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可供參考:盧文偉,字休族,範陽涿地人氏.為北方豪族.父敞,過繼伯父假為兒子.文偉少時為孤兒,有誌向,讀了很多的經史書籍,喜好交遊,年輕時便得鄉裏敬重.州郡辟舉為主簿.年三十八,才被舉為秀才.除本州平北府長流參軍,勸說刺史裴俊依舊跡整修督亢陂,溉田萬余頃,民得其利.其修整之工,裴俊壹並委托給了文偉.文偉善於營理,加之巧使私力,使貧寒之家,很快富足起來. 孝昌中,詔兼尚書郎中,這時行臺常景上書朝廷請留文偉為行臺郎中.當北方快要動亂的時候,文偉早在範陽城屯積了很多糧食,壹出現荒災,馬上進行賑濟,更是贏得了鄉裏民心.不久被杜洛周俘虜.洛周敗,投奔葛榮,葛榮敗,回到故家.韓樓盤踞薊城,文偉率鄉民屯守範陽,與樓對抗.朝廷便讓文偉行範陽郡事.與士卒同甘***苦,分散家財,拯救貧乏,使得人人感悅,就這樣防守了兩年.爾朱榮派出將領侯深討伐韓樓,平定了薊城.文偉因功封大夏縣男,食邑二百戶,拜範陽太守.侯深便留下鎮守範陽.爾朱榮被誅殺,文偉知道侯深不可靠,就引誘他出外打獵,然後緊閉城門不讓進來,深無城鎮守,只得前往中山. 莊帝崩,文偉與幽州刺史劉靈助同謀起義.靈助攻克瀛州,留文偉行瀛州事,自己領兵趕赴定州,卻被爾朱榮的將領侯深打敗.文偉棄州,逃歸本郡,仍然同高乾邕兄弟互為影響.適逢高祖來到信都,文偉便派其子懷道奉表陳誠,高祖高興地收納了他們.中興初,除安東將軍、安州刺史.此時安州沒有賓服朝廷,文偉還是留居帥任,行幽州事,加鎮軍、正刺史.安州刺史盧曹也隨靈助起兵,靈助失敗,乘機占據幽州投降了爾朱兆,兆還是讓他做刺史.文偉不能入州,便將郡所升格為州治.太昌初,遷安州刺史,累加散騎常侍.天平末,高祖命令文偉行東雍州事,又轉行青州事. 文偉輕財,愛交賓客,善於撫安,好行小惠,所以在任職之地頗得民心,雖有受納,但吏民還能承擔.經營資財,常感不足,致財積蓄,承候寵要,饋送不絕.興和三年(541)死在州刺史位上,年六十.贈使持節、侍中、都督定瀛殷三州軍事、司徒、尚書左仆射、定州刺史,謚號孝威. 子恭道,寬厚溫良,頗有文才.本州辟舉為主簿.李崇北征,任命為開府墨曹參軍.自從文偉占據範陽,多次經受寇賊之亂,也多虧了恭道時常協助父親進行防守.七兵尚書郭秀壹向與恭道關系密切,他有地位後,不斷地向朝廷推薦,高祖也因此聽到了他恭道的名字.天平初,特拜龍驤將軍、範陽太守.在郡有德政仁惠.比父親文偉早死.贈使持節、都督幽平二州軍事、幽州刺史、度支尚書,謚號定. 恭道子詢祖,襲祖父爵大夏男.有術學,文章華麗,為後輩之俊.舉秀才入京師.李祖勛曾設宴款待文士,顯祖打發小黃門送書給祖勛之母說:“蠕蠕已被我們打敗,為什麽沒有看到妳們家的賀表?”使者站立壹旁等候著.諸位賓客都作起表來,只壹會功夫,祖詢就寫成了.後來有次朝廷大量地拜官遷除,壹天之中就要很多的任官詔令.詢祖站在東止車門外邊,為二十多人作表,文不加點,辭文通暢. 詢祖初次襲爵為大夏男,有位高德朝士對他說:“大夏初成.”詢祖應聲回答:“暫得燕雀相賀.”天保末,以職出任築長城子使.詢祖自認為有才,心懷不滿,於是毀容改裝,像賤役壹樣,去見楊忄音.忄音說:“故舊都有合適的安排,惟有大夏未加處理.”詢祖高聲說:“是誰的過失?”來到役所,作《築長城賦》,其中有:“板是紫柏,杵為木瓜,為何有此材而有此用?草青青而繁茂,滿山遍地都是,如讓十步而有壹芳,我為什麽要辭別那荊棘?”邢邵曾開玩笑地說:“妳是少年才學富盛,生角的動物是不長上齒的,我以為妳不會長壽的.”回答說:“詢祖初聞此言,實在恐懼戰驚,看到您老人家白發蒼蒼,才稍稍有些安心.”邵極其看重他的敏捷.由於他能言善辯,所以好臧否評價人物,曾對人說:“昨天東方欲曉之時,我走過和氏的門外,已經看見二陸兩源,像槐柳壹樣整齊地排列著.”大概指的是彥師、仁惠與文宗、那延等人.邢邵高度贊譽盧思道,認為詢祖趕不上.詢祖說:“看到不能高飛的鳥兒借助羽毛,知道能升雲天的鳥兒被剪除了翅膀.”毀謗每天都有,時論都鄙薄他的為人.長廣太守邢子廣看了二盧說:“詢祖想效法禰衡,思道無冰棱文舉.”後壹改往日脾氣.歷太子舍人、司徒記室,卒於官.有文集十卷,後來都散失了.詢祖曾為趙郡王之妃鄭氏制作挽歌辭,第壹篇雲:“君王盛海內,伉儷盡寰中.女儀掩鄭國,嬪容映趙宮.春艷桃花水,秋度桂枝風.遂使叢臺夜,明月滿床空.” 恭道弟懷道,性格輕率,喜好飲酒,卻極有追求.因父守範陽的功勞,賜出身為員外散騎侍郎.文偉派他帶著奏啟拜訪高祖.中興初,加平西將軍、光祿大夫.元象初,行臺薛王叔向朝廷推薦行平州事,又召征到高祖的霸府.興和中,行汾州事.懷道參預了舉義,高祖待他們極好.出任烏蘇鎮城都督,死於任上. 懷道弟宗道,性情粗魯,講義氣.歷職尚書郎、通直散騎常侍,後行南營州刺史事.曾在晉陽置酒設宴,引來滿坐賓客.中書舍人馬士達看著那位彈箜篌的女妓說:“手十分纖細.”宗道便將此婢送給了士達,士達堅決不收,宗道就下令家人假意要將她的手臂砍下,士達無可奈何,也就接受了.宗道準備動身前往營。
2.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任伯雨字德翁,眉州眉山人自幼已矯然不群,邃經1。
D2。C3。
A4。D5。
(1)惇久竊朝柄/迷國罔上/毒流搢紳/乘先帝變故倉卒/輒逞異意/睥睨萬乘/不復有臣子之恭。***4分,每錯劃、漏劃1處扣1分,扣完為止。
(2)① 從前雍丘縣以盜賊多為苦,但是不曾抓到過盜賊,當時的人沒有誰明白其中的緣故。 苦:苦於、以……為苦,為……苦惱,1分;莫:沒有誰,1分,故:緣故,1分。
②去年遼主正在吃飯,聽說中原罷免了章惇,放下筷子起身,兩次稱好。 方:正,1分;中國:中原,1分;再:兩次,1分。
解析1。座:因…犯罪2。
C項都是代詞,什麽; A項,與“為”呼應表被動/“所” 動詞構成名詞結構; B項,代詞,他的/副詞,難道;D項,介詞,從/介詞,把3。 題幹句省介詞“於”,A項省介詞“於”,省主語; B.省主語和賓語 C.省主語和賓語 D.省主語4。
“徽宗”應為“高宗”。5。
略文言文翻譯任伯雨,字德翁,眉州眉山人。 從小已經很強地表現出與眾不同,深入鉆研古代經典,文章雄健有力。
考中進士等級。做雍丘縣縣令時,管理下級如同使科學家們對相關問題進行另辟蹊徑的研究。
(2分)捆紮濕物(那樣急切嚴厲),安撫百姓如同對待自己的傷口(那樣輕柔細心)。 雍丘縣靠著汴河,水道運貨的船只絡繹不絕。
從前雍丘縣苦於盜賊多,然而不曾抓到過盜賊,當時的人沒有誰明白其中的緣故。伯雨下令成批運送貨物的船只不能在雍丘境內過夜,開始(船家貨主)還不聽從,伯雨就下令,東下的船只(靠岸過夜的),就用斧頭砍斷它的纜繩;(如果是)奔赴京城的船只,就護送著出境,從此雍丘百姓家的門可以不關閉(也沒有偷盜現象)。
朝廷使者上奏了他的事跡,伯雨被召見,做了大宗正丞。剛到任,又提拔為左正言。
當時徽宗剛開始執政,聽用正直的言論,伯雨首先揭發章惇,說道:“章惇長期竊取朝廷大權,欺騙國君,流毒百官,趁先帝突然去世,就表現出篡權之意,看不起陛下,不再有做臣子的恭敬。 假使他的計謀得以實行,將在什麽地方安置陛下與皇太後呢?如果寬恕而不殺他,那麽天下的大義就無法闡明,大法就無法確立了。
我聽北方(指遼國)的使者說,去年遼主正進食,聽說中原罷免了章惇,放下筷子起身,兩次稱好,說宋朝錯用了這個人。北方的使者又問,為什麽只像這樣放逐貶謫呢?從這件事看來,(對章惇)不只是如孟子所說‘國人都說該殺’,雖然是蠻貊之邦的遼國,也沒有人不認為該殺的。
”奏章上了八次,皇上貶章惇到雷州。伯雨處在諫官的位置半年,上的疏有壹百零八份。
大臣們懼怕他的多言,皇上讓伯雨做給事中,私下裏告誡他把沈默作為原則。伯雨不聽,批評朝政的言論更加強力,而且將上章彈劾曾布。
曾布察覺了這件事,調他任度支員外郎,不久到虢州主持工作。(後來)崇寧年間,因犯結黨的罪,伯雨被削掉官職發配到通州。
他又被蔡卞陷害,與陳瓘、龔玦、張庭堅等十三人都南遷,(可)去昌化的只有伯雨。奸人還不甘心,又抓了伯雨的第二個兒子申先,將他下獄,妻子在江淮家中又剛去世。
子捕妻逝的消息壹齊送到。伯雨對這兩件事跟平常壹樣,他說:“死的人已經死了,活著的人辜負朝廷,也應當從此訣別。
如果不這樣,上天難道會枉殺無罪之人嗎?”紹興初年,高宗頒詔追贈(已故的)伯雨為直龍圖閣,又加贈諫議大夫。 朝廷采納他的諫章,追貶章惇、蔡卞、邢恕、黃履,明確了被誣陷的宣仁事件來告知天下。
淳熙年中,朝廷賜予他“忠敏”的謚號。 。
3.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的題目任伯雨字德翁,眉州眉山人自幼答案小題1B小題2B 答案解析小題1A項,①是說自幼矯然不群;C項,①表現其處逆不驚;D項,①表現他不相信好人會受冤屈;②表現他整頓綱舟。
小題2B項,任伯雨提升為左正言時,上書徽宗。[參考譯文]任伯雨字德翁,是眉州眉山人。
從小已經很強地表現出與眾不同,深入鉆研古代經典,文章雄健有力。中進士後,做雍丘縣縣令,安撫百姓如同對待自己的傷口(那樣周到細心)。
雍丘縣靠著汴河,水道運貨的船只絡繹不絕,從前為盜賊多而苦惱,然而不曾抓到過盜賊,人們不明白其中的緣故。伯雨下令成批運送貨物的船只不能在雍丘境內過夜,開始(船家貨主)還不聽從,伯雨就下令,東下的船只,用斧頭砍斷它的纜繩,前往京城的船只,護送著出境,從此(雍丘百姓家)的門可以不關閉。
朝廷使者上奏了他的事跡,伯雨被召,做了大宗正丞,剛到任,又提升為左正言。當時徽宗剛開始執政,采納正直的言論,伯雨首先揭發章惇,說道:“章惇長久竊取朝廷大權,欺騙朝廷,流毒百官,趁先帝變故的倉促之機,就表現出篡位之意,看不起陛下,不再有做臣子的恭敬。
假使他的用心得以實行,將把陛下與皇太後放到什麽地方呢!如果寬恕而不殺他,那天下的大義就無法闡明,大法就無法確立了。我聽北方的使者說,去年遼主正進食,聽到中原罷免了章惇,放下筷子起身,接連稱好,說宋朝錯用了這個人。
北方的使者又問,為什麽(對他)只像這樣放逐貶謫呢?從這件事看來,(對章惇)不只是如孟子所說‘國人都說該殺’,雖然是蠻貊之邦,也無不認為此人該殺的。 ”奏章上了八次,皇上貶章惇到雷州。
伯雨處在諫官的位置半年,上疏108份,大臣們懼怕他的多言,皇上讓伯雨做給事中,私下告誡他少說或不說是根本。伯雨不聽,批評朝政的言論更加強力,而且將上奏疏彈劾曾布。
曾布察覺了這件事,調任度支員外郎,不久到虢州主持工作。 (後來)崇寧年間官員結黨的事發生了,伯雨被削掉官職發送通州。
又被蔡卞陷害,與龔玦、張庭堅等十三人都南遷,(可)去昌化的只有伯雨。奸人還不甘心,用匿名信又抓了伯雨的第二個兒子申先,將他下獄,妻子在江淮家中又剛去世,子捕妻逝的消息壹齊傳到,伯雨對這兩件事跟平常壹樣,他說:“死的已經死了,活著的對朝廷有罪,也應當從此訣別。
如果不這樣,上天難道會枉殺無罪之人嗎?”紹興初年,高宗頒詔追贈(已故的)伯雨為直龍圖閣,又加贈諫議大夫,采納他的諫章,追貶章惇、蔡卞、邢恕、黃履,明確了被誣陷的宣仁事件來告知天下。淳熙年,賜謚號忠敏。
(節選自《明史·李善長傳》,有刪改)。
4.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文木先生傳清答案小題1C小題1B小題1C小題1(1)我常常認為這是壹種過失,然而又不能制止他。
(2)這是我們這些人所依靠的用來謀生的工具,可以暫時拋離嗎?小題1海瑞歷兩京左、右通政。屬吏憚其威,墨者多自免去。
有勢家朱丹其門,聞瑞至,黝之。 (海瑞歷任南京,北京左、右通政。
下屬吏害怕他的威嚴,貪官汙吏很多自動離官而去。有顯赫的權貴把門漆成紅色的,聽說海瑞來了,改漆成黑色的。)
答案解析小題1應為“做客、客居”。小題1③不是直接表現,⑤不能表現吳敬梓“流風余韻”。
小題1“矛盾性格”有誤。 小題1(1)意思對、語言通順1分;“恒”譯對1分,倒裝句譯對1分。
(2)意思對、語言通順1分;“倚” 譯對1分,判斷句譯對1分。小題1斷句壹處0。
5分,翻譯3分。參考譯文(壹)先生姓吳,名敬梓,字敏軒,又字文木,全椒人。
世代望族,科舉及第和做官的大多顯赫。 先生生性特別聰明,讀書才過目,就能背誦。
長大後,補任縣學生員。繼承父親的祖業,有二萬多金。
壹向不學如何經營家業,性情又十分豪爽,遇到貧困的就施舍,跟文士們交往,常飲酒高歌窮盡日夜,不到幾年家產就耗盡了。安徽巡撫趙國麟聽說他的名聲,招過去壹試,認為他有才,舉薦他參加博學鴻詞考試,竟然不去參加廷試,也從此不回應鄉裏的舉薦,因而家境也就越發貧困。
於是移居江城東邊的大中橋,家徒四壁,冷落淒涼,只擁有幾十本舊書,日夜自娛自樂。窮困到了極點,就拿書去換米。
他治學尤其精通《文選》,詩賦提筆壹揮而就,即使那些事先構思的人也沒有壹個能超過他的。辛酉、壬戌年間,我邀請他到我家,和他壹起研討詩賦,互相贈答,快意無比,親密無間。
然而他生性耐不住長久客居他家,不到幾個月,就辭別離去。他平生見到有才能的讀書人,就想舉薦提攜他,唯恐來不及。
唯獨像仇人壹樣痛恨那些寫八股文的讀書人,對那些特別擅長寫八股文的人,就特別痛恨。我常常認為這是壹種過失,然而又不能制止他。
因為這個緣故,他的處境更加窮困。 甲戌年,他和我在揚州相遇,知道我更加貧困了,就握著我的手哭著說:“妳也到了我這種地步,這種處境不容易立足,怎麽辦?”我返回淮地,將要解開纜繩,先生登上船跟我告別,指著初升的月亮對我說:“跟妳壹別,日後見面不可約定。
面對這樣悲傷的情景,想要寫幾句話送給妳,可是文思阻澀,還是等待他日吧。 ”當時是十月七日,又過了七天先生就去世了。
享年五十四歲。所寫的書有《文木山房集》、《詩說》若幹卷。
又模仿唐人小說寫了《儒林外史》五十卷,窮盡讀書人的情態,人們爭著傳抄。我平生結交的朋友,沒有比敏軒貧困的。
先生抵達淮地看望我,我察看他盛物的袋子,連筆硯都沒有。 我說:“這是我們這些人所依靠的用來謀生的工具,可以暫時拋離嗎?”敏軒笑著說:“我胸中自有筆墨,不擔心這些。”
他的流風余韻,足以蓋過當時的人。
5. 盧文偉,字休族文言文翻譯北齊書盧文偉傳原文盧文偉,字休族,範陽涿人也。
為北州冠族。父敞,出後伯假。
文偉少孤,有誌尚,頗涉經史,篤於交遊,少為鄉閭所敬。州辟主簿。
年三十八,始舉秀才。除本州平北府長流參軍,說刺史裴俊按舊跡修督亢陂,溉田萬余頃,民賴其利,修立之功,多以委文偉。
文偉既善於營理,兼展私力,家素貧儉,因此致富。孝昌中,詔兼尚書郎中,時行臺常景啟留為行臺郎中。
及北方將亂,文偉積稻谷於範陽城,時經荒儉,多所賑贍,彌為鄉裏所歸。尋為杜洛周所虜。
洛周敗,復入葛榮,榮敗,歸家。時韓樓據薊城,文偉率鄉閭屯守範陽,與樓相抗。
乃以文偉行範陽郡事。防守二年,與士卒同勞苦,分散家財,拯救貧乏,莫不人人感說。
爾朱榮遣將侯深討樓,平之,文偉以功封大夏縣男,邑二百戶,除範陽太守。深乃留鎮範陽。
及榮誅,文偉知深難信,乃誘之出獵,閉門拒之。深失據,遂赴中山。
莊帝崩,文偉與幽州刺史劉靈助同謀起義。靈助克瀛州,留文偉行事,自率兵赴定州,為爾朱榮將侯深所敗,文偉棄州,走還本郡,仍與高乾邕兄弟***相影響。
屬高祖至信都,文偉遣子懷道奉啟陳誠,高祖嘉納之。中興初,除安東將軍、安州刺史。
時安州未賓,仍居帥任,行幽州事,加鎮軍、正刺史。時安州剌史盧曹亦從靈助舉兵,助敗,因據幽州降爾朱兆,兆仍以為刺史,據城不下。
文偉不得入州,即於郡所為州治。太昌初,遷安州刺史,累加散騎常侍。
天平末,高祖以文偉行東雍州事,轉行青州事。 文偉性輕財,愛賓客,善於撫接,好行小惠,是以所在頗得人情,雖有受納,吏民不甚苦之。
經紀生資,常若不足,致財積聚,承候寵要,餉遺不絕。興和三年卒於州,年六十。
贈使持節、侍中、都督定瀛殷三州軍事、司徒、尚書左仆射、定州刺史,謚曰孝威。 子恭道,性溫良,頗有文學。
州辟主簿。李崇北征,以為開府墨曹參軍。
自文偉據範陽,屢經寇難,恭道常助父防守。七兵尚書郭秀素與恭道交款,及任事,每稱薦之,高祖亦聞其名。
天平初,特除龍驤將軍、範陽太守。在郡有德惠。
先文偉卒。贈使持節、都督幽平二州軍事、幽州刺史、度支尚書,謚曰定。
子詢祖,襲祖爵大夏男。有術學,文章華靡,為後生之俊。
舉秀才入京。李祖勛嘗宴文士,顯祖使小黃門敕祖勛曰:“茹茹既破,何故無賀表?”使者佇立待之。
諸賓皆為表,詢祖俄頃便成。後朝廷大遷除,同日催拜。
詢祖立於東止車門外,為二十余人作表,文不加點,辭理可觀。 詢祖初襲爵封大夏男,有宿德朝士謂之曰:“大夏初成。”
應聲答曰:“且得燕雀相賀。”天保末,以職出為築長城子使。
自負其才,內懷郁怏,遂毀容服如賤役者,以見楊愔。愔曰:“故舊皆有所縻,唯大夏未加處分。”
詢祖厲聲曰:“是誰之咎!”既至役所,作《築長城賦》,其略曰:“板則紫柏,杵則木瓜,何斯材而斯用也?草則離離靡靡,緣崗而殖,但使十步而有壹芳,余亦何辭間於荊棘。” 邢邵曾戲曰:“卿少年才學富盛,戴角者無上齒,恐卿不壽。”
對曰:“詢祖初聞此言,實懷恐懼,見丈人蒼蒼在鬢,差以自安。”邵甚重其敏贍。
既有口辯,好臧否人物,嘗語人曰:“我昨東方未明,過和氏門外,已見二陸兩源,森然與槐柳齊列。”蓋謂彥師、仁惠與文宗、那延也,邢邵盛譽盧思道,以詢祖為不及。
詢祖曰: “見未能高飛者借其羽毛,知逸勢沖天者剪其翅翮。”謗毀日至,素論皆薄其為人。
長廣太守邢子廣目二盧雲:“詢祖有規檢禰衡,思道無冰棱文舉。”後頗折節。
歷太子舍人、司徒記室,卒官。有文集十卷,皆致遺逸。
嘗為趙郡王妃鄭氏制挽歌詞,其壹篇雲:“君王盛海內,伉儷盡寰中。女儀掩鄭國,嬪容映趙宮。
春艷桃花水,秋度桂枝風。遂使叢臺夜,明月滿床空。”
恭道弟懷道,性輕率好酒,頗有慕尚,以守範陽勛,出身員外散騎侍郎。文偉遣奉啟詣高祖。
中興初,加平西將軍、光祿大夫。元象初,行臺薛琡表行平州事,征赴霸府。
興和中,行汾州事。懷道家預義舉,高祖親待之,出為烏蘇鎮城都督,卒官。
懷道弟宗道,性粗率,重任俠。歷尚書郎、通直散騎常侍,後行南營州刺史。
嘗於晉陽置酒,賓遊滿坐。中書舍人馬士達目其彈箜篌女妓雲:“手甚纖素。”
宗道即以此婢遺士達,士達固辭,宗道便命家人將解其腕,士達不得已而受之。將赴營州,於督亢陂大集鄉人,殺牛聚會。
有壹舊門生酒醉,言辭之間,微有疏失,宗道遂令沈之於水。後坐酷濫除名。
文偉族人勇,字季禮,父璧,魏下邳太守。勇初從兄景裕俱在學,其叔同稱之曰:“白頭必以文通,季禮當以武達,興吾門在二子也。”
幽州反者仆骨那以勇為本郡範陽王,時年十八。後葛榮作亂,又以勇為燕王。
義旗之起也,盧文偉召之,不應。爾朱滅後,乃赴晉陽。
高祖署勇丞相主簿。屬山西霜儉,運山東鄉租輸,皆令載實,違者治罪,令勇典其事。
瑯邪公主虛僦千余車,勇繩劾之。公主訴於高祖,而勇守法不屈。
高祖謂郭秀曰:“盧勇懍懍有不可犯之色,真公直人也,方當委之大事,豈直納租而已。”遷汝北太守,行陜州事,轉行洛州事。
元象元年,官軍圍廣州,數旬未拔。行臺侯景聞西魏救兵將至,集諸將議之。
勇進觀形勢。
6. 王復傳文言文閱讀答案王復,字初陽,固安人。正統七年(1442)考中進士。授予刑科給事中。聲音洪亮,容貌壯美,善於陳述自己的想法上奏。提升為通政參議。也先侵犯京師,邀約大臣出去迎接上皇。眾人不敢前去,王復請求出行。於是升遷為右通政,代理禮部侍郎,與中書舍人趙榮偕同前往。敵人露出刀刃夾道威脅他們,王復等人不為此而恐懼。返回後仍擔任通政事務,再升遷為通政使。
成化元年(1465),延綏總兵官房能上奏追趕襲擊河套部眾,皇帝降旨獎勵犒勞。王復認為七百裏奔赴作戰不恰當,並擔心因企求意外成功而挑起爭端,請敕令告誡曉諭,皇帝認為他說得對。晉升為尚書。
錦衣千戶陳玨,本來是畫工。到去世時,侄子陳錫請求繼承百戶。王復說:“世襲雖然是先帝的命令,然而不是戰功,應不許可。”於是停止。
毛裏孩侵擾邊境,皇帝命令王復出京巡視陜西的邊疆守備。從延綏到甘肅,觀察地勢,進言說:“延綏東起黃河岸邊,西至定邊營,縈繞二千多裏。險要關口全在內地,而境外並無屏障,只憑墩堡來防守。軍隊反而駐紮在裏面,老百姓卻居住在外面。敵人壹旦入境,官軍還沒有行動,老百姓已經被掠奪完了。再加上西南抵達慶陽,相隔五百多裏,烽火不能連接,寇賊到了,老百姓還不知道。請遷移府谷、響水等十九個堡壘,置於接近邊疆的重要之地。而從安邊營至慶陽,從定邊營至環州,每二十裏築墩臺壹個,***計三十四個。隨著地勢修建壕溝和城墻,以求聲息相聞,易於防守抵禦。”奏章呈上去後,皇帝都聽從了他的建議。
改派王復到工部。王復嚴格遵守法令制度,聲名超過在兵部。當時中官請求修築皇城西北面的回廊,王復提議放緩這件事。給事中高斐也說災害頻繁,不宜役使萬人作無益的事情。皇帝都不許可。中官率領騰驤四衛軍的,請求發給棉上衣和鞋褲。王復堅持不許可,說:“朝廷制造這些東西,本來是給出征的士兵,使得即日出發,不用煩勞去縫制。京軍則每年供給冬衣的布和棉花,這是已成的制度,怎能改變?”大應法王割實巴去世,中官請求建寺造塔。王復說:“大慈法王都只建了塔,沒有建造寺廟。現在不應該創立這個制度。”於是只是命令建塔,還是派遣四千名士兵供其役使。
王復喜歡古籍愛好學習,遵守廉潔約束的準則,跟人相交沒有城府,當官識大體,在工部任職十二年,碰上災害變異,諫官說他衰老,王復請求退休。皇帝不許。過了兩個月,諫官又彈劾王復。皇帝於是傳旨,命令他辭官歸鄉。死後,被贈予太子太保,謐號莊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