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1130 9月15—1200 4月23日),性格陰暗,人稱惠安,後稱惠翁,世稱朱文公。原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婺源),生於南澗府尤溪(今福建尤溪縣)。
南宋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派代表人物,儒學大師,佛名朱子。朱是唯壹壹個不是孔子親傳弟子,卻喜歡去孔廟拜謁的人。他位列大成殿十二哲之列,受到儒家的崇拜。
朱是的學生,二程(程顥、程頤)的弟子,與二程並稱為學派。朱的理學對元、明、清三代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成為三代的官方哲學。他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之後的又壹人。
拓展信息朱的教育思想
朱在總結前人教育經驗和自己教育實踐的基礎上,把壹個人的教育分為“小學”和“大學”兩個階段,並提出了它們不同的教育任務、內容和方法。
朱認為,8~15歲是初級教育階段,其任務是培養“聖賢聖賢”。針對小學兒童“知識匱乏”、思維能力薄弱的狀況,他提出小學教育的內容應該是“學東西”,主張兒童應該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具體行動,認識基本的倫理規範,養成壹定的行為習慣,學習初步的文化知識和技能。
在教育方法上,朱強調先入為主,早教;盡量生動形象,能激發興趣;以“指令”和“學習規則”的形式培養孩子的道德行為習慣。朱認為,15歲以後大學教育的任務是在“原材料”的基礎上“增光添彩”,培養成國家需要的人才。
朱認為,與小學教育重在“教”不同,大學教育的內容重在“教論”,即重在探索“事物為什麽如此”。在大學教育方法上,朱重視自學,提倡不同學術觀點的交流。朱的小學教育和大學教育思想為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的內容。
百度百科-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