秋水》篇,謂春秋戰國時期邯鄲人步履優美,燕國壽陵的少年前往學步,不但沒有學會趙國的步法,反而連自已固有的步法也忘記了,弄得不會走路,只好爬了回去。
回車巷 又稱藺相如回車巷,在叢臺區。
左權墓 在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內。左權(1905-1942),湖南醴陵人。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副參謀長。1942年5月25日,在山西省遼縣(今左權縣)南艾鋪十字嶺反掃蕩戰鬥中英勇犧牲,當時安葬在涉縣石門村。1950年10月21日移葬邯鄲。
響堂寺石窟* 在邯鄲市峰峰礦區。分南北兩窟。窟內石雕精美,聞名遐邇。和村東石窟始建於北齊。當時北齊王朝有兩個政治中心,壹是鄴都(今臨漳縣),壹是晉陽(今太原市)。響堂地處兩都來往必經之地,山青水秀,風景優美。北齊文宣帝高洋於此營造宮苑,鑿窟建寺。後隋、唐、宋、元、明歷代均有增築和修葺。是我國古代建築、雕刻、書法、繪畫藝術的珍貴遺產。
響堂寺
北響堂寺石窟 在邯鄲市峰峰礦區鼓山之腰和村東。山勢高峻,多峭壁懸崖。石窟築於山壁,分南、北、中三組,每組有壹大洞。***9洞。中組釋迦洞前有拜殿檐閣,窟外兩側各雕壹高大天王。大佛洞寬13.3米,深12.5米。壇上坐佛高近4米,肌肉豐滿,線條柔和,面部雖經千年風日侵蝕,仍圓潤光潔。刻經洞內外壁上滿刻經文,旁有石碑,記北齊天統四年至武平三年(568-572)唐邕寫《維摩詰經》等4部經書的經過。筆鋒犀利,剛勁挺拔。
南響堂寺石窟第七號窟外景。第七號窟為北齊時所鑿制,窟前雕出華美的仿木建築窟,表明這是壹座外貌模仿佛塔的洞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黑龍洞 在邯鄲市峰峰礦區神麇山北麓的滏陽河邊。又稱龍洞珠泉。石洞深邃,洞下深潭,其色黛綠,清泉從巖縫噴湧,因有龍泉之稱。與鼓山的廣勝泉、滏陽泉及八字漳等匯流,為滏陽河的發源地。或謂泉水從沙際上湧,狀如釜中水沸,故名滏水,又因位於鼓山南段(壹名釜山)之陽,故名滏陽。洞前山巒映翠,河柳成蔭,殿閣若隱若現。
武安市
舍利塔 在武安市東門裏。磚砌八角十三層,高40米。此塔造型玲瓏,外觀挺秀。塔始建於北宋,歷代均加修葺。
磁山遺址* 在武安市磁山鎮東南約1公裏的名河北岸臺地上。面積約13萬平方米。為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址,距今約7500年。發現有長方形直壁窖穴、組合器物坑、圓形半地穴式房址等遺跡。窖穴內的糧食經鑒定為粟。出土遺物有大量手制陶器、石器和骨器。磁山家雞骨胳為世界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家雞。以其為代表的華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被命名為“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石磨盤、棒,1978年出土。
定晉巖禪果寺 在武安市活水鄉寺溝村東。始建於東魏,後唐天成年間(926-930)重修,以後歷代多次維修,增修。位於壹峽谷內,東、南、北三面為懸崖峭壁。現存有烏龍橋1座,單檐方塔3座,石塔14座,另有石造像5尊。塔均為磚結構。
明修城隍廟 在武安市內。
東魏石刻北叢井造像碑 在武安市西27.7公裏陽邑鎮。
戰國古城遺址 在武安市固鎮村及邑城鎮。
漢代冶鐵遺址 在武安市固鎮村。
店子古城遺址 在武安市東宋二莊鄉。
萬年古文化遺址 在武安市南莊晏鄉。
北安莊古塔 在武安市東南北安莊鄉。
東大河古文化遺址 在武安市東南北安莊鄉。
石塔 在武安市西北活水鄉。
三世佛像 在武安市西北活水鄉。
法華洞石窟 在武安市西石洞鄉。
南崗古塔 在武安市南崔爐鄉。
天青寺大殿 在武安市南崔爐鄉。
牛窪堡遺址 在武安市崔爐鄉。
夠詳細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