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有關“謙虛好學”的故事!!!!!!!

有關“謙虛好學”的故事!!!!!!!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齊桓公向管種請教治國方略.

孔子向老子請教音律.

古人為求“壹字師”而不恥下問的故事常在耳邊

所謂“壹字師”,就是改壹個字的老師。他給妳的詩文改壹個字,妳就尊他為師,這固然是妳的謙虛,但更重要的是他在壹個字上見能耐,就這壹點而言,他確實有資格當老師。

我國古籍中曾記載不少“壹字師”的掌故,下面舉幾個例子。

唐五代“詩僧”齊已,寫過壹首題為《早梅》的詩,其中有兩句是“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詩人鄭谷讀後提意見說,“數枝”就不算“早”了,不如改為“壹枝”。齊已覺得言之有理,當即拜他為“壹字師”。後來很多人也都認為“數”改為“壹”好,但郭沫若先生卻認為,齊已寫早梅用的是白描手法,不加渲染烘托,是怎麽回事就怎麽回事,“數枝”沒什麽不好,因此,“改固可,不改亦未嘗不可。”壹個推敲語言,壹個尊重事實,都能夠言之成理,可見角度不同,看法就可能不同。

元代詩人薩天錫有兩句詩:“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鐘。”很多人都贊譽有加,唯有壹個不知名的老者含笑搖頭。薩天錫求教,老者說:“此聯雖好,只是‘聞’、‘聽’二字意思重復,‘聞’宜改為‘看’。”並說唐人有“林下老僧來看雨”的名句。薩天錫即俯身叩首拜為“壹字師”。“聞”改為“看”,不但為了避復,而且“看”比“聞”更直觀,因而更能表現“厭”的情緒,妙!

宋人肖楚才在溧陽主持事務時,有個叫張乖崖的官員請他吃飯。他看到張的案上放著剛寫完的壹首詩,其中有“獨恨太平無壹事,江南閑殺老尚書”兩句,略作沈吟,就提筆把“恨”改為“幸”。問之,則曰:“妳現在功高位顯,奸人蠢蠢欲動而未曾動,今天下統壹,太平無事,妳應該感到萬幸才對,為何獨恨太平無事?有悖情理啊!”張茅塞頓開,拜肖為“壹字師”。“恨”改為“幸”,完全從實際出發。古人使用語言先要煉“意”,而後再煉“字”;意切,字才可能準。離開外部語境和內部語境,孤立地“煉字”,是下策。

前人“壹字師”的故事還有很多。這些故事都從不同角度告訴我們學習語言和運用語言的道理,它給我們的啟發已經遠遠超過某壹個字本身的妙處,而從更深的層面激活我們的思維,使我們知道“為求壹字穩”並不容易,但若是做到“穩”了,又是壹種多麽美妙的精神享受啊!

yī zì shī釋義指訂正壹字之誤讀,即可為師。亦指更換詩文中壹、二字的老師。來源五代·王定寶《唐摭言·切磋》載李相讀《春秋》,叔孫婼之“婼”應讀“敕略切”,李誤為“敕晷切”,小吏言之,公大慚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禮,號曰‘壹字師’”。示例姐姐真是‘壹字師’了!從此只叫妳師傅,再不叫姐姐了。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八回

提到歷史上醫家之間的關系,許多人會聯想起“掃葉莊”與“踏雪齋”的故事,說是葉天士與薛生白常互生齟齬,各在自己書齋的取名上做文章,影射攻擊對方,似乎不掃、不踏,不足以解恨。上百年來人們把它作為笑談傳聞。

葉、薛二位均是溫病學醫家,從二位醫家的為人及治病態度看,這個傳聞頗值得懷疑。

葉天土以虛心好學著稱,即便是他成名以後也是這樣。關於他虛心好學、不恥下問的故事很多。為了學到知識,他曾改名換姓,拜壹位姓劉的名醫為師;他也曾煞費苦心,喬裝打扮成窮人模樣拜老僧學藝,學成後方才披露姓名。

他的字號也表現了他的醫學誌向。他號“香巖”,這中間還有壹段趣事。在葉天士同時代,蘇州有位樂工,技藝超群。為謀生,他進京賣藝,掙到不少錢。回蘇州後,見許多貧困人家無衣無食,他慷慨解囊,在壹個叫“虎丘山”的地方建造了壹所“普濟院”,專門接濟貧苦百姓,他的名聲很快傳遍鄉裏。康熙五十五年,清聖祖玄燁聽到此事,親筆寫下“香巖普濟”的匾額,頒發到普濟院。葉天土以“香巖”二字為號,表明他誌在學習這位藝人樂於助人的精神。

盡管葉天士名氣很大,但他從不矜誇,十分謙遜。在治病中,常請別的內行醫生幫忙,碰上自己治不好的病,也不逞強,樂於傾聽同道的意見。對於在壹個偶然的機會裏治愈他母親疾病的壹位章姓醫生,他逢人便誇:章醫生的醫術比我高明,可以請他看病。不解的是:這位虛懷若谷、謙遜向賢的葉天士,難道就單單跟薛生白過意不去,而不怕別人笑話他?這不是和他歷來的治病態度格格不入嗎?

比葉天士小十三歲的薛生白,平素對葉天士的高明醫術也推崇備至。據《蘇州府誌·薛雪傳》“記載:薛生白“每見葉處方而善,未嘗不擊節也。”既然薛氏內心如此佩服葉天士,怎麽可能反目為敵,甚至相互辱駕呢?況且,這與薛生白的個性亦不相符。薛生白著有《壹瓢詩話》,很強雕“人品”。認為“具得胸襟,人品必高。人品既高,其壹謦壹欬(指談笑),壹揮壹灑,必有過人之處,”把人品的修養與事業上的成就直接聯系起來。可見。他很註重品行修養。所以,那些傳聞無論從哪壹角度分析,都難以令人置信。然而,正是這些傳聞,把兩位醫家的高尚形象壹筆抹殺,給中醫界造成不良影響。

不錯,歷史上的確有過“掃葉莊”,但其本意並不是針對葉天土的。沈德潛《歸愚文鈔》卷九有《掃葉莊記》壹文,介紹了薛生白“掃葉莊”的來歷。大意是說:“掃葉莊”是薛生白著書立說的地方。因為那裏樹木蔥郁,落葉封徑,薛生白常呼書童縛帚掃除地上落葉,故取名為“掃葉莊”,此其壹義;又因為薛生白註釋《易》,能補俞氏《易》所末及,屢定屢更,挑除疵漏,就象掃除落葉壹樣。此其二義,絲毫也沒有針對葉天土的意思。將樹葉與葉天士的姓聯系在壹起,完全是牽強附會。

記述“掃葉莊”、“踏雪齋”這段傳聞的書,以王友亮的《雙佩齋文集》為代表。然而,有人已從醫史和文學等角度加以論證,認為該文不是王友亮本人所作,而是後人在整理刊行時根據傳聞添加上去的。至此,葉、薛的這段“冤假錯案”可以平反昭雪了。

歷史上,醫家精誠團結、肝膽相照的事例很多。金元時代的著名醫家朱丹溪與葛可久的交往便是壹例。壹次,浙中有位女子患“癆瘵”(即今之肺結核),骨瘦如柴,奄奄壹息,許多醫家束手無策。病家抱壹線希望請朱丹溪診治。經過丹溪的認真治療,病情有明顯好轉,但臉頰上的紅暈卻始終不退。朱丹溪對病家說:“我只能治到這個地步。現在要請吳縣名醫葛可久施用針灸治療,方能徹底痊愈。不過,這個人很難請”。他略壹思忖,說;“這樣吧,我寫壹封信給妳帶去,他必定會來的。”病家很高興,雇了壹只小船去請葛可久。葛可久—見朱丹溪的信,即“不謝客行,亦不返舍”,登舟而來。朱丹溪詳細介紹了那女子的病情,請葛可久診視。葛可久認為病在胸肺,余邪未凈,應針刺兩乳。於是,他取出針具,隔著薄衣,針刺她的兩乳,病人臉上的紅暈隨之消失。朱丹溪在旁邊仔細觀察,認真琢磨,亦學到了針灸知識。在醫技上,朱丹溪當著病人的面承認自己的短處,這需要多麽寬闊的胸懷!葛可久有求必應,亦體現了與丹溪的真摯情誼。這則故事可算是中醫“會診”的珍聞。

當然,由於學派不同,學術見解不壹,醫家之間產生學術爭鳴是常有的事,它能促進醫學發展,值得提倡,如金元四大家的學術爭鳴即是如此。另外,受封建陋習的影響,個別醫生也的確存在—些門戶之見,它阻礙中醫發展,不利於中醫學術交流,應堅決擯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