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羲之(303—361,壹說321—379),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
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壹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壹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李誌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壹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王羲之誌存高遠,富於創造。他學鐘繇,自能融化。鐘書尚翻,真書亦具分勢,用筆尚外拓,有飛鳥鶱騰之勢,所謂鐘家隼尾波。王羲之心儀手追,但易翻為曲,減去分勢。用筆尚內抵,不折而用轉,所謂右軍“壹搨瓘直下”。
他學張芝也是自出機杼。唐代張懷耿曾在《書斷》中指出這壹點:“剖析張公之草,而濃纖折衷,乃愧其精熟;損益鐘君之隸,雖運用增華,而古雅不逮,至研精體勢,則無所不工。”王羲之對張芝草書“剖析”、“折衷”,對鐘繇隸書“損益”、“運用”,對這兩位書學大師都能“研精體勢”。
沈尹默稱揚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腳下盤泥,依樣畫著葫蘆,而是要運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為我服務,不泥於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從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悉數融入於真行草體中去,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最佳體勢,推陳出新,更為後代開辟了新的天地。
這是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壹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緣故。
2、陸機(261年-303年),字士衡,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西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出身吳郡陸氏,為孫吳丞相陸遜之孫、大司馬陸抗第四子,與其弟陸雲合稱“二陸”,又與顧榮、陸雲並稱“洛陽三俊”。
陸機在孫吳時曾任牙門將,吳亡後出仕西晉,太康十年(289年),陸機兄弟來到洛陽,文才傾動壹時,受太常張華賞識,此後名氣大振。時有“二陸入洛,三張減價”之說。歷任太傅祭酒、吳國郎中令、著作郎等職,與賈謐等結為“金谷二十四友”。
趙王司馬倫掌權時,引為相國參軍,封關中侯,於其篡位時受偽職。司馬倫被誅後,險遭處死,賴成都王司馬穎救免,此後便委身依之,為平原內史,世稱“陸平原”。太安二年(303年),任後將軍、河北大都督,率軍討伐長沙王司馬乂,卻大敗於七裏澗,最終遭讒遇害,被夷三族。
陸機“少有奇才,文章冠世”,詩重藻繪排偶,駢文亦佳。與弟陸雲俱為西晉著名文學家,被譽為“太康之英”。與潘嶽同為西晉詩壇的代表,形成”太康詩風“,世有”潘江陸海“之稱。陸機亦善書法,其《平復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書法真跡。
據《晉書·陸機傳》載,陸機所作詩、賦、文章,***300多篇,今存詩107首,文127篇(包括殘篇)。原有文集四十七卷 ,《隋書· 經籍誌》亦著錄有《陸機集》十四卷,均佚。南宋徐民臆發現遺文10卷,與陸雲集合輯為《晉二俊文集》,明代陸元大據以翻刻,即今通行之《陸士衡集》。
明人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輯有《陸平原集》。《全晉文》卷96~卷99錄有其作品,逯欽立《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輯有其詩。
中華書局1982年出版金濤聲校點的《陸機集》,今人劉運好有《陸士衡文集校註》。
陸機在史學方面也有建樹,著有《晉紀》四卷、《吳書》(未成)、《要覽》、《洛陽記》壹卷等。
3、張協(?~307?),字景陽。 西晉文學家,安平(今河北省安平)人。父親張收,蜀郡太守。張協少有俊才,與兄長張載齊名。曾任公府掾、秘書郎、華陽令等職。
永寧元年(301年),為成都王、征北將軍司馬穎的從事中郎,後遷中書侍郎,轉河間內史,治郡清簡。惠帝末年,天下紛亂,他辭官隱居,以吟詠自娛。永嘉初,復征為黃門侍郎,托病不就。後逝於家中。
張協:與其兄張載、其弟張亢,都是西晉著名的文學家,時稱“三張”。
鐘嶸在《詩品》序中將“三張”與“二陸(陸機、陸雲)”“兩潘(潘嶽、潘尼)”“壹左(左思)”並提,作為西晉文學的代表,並將張協的詩定為上品,評道:“晉黃門郎張協,其源出於王粲。文體華凈,少病累。又巧構形似之言,雄於潘嶽,靡於太沖。風流調達,實曠代之高手。詞采蔥菁,音韻鏗鏘,使人味之亹亹不倦。”
《隋書·經籍誌》錄張協有集四卷,已佚。明人張溥在《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把他和張載的作品輯為《張孟陽·景陽集》。
4、顧愷之(348年— 409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漢族,晉陵無錫人(今江蘇省無錫市)。傑出畫家、繪畫理論家、詩人。顧愷之博學多才,擅詩賦、書法,尤善繪畫。
精於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時人稱之為三絕:畫絕、文絕和癡絕。謝安深重之,以為蒼生以來未之有。顧愷之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顧愷之作畫,意在傳神,其“遷想妙得” “以形寫神”等論點,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顧愷之知識淵博而有才氣,在中國古代畫史上聲名顯赫。擅長詩賦、書法,尤其精通繪畫。
工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畫作《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仁智圖》《斫琴圖》等堪稱珍品。在繪畫理論方面,顧愷之也提出了“傳神寫照”“以形寫神”“遷想妙得”等觀點,重視體驗觀察,主張通過繪畫表現人物的內在精神狀態。?
顧愷之博學多才,世人評價他“三絕”——“才絕”“畫絕”和“癡絕”。他的畫師法衛協而又有所變化,他的畫有敷染容貌,以濃色微加點綴,不求暈飾;筆跡周密,緊勁連綿,如春蠶吐絲,春雲浮空的特點。
史有以曹不興、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精通畫論,其“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論點,對我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影響很大。
顧愷之沈醉於藝術文學,淡於名利地位,以”癡黠參半,”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以達到他藝術最高的成就。
5、劉徽(約225年—約295年),漢族,山東濱州鄒平市人,魏晉期間偉大的數學家,中國古典數學理論的奠基人之壹。
是中國數學史上壹個非常偉大的數學家,他的傑作《九章算術註》和《海島算經》,是中國最寶貴的數學遺產。劉徽思想敏捷,方法靈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張直觀。他是中國最早明確主張用邏輯推理的方式來論證數學命題的人。
劉徽的壹生是為數學刻苦探求的壹生。他雖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釣譽的庸人,而是學而不厭的偉人,他給我們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其代表作《九章算術註》是對《九章算術》壹書的註解。《九章算術》是中國流傳至今最古老的數學專著之壹,它成書於西漢時期。這部書的完成經過了壹段歷史過程,書中所收集的各種數學問題,有些是秦以前流傳的問題,長期以來經過多人刪補、修訂,最後由西漢時期的數學家整理完成。
現今流傳的定本的內容在東漢之前已經形成。《九章算術》是中國最重要的壹部經典數學著作,它的完成奠定了中國古代數學發展的基礎,在中國數學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現傳本《九章算術》***收集了246個應用問題和各種問題的解法,分別隸屬於方田、粟米、衰分、少廣、商功、均輸、盈不足、方程、勾股九章。
百度百科——王羲之 (東晉時期書法家)
百度百科——陸機
百度百科——張協
百度百科——顧愷之
百度百科——劉徽(古代著名數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