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是什麽原理
刮痧的原理是,刺激經絡排出“痧毒”。在現代中醫中,刮痧的主要原理是通過刮痧板來刺激經絡穴位,並打開毛孔,排除“痧毒”,達到疏經通絡、排除淤積在體內的毒氣的作用。“刮痧”這壹名詞在中醫典籍中最早出現是在元代,其歷史之悠久可追溯到石器時代,人們患病時,出於本能地用手或者石片撫摩、捶擊身體表面的某壹部位,有時竟然能使疾病得到緩解。通過長期的實踐與積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這也是“刮痧”療法的雛形。《黃帝內經》中曾將針、砭、灸、藥列為中醫四大獨立療法。到了明代,刮痧療法已在全國範圍內得到了廣泛應用。
刮痧後需要註意什麽 壹、避風和註意保暖
刮痧應避風,註意保暖。室溫較低時應盡量減少暴露部位,夏季高溫時不可在電扇處或有對流風處刮痧。因刮痧時皮膚汗孔開泄,如遇風寒之邪,邪氣可通過開泄的毛孔直接人裏,不但影響刮痧的療效,還會因感受風寒引發新的疾病。
二、刮痧後飲熱水壹杯
刮痧過程中會使汗水排泄,邪氣外排,會消耗部分體內的津液,刮痧後飲熱水壹杯,不但可以補充消耗部分,還能促進新陳代謝,加速代謝產物的排出。
三、刮痧後洗浴的時間
刮痧治療後,為避免風寒之邪侵襲,須侍皮膚毛孔閉合恢復原狀後,方可洗浴,壹般約3小時左右。但在洗浴過程中,水漬未幹時,可以刮痧。因洗浴時毛孔微微開泄,此時刮痧用時少,效果顯著,但應註意保暖。
四、刮痧後不宜在原處補刮
前壹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處進行再次刮試出痧。再次刮痧時間需間隔3-6天,以皮膚上痧退為標準,平時可以補刮,以加強退痧的作用。
五、刮痧排毒後飲食調理
刮痧期間,飲食壹定要清淡,避免過多食用油膩厚重的食物,還要針對性地調理臟腑營養。
刮痧能治療哪些疾病
刮痧法是臨床常用的壹種簡易治療方法。應用範圍較廣。以往,刮痧主要用於痧癥,現多用於治療夏秋季時病,如中暑、外感、腸胃道疾病。“痧癥”多發於夏秋兩季,起病突然,頭昏、惡心、嘔吐,胸腹或脹或痛,甚則上吐下瀉,取背部脊柱兩側自上而下刮治,如出現神誌昏沈,還可加用眉心、太陽穴。
如風熱喉嚨疼,可取第七頸椎至第七胸椎兩旁(蘸鹽水)刮治,並配用楸提頸部前兩側胸鎖乳突肌。如腹痛,可取背部脊柱旁兩側、胸腹部刮治。傷食所致的嘔吐腹瀉,可取脊椎兩側順刮治療。如胸悶、腹脹劇痛,可在胸腹部刮治。如頭昏腦漲,取頸背部順刮,配合刮治或按揉太陽穴。需要提醒的是,刮痧時應避風,刮後宜多喝熱水,以助療效。
刮痧的禁忌癥需註意
有出血傾向性的疾病;危重病癥,如急性傳染病、重癥心臟病、高血壓、中風等;新發生的骨折患處;刮治部位的皮膚有潰爛、損傷、炎癥;年老體弱者,空腹及妊娠婦女的腹部,婦女經期下腹部、面部均不宜刮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