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文言文整體理解

文言文整體理解

1. 怎麽理解文言文

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言文試題是高考的重頭戲,有的同學經常會問,平時如何學好文言文才不至於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認為能註意以下幾點,學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沒什麽問題了。

第壹,要有相關的歷史知識。常言說,文史不分家。每個人都是生活在壹個時代裏的,這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必定會對他產生影響。所以,我們只有了解了這個人所處的時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內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國強大,但楚王“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先疏遠屈原,後把他流放汨羅江,使其改革之誌不能實現,投江而死。了解了這段歷史,我們在理解《離騷》時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備相關的文化常識。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並且有許多內容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地演變。如姓名和稱謂,官職和科舉,地理常識,宗法禮俗,服飾和器物,歷法和刑法,古籍註釋體例等八個方面所涉及的內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別。這些內容雖然不需要學生全部掌握,但平時學習中遇到的也應積累下來作為自己的知識儲備,以便在文言文學習和考試中隨時調用。

第三,學會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們生活在當今社會,面對災難,會團結壹心,眾誌成城;面對醜惡,會抨擊、鞭撻;我們會同心抵禦外辱。其實這種思想感情是壹脈相承的。面對外辱,文天祥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對百姓的困苦,杜甫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所以我們在學習古文時,應善於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壹起對比聯想,從而揣摩古人的思想,準確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實質。

第四,把握課本,紮實文言文基礎。平時的文言文學習,壹定要熟練掌握課本中所出現的知識點: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異讀字。②詞義,包括古今異義、壹詞多義、詞類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復句。

第五,在學習壹篇文言文中應做到如下幾點:首先,整體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其次,在整體把握課文上落實對段的理解;再次,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聯系上下文進壹步理解詞句;最後,在前三個條件的基礎上,進壹步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總之,平時的學習能做到以上幾點就會為

2.

原文 子曰:“道(1)之以政,齊(2)之以刑,民免(3)而 *** (4),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5).” (《論語·為政》)註釋 (1)道:有兩種解釋:壹為“引導”;二為“治理”.前者較為妥貼.(2)齊:整齊、約束.(3)免:避免、躲避.(4)恥:羞恥之心.(5)格:有兩種解釋:壹為“至”;二為“正”.譯文 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壹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評析 在本章中,孔子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孔子認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規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國家時有不同於法制的特點.但也應指出:孔子的“為政以德”思想,重視道德是應該的,但卻忽視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

3. 淺析如何提高文言文整體閱讀能力

提高文言文的整體閱讀能力,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壹、註重課內文言文的常識,廣積累。高考語文考試大綱中有規定掌握的實詞120個,虛詞18個。其中大部分內容在課內的文言文以及課下註釋中都看得到影子。例如 :袁宗道的《論文》中“以訛益訛”中的“益”與《師說》中的“聖益聖,愚益愚”同義。《明史 · 韓文傳》中“罷仁壽令,豪縱,數犯法。”中的數與《鴻門宴》中的“數目項王”都是“屢次,多次”的意思。可見在課本內無時無處的積累,都可以較好的運用在自己的實踐中。

二、摸透人物傳記體裁的特點,巧分類。近五年的高考文言文都是以人物傳記的形式出現,所以在日常的復習與訓練中我們也註重對人物傳記的訓練。例如選擇的最後壹道題,通常是選擇對原文理解不恰當的壹項,那麽必須有三項是對原文理解比較準確的,這樣我們不妨通讀這四個選項起碼對文中的壹些內容有了大致的掌握,在回過頭來進壹步回到原文去閱讀,對我們理解文章也有很大的幫助。

三、辨清文言特殊句式和活用現象,析難點。高考文言翻譯***計10分,分值很大,得分也較難。但是如果我們能仔細的辨析出題者意圖,找出要求翻譯的句子中的可能成為采分點的詞語或者句式,並能有效的翻譯、突破最後連綴成句,也許對我們得分有很大的幫助。

4. 怎麽理解文言文

文言文的閱讀,學習,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壹,正音讀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朗讀,甚至背誦,所以朗讀背誦時都要把字音讀正確.壹般說來,大多數讀音要以現代字典上的普通話讀音為準.但要註意以下幾點:

1,認準字形,讀準字音

文言文裏有壹些現在不常用的字,就要求我們認真地辨明字形,查明字音,不要把形近字的讀音當做正音.如《扁鵲見蔡桓公》中的“桓“讀“hu ;n“而不讀“恒“;《桃花源記》中的“髫“而不讀“召“,《狼》中“眈眈相向“中的“眈“讀“d ;n“而不讀“枕“。

2,多音字應辨明詞性,詞義

現代漢語中多音多義字很多,讀文言文時也常會遇到壹些多音字,這就要求我們辨明這個字的詞性和詞義,確定讀音.比如《論語》中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中的“說“當“喜悅“講,應讀“yu ;“,而在“桃花源記“中的“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句裏,“說“字當“述說“講,應讀“shu ;“。

二,正確的斷句,停頓

古人寫文章不用標點,所以古人在讀書時要自己斷句.我們現在讀古文,編者已經用標點符號把句子給我們斷開了,但是在讀壹些長壹點的句子時,往往要在壹句之中表達壹個概念或意思的地方,有壹些小的停頓,這個停頓正確不正確,直接關系到對句意的理解正確與否。

區別停頓的辦法是通讀全文,通過對詞義的理解和文言文中詞與詞之間結構關系的分析,讀懂每壹句話.如《狼》中有“其壹犬坐於前“這句話,意思是“其中壹只(狼)像狗壹樣坐在屠戶面前“,應在讀時停頓成“其壹/犬坐於前“,如果讀作“其壹犬/坐於前“,意思就變成“其中壹只狗蹲在屠戶面前“,其實,在《狼》文中,沒有狗出現過.同樣,對於“壹狼洞其中“也應讀作“壹狼/洞其中“,而不能讀作“壹狼洞/其中“。

三,註意古今詞義的變化

詞義的變化有擴大,縮小和轉移幾種情形.詞義的擴大即今義所含內容大於古義,如《愚公移山》中的“河陽之北“中的“河“,在漢代以前專指黃河,壹般的河流用“水“來表示,所以這個“河陽“就是“黃河北岸“的意思,而現在的“河“泛指所有的河流,詞義的縮小即今義所含內容小於古義,如《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壹句裏,“妻子“的含義包括“妻子兒女“,而今義指“男子的配偶“,不包含子女在內.詞義的轉移即今義所含內容與古義之間發生了變化,如古漢語中“涕“指眼淚,而今義指“鼻涕“。

四,壹詞多義現象

文言文壹詞多義現象普遍存在,閱讀時要根據不同情況區別對待,特別註意根據上下語境確定具體義項.如“去“有“距離““離開““消除“等義,而在“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裏也“(《為學》)句中,“去“只能理解為“兩地間的距離“的解釋.在“得錢千五百,乃去“(《宋定伯捉鬼》)句中,“去“理解為“離開“之意。

五,註意通假字

文言文中通假字的出現,是原來古人在寫文章時本該用這個字時,卻借用了音同或音近意義不相通的字,就形成通假字,嚴格意義上講應講是“別字“了,但古人長期使用,並且得到社會認同,就不算錯了.比如《愚公移山》中有這樣壹句話:“甚矣,汝之不惠“,其中“惠“本義是“恩惠“,但若按本義去解釋,整句話的意思就不通了,所以“惠“是個通假字,當“聰明“講,通“慧“.類似這樣的通假字在初壹階段的文言文中還有“湯“通“燙“,“齊“通“劑“(《扁鵲見察桓公》,)“說“能“悅“,“知“通“智“(《論語》十則)等等這些都需要結合課文內容詳加體味.

5. 文言文整體閱讀(壹)(史傳)趙充國字翁孫

4、以下選項中解釋有誤的壹項是( )(3分)A、充國年七十余,上老之 老 認為……老B、將軍度羌虜何如 度 估計C、宜簡練以俟其至 俟 等待D、則罕開不煩兵而服 煩 煩惱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壹組是( )(3分)A、亡逾於老臣者矣/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B、擊之未見利/之二蟲,又何知C、如其不服,須正月擊之未晚/方六七十,如五六十D、問籌策焉/心不在焉6、以下選項中都能表現趙充國穩妥持重的壹項是( )(3分)①虜數挑戰,充國堅守。

②欲渡湟水,道厄狹,充國徐行驅之。③不先破罕開,則先零未可圖。

④宜簡練以俟其至,以逸代勞,必勝之道也。⑤吾知羌無能為矣⑥留萬人屯田,以待其敝A、①②⑥ B、②③⑤C、①④⑤ D、③④⑥7、下列選項中對文意分析錯誤的壹項是( )(3分)A、趙充國青年時當騎兵,後調入長安為羽林騎,做皇帝的警衛。

他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征匈奴,被圍。漢軍絕糧數日,傷亡很大。

趙充國率百余人殺出重圍,李廣利率大隊緊隨其後,終於脫險。B、為防止羌叛軍襲擊,趙充國派主力部隊夜渡黃河,連夜在對岸修築陣地。

對於叛軍遊騎在陣前挑戰,他不予理會,而首先派人偵察前方地形、敵情。C、趙充國行軍是以遠出偵察為主,並隨時作好戰鬥準備。

宿營時加強營壘防禦,穩紮穩打,計劃不周全不作戰。愛護士卒,戰則必勝。

D、趙充國老病辭官在家以後,朝廷每討論邊防大事,也常常參與謀略,或者要向他問辦法。8、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①兵難逾度,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3分)②善戰者致人,不致於人。

(3分)③此窮寇,不可迫也,緩之則走不顧,急之則還致死。(4分)參考答案:4、D 煩:勞煩5、D A於:比/從 B之:代詞,代罕羌/代詞,這 C如:如果/或者D用法相同,相當於介詞“於”加代詞“之” 6、A7、B 不是派主力部隊夜渡黃河,而是派三只小分隊先渡過河。

8、①打仗的事很難憑空設想。老臣想先到金城,再謀獻應付的方略。

(度、圖各1分,句意1分)②會打仗的人,能掌握敵人,而不是被敵人所掌握。(致1分,被動句1分,句意1分)③這些都是走投無路的窮寇,不可以過分逼迫他們。

慢慢的追趕他們,他們便會沒命的逃走;但是如果逼急的話,他們或許會回過頭來拼命的。(窮、緩急、致死各1分,句意1分)附參考譯文趙充國(公元前137壹前52年),字翁孫,西漢隴西上邽人。

最初為騎兵,後來以六郡良家子的身份因為善騎射而進入禦林軍。漢武帝時(公元前99年)他隨貳師將軍李廣利擊匈奴,被匈奴團團圍困,漢兵幾天無食,死傷增多。

充國帶領壯士百余人突圍陷陣,李廣利和大兵緊緊跟隨,終於解圍而出。漢元康三年時,先零、罕開都是西羌種族,各有酋長,因彼此互相攻擊而成仇家。

後來匈奴聯合其他羌族,互訂盟約,解除仇恨。漢昭帝聽說了這件事,就拿它來問趙充國。

充國時年七十余,昭帝認為他很老了,趙充國回答說:“再沒有比老臣更好的人選了。”昭帝說:“將軍能否預測目前羌人的勢力、打算帶多少兵馬去?” 趙充國說:“百聞不如壹見,打仗的事很難憑空設想。

老臣想先到金城,再計劃攻討的方略。”趙充國到了金城,征調壹萬名士兵想渡河,又怕遭到羌人截擊。

便趁夜派三個營士兵先悄悄渡河,渡了河後,立刻紮營防備羌人來犯。到了天亮,軍士們已依次全部安然渡河,羌人發覺後,派了數百騎兵,在漢軍左右出沒騷擾。

趙充國想羌騎壹向驍勇善戰,難以制服,再說這也可能是羌人誘敵之計,於是下令:“我軍兵馬剛渡河,已略有倦意,不必追擊羌騎,攻擊羌人要以消滅他們為目標,區區近百羌騎,不必著意貪求。”趙充國壹面派騎兵去偵察四望和陿中這兩個地方,發現其中並無羌人出沒。

於是趁夜引兵到洛都,召集各部將領說:“我就知道羌人不善用兵,如果他們調派幾千人防守四望和陿中,我軍哪能向前推進呢?”於是向西推進到西部都尉府,日日饗宴軍士,士卒都希望為他效力立功,羌人好幾次前來挑釁,趙充國都下令堅守。昭帝下令趙充國進攻。

趙充國上書請罪,剖陳利害,說:“臣聽說《孫子兵法》上說過:‘善於作戰的人,能掌握敵人,卻不會被敵人所掌握’。現在羌人入寇,我們便應該整飭兵馬,訓練戰士,以逸待勞,才是致勝之道。

依老臣之見,如果能先誅滅先零,即使不討伐罕開,罕開也自然會歸順;萬壹先零已被誅滅,而罕開仍然不服,那麽,到正月時再進攻也不遲。”昭帝接納了趙充國的意見。

趙充國於是率兵進攻先零,先零因居安日久,已松懈防備,望見漢朝大軍,紛紛丟下裝備,想渡湟水逃命,由於道路狹隘,趙充國只緊躡潰兵之後,徐徐驅趕。有人說:“追擊先零逃兵,這正是建功的大好機會。”

趙充國說:“這些都是走投無路的窮寇,不可以過分逼迫他們。慢慢的追趕他們,他們便會沒命的逃走;但是如果逼急的話,他們或許會回過頭來拼命的。”

羌酋靡忘於是自動前來歸順,趙充國賜他食物後,仍放他回去勸曉其他的族人。壹時之間,有壹萬多名羌人請降,趙充國預料羌人會自行瓦解,所以遣回全部騎兵,並請準予留下壹萬名兵士在當地屯田,靜待其變。

6. 古文應該如何理解

[思路分析] 古文有自己的語法規則 掌握重點字詞的意思,運用課內積累的知識來閱讀課外語段 [解題過程] 怎樣閱讀古文 讀古文,要了解內容,能順暢朗讀,背誦壹些基本課文.這是初中階段學習的基本要求,平時學習,復習都應遵循.古文的閱讀,學習,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壹,正音讀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朗讀,甚至背誦,所以朗讀背誦時都要把字音讀正確.壹般說來,大多數讀音要以現代字典上的普通話讀音為準.但要註意以下幾點:1,認準字形,讀準字音 文言文裏有壹些現在不常用的字,就要求我們認真地辨明字形,查明字音,不要把形近字的讀音當做正音.如《扁鵲見蔡桓公》中的"桓"讀"hu n"而不讀"恒";《桃花源記》中的"髫"而不讀"召",《狼》中"眈眈相向"中的"眈"讀"d n"而不讀"枕".2,多音字應辨明詞性,詞義 現代漢語中多音多義字很多,讀文言文時也常會遇到壹些多音字,這就要求我們辨明這個字的詞性和詞義,確定讀音.比如《論語》中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中的"說"當"喜悅"講,應讀"yu ",而在"桃花源記"中的"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句裏,"說"字當"述說"講,應讀"shu ".二,正確的斷句,停頓 古人寫文章不用標點,所以古人在讀書時要自己斷句.我們現在讀古文,編者已經用標點符號把句子給我們斷開了,但是在讀壹些長壹點的句子時,往往要在壹句之中表達壹個概念或意思的地方,有壹些小的停頓,這個停頓正確不正確,直接關系到對句意的理解正確與否.區別停頓的辦法是通讀全文,通過對詞義的理解和文言文中詞與詞之間結構關系的分析,讀懂每壹句話.如《狼》中有"其壹犬坐於前"這句話,意思是"其中壹只(狼)像狗壹樣坐在屠戶面前",應在讀時停頓成"其壹/犬坐於前",如果讀作"其壹犬/坐於前",意思就變成"其中壹只狗蹲在屠戶面前",其實,在《狼》文中,沒有狗出現過.同樣,對於"壹狼洞其中"也應讀作"壹狼/洞其中",而不能讀作"壹狼洞/其中".三,註意古今詞義的變化 詞義的變化有擴大,縮小和轉移幾種情形.詞義的擴大即今義所含內容大於古義,如《愚公移山》中的"河陽之北"中的"河",在漢代以前專指黃河,壹般的河流用"水"來表示,所以這個"河陽"就是"黃河北岸"的意思,而現在的"河"泛指所有的河流,詞義的縮小即今義所含內容小於古義,如《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壹句裏,"妻子"的含義包括"妻子兒女",而今義指"男子的配偶",不包含子女在內.詞義的轉移即今義所含內容與古義之間發生了變化,如古漢語中"涕"指眼淚,而今義指"鼻涕".四,壹詞多義現象 文言文壹詞多義現象普遍存在,閱讀時要根據不同情況區別對待,特別註意根據上下語境確定具體義項.如"去"有"距離""離開""消除"等義,而在"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裏也"(《為學》)句中,"去"只能理解為"兩地間的距離"的解釋.在"得錢千五百,乃去"(《宋定伯捉鬼》)句中,"去"理解為"離開"之意.五,註意通假字 文言文中通假字的出現,是原 來古人在寫文章時本該用這個字時,卻借用了音同或音近意義不相通的字,就形成通假字,嚴格意義上講應講是"別字"了,但古人長期使用,並且得到社會認同,就不算錯了.比如《愚公移山》中有這樣壹句話:"甚矣,汝之不惠",其中"惠"本義是"恩惠",但若按本義去解釋,整句話的意思就不通了,所以"惠"是個通假字,當"聰明"講,通"慧".類似這樣的通假字在初壹階段的文言文中還有"湯"通"燙","齊"通"劑"(《扁鵲見察桓公》,)"說"能"悅","知"通"智"(《論語》十則)等等這些都需要我們結合課文內容詳加體味.六,怎樣翻譯文言文 閱讀文言文,要準確理解大意,而不能只了解"大概",所以就要把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漢語,才能理解得徹底.翻譯時應註意幾點:1,翻譯成現代漢語時,必須註意把握原文的文意,弄清所譯語句的上下文與譯句的關系.因為文言文不論實詞還是虛詞多認現象較為普遍,句式也多富於變化,只有把握了原文的文意,上下文語境,才能準確地判斷詞的義項和句式的用法進而準確地將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漢語.2,將文言文譯成現代漢語,主要應采用直譯和意譯兩種方式,以直譯為主.直譯要求將文言文字句用現代漢語對號入座,逐壹落到實處,甚至對原文遣詞的特點,語言表達方式也必須在譯文中表現出來,與原文保持壹致.意譯只要求根據文言文的基本意思進行翻譯,不拘泥於字句的逐個落實,甚至與原文的語言表達方式可以差別較大,具體的方法可掌握.增,刪,留,變等四點.增:就是把文言文中省略部分在翻譯時要增補出來,如"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句可譯為"(桓侯)使人尋找扁鵲,(扁鵲)已經逃到秦國了".刪:就是把文言文中某些或表示語氣,或表示停頓等沒有實際意義的詞可以刪去.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帝王的稱號,國號,年號,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單位等都可以在譯文中直接保留下來.變:由於古漢語的習慣與現代漢語不同,有些文言句式如賓語前置句,定語後置句,介賓結構。

7. 文言文整體閱讀(壹)(史傳)趙充國字翁孫

4、以下選項中解釋有誤的壹項是( )(3分)A、充國年七十余,上老之 老 認為……老B、將軍度羌虜何如 度 估計C、宜簡練以俟其至 俟 等待D、則罕開不煩兵而服 煩 煩惱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壹組是( )(3分)A、亡逾於老臣者矣/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B、擊之未見利/之二蟲,又何知C、如其不服,須正月擊之未晚/方六七十,如五六十D、問籌策焉/心不在焉6、以下選項中都能表現趙充國穩妥持重的壹項是( )(3分)①虜數挑戰,充國堅守。

②欲渡湟水,道厄狹,充國徐行驅之。③不先破罕開,則先零未可圖。

④宜簡練以俟其至,以逸代勞,必勝之道也。⑤吾知羌無能為矣⑥留萬人屯田,以待其敝A、①②⑥ B、②③⑤C、①④⑤ D、③④⑥7、下列選項中對文意分析錯誤的壹項是( )(3分)A、趙充國青年時當騎兵,後調入長安為羽林騎,做皇帝的警衛。

他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征匈奴,被圍。漢軍絕糧數日,傷亡很大。

趙充國率百余人殺出重圍,李廣利率大隊緊隨其後,終於脫險。B、為防止羌叛軍襲擊,趙充國派主力部隊夜渡黃河,連夜在對岸修築陣地。

對於叛軍遊騎在陣前挑戰,他不予理會,而首先派人偵察前方地形、敵情。C、趙充國行軍是以遠出偵察為主,並隨時作好戰鬥準備。

宿營時加強營壘防禦,穩紮穩打,計劃不周全不作戰。愛護士卒,戰則必勝。

D、趙充國老病辭官在家以後,朝廷每討論邊防大事,也常常參與謀略,或者要向他問辦法。8、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①兵難逾度,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3分)②善戰者致人,不致於人。

(3分)③此窮寇,不可迫也,緩之則走不顧,急之則還致死。(4分)參考答案:4、D 煩:勞煩5、D A於:比/從 B之:代詞,代罕羌/代詞,這 C如:如果/或者D用法相同,相當於介詞“於”加代詞“之” 6、A7、B 不是派主力部隊夜渡黃河,而是派三只小分隊先渡過河。

8、①打仗的事很難憑空設想。老臣想先到金城,再謀獻應付的方略。

(度、圖各1分,句意1分)②會打仗的人,能掌握敵人,而不是被敵人所掌握。(致1分,被動句1分,句意1分)③這些都是走投無路的窮寇,不可以過分逼迫他們。

慢慢的追趕他們,他們便會沒命的逃走;但是如果逼急的話,他們或許會回過頭來拼命的。(窮、緩急、致死各1分,句意1分)附參考譯文趙充國(公元前137壹前52年),字翁孫,西漢隴西上邽人。

最初為騎兵,後來以六郡良家子的身份因為善騎射而進入禦林軍。漢武帝時(公元前99年)他隨貳師將軍李廣利擊匈奴,被匈奴團團圍困,漢兵幾天無食,死傷增多。

充國帶領壯士百余人突圍陷陣,李廣利和大兵緊緊跟隨,終於解圍而出。漢元康三年時,先零、罕開都是西羌種族,各有酋長,因彼此互相攻擊而成仇家。

後來匈奴聯合其他羌族,互訂盟約,解除仇恨。漢昭帝聽說了這件事,就拿它來問趙充國。

充國時年七十余,昭帝認為他很老了,趙充國回答說:“再沒有比老臣更好的人選了。”昭帝說:“將軍能否預測目前羌人的勢力、打算帶多少兵馬去?” 趙充國說:“百聞不如壹見,打仗的事很難憑空設想。

老臣想先到金城,再計劃攻討的方略。”趙充國到了金城,征調壹萬名士兵想渡河,又怕遭到羌人截擊。

便趁夜派三個營士兵先悄悄渡河,渡了河後,立刻紮營防備羌人來犯。到了天亮,軍士們已依次全部安然渡河,羌人發覺後,派了數百騎兵,在漢軍左右出沒騷擾。

趙充國想羌騎壹向驍勇善戰,難以制服,再說這也可能是羌人誘敵之計,於是下令:“我軍兵馬剛渡河,已略有倦意,不必追擊羌騎,攻擊羌人要以消滅他們為目標,區區近百羌騎,不必著意貪求。”趙充國壹面派騎兵去偵察四望和陿中這兩個地方,發現其中並無羌人出沒。

於是趁夜引兵到洛都,召集各部將領說:“我就知道羌人不善用兵,如果他們調派幾千人防守四望和陿中,我軍哪能向前推進呢?”於是向西推進到西部都尉府,日日饗宴軍士,士卒都希望為他效力立功,羌人好幾次前來挑釁,趙充國都下令堅守。昭帝下令趙充國進攻。

趙充國上書請罪,剖陳利害,說:“臣聽說《孫子兵法》上說過:‘善於作戰的人,能掌握敵人,卻不會被敵人所掌握’。現在羌人入寇,我們便應該整飭兵馬,訓練戰士,以逸待勞,才是致勝之道。

依老臣之見,如果能先誅滅先零,即使不討伐罕開,罕開也自然會歸順;萬壹先零已被誅滅,而罕開仍然不服,那麽,到正月時再進攻也不遲。”昭帝接納了趙充國的意見。

趙充國於是率兵進攻先零,先零因居安日久,已松懈防備,望見漢朝大軍,紛紛丟下裝備,想渡湟水逃命,由於道路狹隘,趙充國只緊躡潰兵之後,徐徐驅趕。有人說:“追擊先零逃兵,這正是建功的大好機會。”

趙充國說:“這些都是走投無路的窮寇,不可以過分逼迫他們。慢慢的追趕他們,他們便會沒命的逃走;但是如果逼急的話,他們或許會回過頭來拼命的。”

羌酋靡忘於是自動前來歸順,趙充國賜他食物後,仍放他回去勸曉其他的族人。壹時之間,有壹萬多名羌人請降,趙充國預料羌人會自行瓦解,所以遣回全部騎兵,並請準予留下壹萬名兵士在當地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