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迪的壹大功績是建立了科舉制度,對後世影響深遠,主要是設立了進士科,為選拔下層知識分子提供了絕佳的機會,也改變了以往精英主導選舉、強調才能而忽視門第的現象,從而擴大了延攬人才的途徑,使壹批中小地主參與到統治政權中,適應了平民地主的政治要求,削弱了精英的政治壟斷。此外,楊迪還修改了法律,主要是在文帝末年對嚴酷的法律進行了改革。隋文帝晚年也犯了壹些錯誤,法律的嚴酷就是其中之壹。楊迪廢除了壹些殘酷的法律條款或減輕了懲罰。但這只是表面文章,像撈名。在楊迪統治的後期,他像他的父親壹樣殘忍,不再按照法律行事,並且非常武斷。
第二,建洛陽為東都,開鑿大運河,發展交通運輸。楊迪為什麽要建東都洛陽?歷史上很多人認為他主要是為了享樂,這種觀點值得推敲。楊迪的《建東都》講述了建東都的原因。洛陽地勢險要,“治三河,固四封鎖”,位置適中,便於向山東、江左、淮海調兵。隋開帝十年,陳國舊地平定,各地發生叛亂,攻占郡縣,殺害隋官。仁壽四年,隋文帝剛死,漢王楊亮揭竿而起,在並州造反。在平叛過程中,煬帝因“南遠”而感到“河遠,兵不急”,楊亮叛亂被懲處後,“並州移河南”,急需加強。因此,楊迪認為,必須“擇機”修建東都洛陽。605年,楊迪即位元年,他讓蘇陽等人修建洛陽城。當時每個月有200萬人在工地上幹活。經過壹年的努力,終於完成了。新洛陽城包括宮城、皇城和外郭城,外郭城是大城市,周長70裏。皇城裏面是文武衙門的辦公室,再往裏就是宮城,方圓三裏。楊迪從治國的戰略考慮,修建了洛陽城。當時首都長安在西北,向東道路不暢,影響了國家法令的傳遞。洛陽地處國家中心,可以有效治理江南,控制北方,鞏固國家。還有,我在長安的時候,把全國各地的糧食運到長安,費時費力,很浪費。到了洛陽,就可以輕松獲得糧食,也相應減輕了百姓的負擔。
另壹個工程是大運河的開挖,通濟渠的開挖與東都洛陽的建設同時進行。煬帝開鑿了通濟渠、永濟渠等。,首先是為了溝通水運,達到“水路溝通、朝貢等”的目的,從而保證杜東和首都的供應,特別是統治集團日益奢侈和腐敗的生活的供應。其次,也是通過水路連接江都和洛陽,加強江左和淮海的統治,為抗美援朝做準備。同時,不管煬帝的主觀動機如何,開鑿運河客觀上滿足了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的需要。南北割據壹度影響了商業的發展。隋朝統壹全國後,為手工業的發展和交換範圍的擴大提供了有利條件。隋文帝在位期間,做了壹些擴大商品流通的工作,如統壹貨幣、統壹計量、修路、設置驛站等。但依靠陸路運輸、肩挑人、畜力運輸遠遠不能滿足商品流通的需要,於是疏浚河道、挖掘運河成為適應歷史發展要求的進步之舉。
楊迪先後開鑿通濟渠,從黃河到汴水,再從汴水到淮河。還有從淮河進入長江的溝壑;京口(今江蘇鎮江)至余杭(今浙江杭州)的江南河道;引沁水南至黃河,北至卓君(今屬北京)永濟運河。這些運河南北相連,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大運河。大運河北起卓君,南至余杭,南北蜿蜒五千多裏,成為壹條非常重要的水路大動脈。大運河不僅加強了隋朝對南方的軍事政治統治,而且使南方的物資順利到達當時的洛陽和長安,有利於軍事政治,同時也加強了南北的文化交流。大運河也對中國未來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經濟的角度來看,以後的元朝、明朝、清朝之所以修建北京,不得不說與大運河強有力的物資供應保障有很大關系。楊迪前後花了六年時間開鑿大運河,在位十四年。除了其他方面,我們應該從事實出發,充分肯定楊迪皇帝的歷史功績。如果我們大膽設想,沒有大運河,也許唐太宗和李世民也會挖。那麽,貞觀之治的功德中是否有關於大運河的東西呢?
第三,文化貢獻。楊迪皇帝喜愛書籍、書法和繪畫。“西京(長安)嘉澤堂初,藏書三十七萬卷,皇帝(帝)命大臣督劉等釋。除其指控之重,得禦書三萬七千余卷,與杜東(洛陽)修文堂撰50冊,簡為道術,分西京(洛陽)。每三開方戶,錦鈸掛兩飛仙,機布於室外地面,宮人持香爐於書房,故飛仙合簾而上,門、廚房門自開。帝時,立收後故”乎?6?1經典編年史可以記得更清楚。他把50種復制品分成三類,第壹類用鏟軸,第二類用釉軸,第二類用漆軸。他還把魏晉以來的名勝古跡名畫“觀文廟後建兩套,東邊的妙臺用來收藏古書,西邊的室臺用來收藏古畫”。
楊迪皇帝非常喜歡書籍、書法和繪畫,這在古代皇帝中是罕見的。因此,隋朝雖然短暫,隋書?6?1《經典通誌》中記載的書籍都是比較好的、完整的,這與楊迪皇帝愛書是分不開的。楊迪還興辦學校,訪問和保護流失的書籍,恢復隋文帝廢除的國子監、國子監和州郡學校。他還組織人編纂了400冊《長洲玉鏡》和1200冊《屈於菟誌》,為保存中國古代書籍作出了貢獻。
第四,開發西部。從登基的第壹年起,楊迪皇帝就想把他的軍隊分散到各地。這壹年,北方的契丹人入侵潁州,被派來的大將魏擊敗,更加堅定了作戰的信心。兩年後,楊光開始大規模開發經營西部。在此之前,隋朝基本都是在張掖與西域商人進行貿易,具體事宜由黃門侍郎裴舉負責。後來《沛居尚書》主張開發經營西域,說:“胡中多寶,吐谷渾易吞。”這激發了楊迪想取得像秦始皇和漢武帝那樣的成就的強烈願望。然而,楊迪皇帝做的是虧本生意。野心過度,貪慕虛榮,白白浪費了國家的巨額財富。
楊迪主要用金錢引誘西域商人與朝鮮進行貿易,並命令西域商人經過的地方郡縣要熱情好客。這根本不是平等貿易,而是以貿易的名義炫耀自己的文學和政治才能。但是,為了開發和管理西域,楊迪皇帝派兵做了壹些統壹工作,如“擊敗西突厥楚洛汗,掃除壹大障礙,擊敗吐谷渾,把自己的領土建成四郡,派官員治理,保證與西域的交通暢通。”為了開發西域,楊迪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消耗了國家的巨額財富。然而,西部大開發對歷史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首先,達到了征服西突厥和吐谷渾,加強隋朝中央集權的目的。西域開發後,多國倒向隋朝,在西突厥和吐谷渾的解體中成為盟友。其次,中原與西域人民的友好往來加強,為唐代民族關系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且西域道路暢通,進壹步加強了中原與西域各族人民的聯系,增進了友誼,減少了隔閡。第三,促進了西部地區的社會經濟繁榮。由於經過西域後消除了邊境麻煩,保證了沿邊各縣的經濟發展,也為西域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此外,它還發展了中國古代中西交流。由此可見,楊迪開發西域對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利大於弊的,其結果只能是促進隋朝的繁榮,而不能使其滅亡。隋書?6?1《紀》說:“皇帝年事已高,早有耳聞。他本是南平武會的壹員,卻是北方的匈奴,是昆弟,寫的是自己的聲音。”即位後,楊迪得到了應有的認可,就連對楊迪有很深偏見的司馬光也不得不承認隋朝極其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