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借我壹生》讀後有感

《借我壹生》讀後有感

 《借我壹生》描繪了記憶中“”時大揭發、大批判的整人模式。下面是我整理的壹些關於《借我壹生》的讀後感,歡迎閱讀。

 借我壹生讀後感

 經過壹位同事的推介,我在工作之余,認真拜讀了余秋雨的自傳體散文《借我壹生》,深感震撼、深受啟迪。這是全家最高精神主宰的真正老家長的壹生;是深受迫害卻有著強烈責任感的中國男人的壹生;是倍受爭議卻堅守自己的信念並不斷追求進步的當代文人的壹生。

 祖母無名,只知道她姓毛,余家艱難的傳代事業,竟然是這位誰也不知其名的老太太完成的。她是全家真正的家長,壹個截取她任何壹小段歷史都能充分詮釋英雄主義的女人。她三十幾歲就死了男人,獨自撫養自己的十個子女,然而這沒有把她壓垮;因為疾病,因為革命,因為自殺,老人陸陸續續地失去了九個孩子,她傷心至極,但是活著的人總要承擔壹切,她深知她不能垮,這個大家庭還需要她來支撐,是信念,是骨子裏的壹種硬氣,她沒有垮掉;唯壹的兒子不停地遭受迫害,全家的生計都要靠兩個女人來維持,而壹個就是七十六歲高齡的祖母,她依然沒有向困難低頭。她做出了壹個重大決定,獨自壹個人回到鄉下。祖母休整好房子,讓它可以容得下壹個大家庭居住,她相信,只需經幾年努力,每個孩子都有可能七拐八彎地調回老家,重組壹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家庭。這是何等的氣魄,何等的雄才大略,祖母要在半個多世紀前自己初嫁余家的房舍裏,調動起她最後壹點影響力,為余家尋找壹條退路、築造壹個歸巢。

 父親余學文,是余家唯壹的繼承人,在身心極端受到迫害的時候,他幾次打消自殺的念頭,原因是不能讓媽媽失去最後壹個孩子,他具有強烈的責任感。父親在“”時得了糖尿病,後來又突然並發急性肝炎。醫生說,這兩種病正好矛盾,無法治療。醫院下了好幾張病危通知,父親也被移到了太平間隔壁的壹間房子裏,那裏沒有醫療設備。後來,父親奇跡般活過來了,除了壹個姓姚的中醫的邊緣性實驗,還有意誌的力量,父親的求生意誌主要是放不下家人。

 余秋雨,壹個頗受爭議的學者,壹個渴求找到全社會文化精神層面上的真正的?公堂?的作家,壹個為了研究中華文化而樂於獻身的文人。他的經歷坎坷,閱歷豐富,讀書萬卷。

 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中國的文化的壹切重大話題,都與世界文化有關,而余秋雨對世界文化知之甚少,主要來自書面。為了進壹步探究中國文化,他決定進行壹次長途旅行,此時,他已實足五十四歲。

 每天面臨未知的艱辛,僅僅走了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就歷經了沙漠風暴、恐怖主義的極端分子等情況,可以說處處危機四伏。余秋雨每天都要在剛剛能喘壹口氣的時候就見縫插針,既主持電視節目(香港鳳凰衛視),又寫?秋雨錄?,還要寫壹篇長長的日記發給世界各地的華文報紙,幾乎很少有睡眠的時間。寫完的東西完全沒有時間看第二遍,更不可能鍛字煉句。這是由懸崖邊上的文化考察帶出來的懸崖邊上的寫作狀態。使命、知識、學問,連同文筆、修辭、節奏,全都逼迫成壹種即時迸發。

 就這樣,余秋雨在萬裏歷險間獲得了有關中華文明的壹系列感受。中華文明具有其他古老文明所不具備的壹些綜合性生命力,主要表現為?在傳導技術上建立了壹個既統壹又普及的文字系統;在傳導狀態上建立了壹個對社會、對歷史的開放式對話系統;在生息空間上沒有失去過壹個遼闊而穩固的承載地域;在精神空間上以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極端主義的嚴重灼傷;在外部關系上因農耕生態而沒有過度熱衷於軍事遠征;在內部關系上沒有讓社會長期陷於整體性無序狀態;在固守精神主軸方面借助於科舉制度使儒家文化成了壹種廣泛的生命化遺傳;在汲取外部資源方面采取了壹種粗糙而又松軟的彈性態勢使各種文明成分大致相安無事。

 後來,余秋雨又進行了壹次深入考察,此次考察的歐洲城市***有九十六座,路過的不計在內。走得那麽全,在歐洲旅行家中也寥寥無幾。

 這本書對我的觸動很深,影響深遠,我覺得我們每個人也都應該像書中的主人公壹樣有強烈的責任感和堅定的信念,並繼續走下去,信步天涯。

 借我壹生讀後感

 壹次偶然的機會,讓我接觸了余秋雨的《借我壹生》,拿起之後就舍不得放下了,真恨不得壹口氣把它看完。厚厚的壹本,拿在手中掂壹掂,分量不少,不同於時下流行的厚頁書,看似很厚,其實內容很少,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慷慨激昂的言辭,也沒有語法嚴格的種種修辭,可讀來卻有讓人無法形容的悠悠厚味。

 ?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是中國最為曲折的道路,余秋雨在《借我壹生》中,對這段歷史做了最好的回答,這個革命催殘的不僅僅是人的肉體,還扼殺著人的靈魂。余秋雨的叔叔,因壹本《紅樓夢》而死,余秋雨的父親,因開會時說的壹句連自己都忘了,無關緊要的話而被關押多年,像這樣在“”中成為無辜刀下魂的何止這些。余秋雨的《借我壹生》讓人流涕,知青下鄉,父親被隔離,非人的生活,雨水和淚水交織,我無法想象生活在那樣的歲月裏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勇氣才能堅強的走出來。

 再想想 80 後的我們,遇到小小挫折就首先想到逃避,整天的哀怨和嘆息,感嘆上天的不公,受點委屈,我們就哀嘆人事的多變。小小的挫折就可以把我們打敗得體無完膚。可事實上,那些讓人恐懼的挫折其實來自於我們自己的內心。看完這本書,我不得不感到慚愧,即便我們也不算嬌生慣養,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在命運面前不低頭,敢於挑戰,能做到無論多少的不幸和悲傷,都不選擇逃避。

 歲月有多少無奈和等待,風的吹過,攜走了時間,慢慢的大家都會哀老,年輕的歲月裏,請不要停下腳步。《借我壹生》?今天,借偉人曲折的壹生,來找準自己的航標,在命運的長河裏,堅定的往前,勇敢地揮著翅膀,為自己的生命喝彩。

 ?兩耳不聞窗外事,壹心只讀聖賢書?

 為了離開那個喧鬧的世界,余秋雨在他的老師盛鐘健先生的介紹下,來到了奉化縣圖書館,這個圖書館,建在半山上,地方又偏僻,很是不便。首先,沒地方吃飯,山下有壹個很簡陋的食堂,可是壹下壹上要走很長時間,所以余秋雨只能幾頓合成壹頓,基本處於饑餓狀態。其次,找廁所也不容易,每天要在山間走不少路,正是那些密密層層的古籍,使得老樓離外面的世界更遙遠了,余秋雨說?我感受到了壹種從未有過的純凈,開始我認為這種純凈來自環境,壹個月後覺得這種純凈來自文化,再過壹個月又覺得這種純凈來自自己的生命了?。確實,書能凈化我們的心靈,當圖書管理員老大爺多次問他?這麽枯燥的書籍,妳年紀輕輕怎麽鉆的進去?時,他說?只要鉆進去,裏面就不枯燥了?。多麽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話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又有多少人能真正體會到呢?就像這個在“”中成為漏網之魚的以蔣介石的名字命名的圖書館壹樣,漏在了銹跡斑斑的封閉中,漏在了樹遮草埋的半山裏,試問在當今這個浮躁的社會裏,又有多少人能真正靜得下心來研究書籍呢?正如他說的?中國古籍浩如煙海,但只要入得期內,便能發現諸多門徑?。這些老壹輩們對書籍的熱愛,不得不讓人敬佩,?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話人人皆知,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富有詩書呢?我幾乎天天都在提醒我的學生們多看看課外書,可自己呢,又看了幾本,余老先生對書的熱愛,對學問的追求將時時鞭策我前行,希望我也能體會出像余老那樣用學問來把心靈擴大、夯平、清掃的心境。

 人生是由選擇組成的

 余秋雨在三次民主推薦為上海戲劇學院院長,在實在不能推脫的情況下,他擔起了學院院長的大梁,並在短短幾年內,使學院的各項工作都有了較大的起色,率先帶領學院改革,並取得成功,在仕途壹片看好的情況下,他卻毅然放棄了權力和地位,擺脫了虛假,選擇了真正的文化。他說?人生是由許多小選擇組成的,但也會遇到大選擇?,小選擇和大選擇的區別,並不完全在於事情的體量和影響,真正的人生大選擇,是壹種缺少參考坐標的自我挑戰。其實想想我們每個人的壹生,不也是由許多選擇組成的嗎?除了妳的出身和家庭妳別無選擇之外,大部分都是選擇組成了我們的生活。當今社會,追求的東西太多了,金錢、地位、愛情 ? 有時我們什麽都想要,可往往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妳必須放棄壹些東西,這時妳不得不做出壹些選擇。有些人為自己而做選擇,我敬佩他;有些人因為各種原因,違心地選擇了其他壹條路,我想說那是壹種無奈。有人說?只要以自己的方式度過自己的這壹生就夠了?,可又談何容易,在大千世界中,我們很難懂得自己到底想要什麽,自己到底在追求什麽,糊裏糊塗地度過了這壹生,而人生不過是壹個匆匆過客,在這短暫的歲月裏,如何選擇自己的壹生呢 ? 我真希望能像余老壹樣選擇自己喜歡的事,以自己的方式去度過這壹生 ?

 ?泉眼既已堵塞,那就不再是我的山寨?

 因為失去壹個朋友而離開壹個地方,這有可能嗎?有。因為失去壹個朋友而改變壹個行業,這有可能嗎?也有。余秋雨就是其中壹個,著名導演胡偉民的去世無疑對余秋雨的影響很大,余秋雨覺得惟有胡偉民的評論能看透他所有學術著作背後的靈魂,所以在胡偉民去世的這十年,余秋雨拒接了與上海和外地戲劇界的來往,他說?泉眼既已堵塞,那就不再是我的山寨?。

 人這壹生,陪在壹起走路的人很多,但有的路程,只須短短壹截,便終生銘記,余秋雨和胡偉民的友情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