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解連環·送別賞析

解連環·送別賞析

銷魂時候。正落花成陣,可人分手。縱臨別、重訂佳期,恐軟語無憑,盛歡難又。雨外春山,會人意、與眉交皺。望行舟漸隱,恨殺當年,手栽楊柳。

別離事,人生常有。底何須,為著成個消瘦。但若是下情長,便海角天涯,等是相守。潮水西流,肯寄我、鯉魚雙否。倘明歲、來遊燈市,為儂沽酒。

此詞訴離別之苦,但基調是積極、健康、明朗的,上片全以景物寫人,下片全以虛擬語氣達意,寫得快捷豪爽,洋溢著若幹樂觀色彩,塑造了壹個深沈執著、熱情爽朗而又綣綿多情的女性形象。

上片單刀直入,直陳其事後情景合寫,亦物亦人,極纏綿吞吐之能事,通過落花成陣、雨外春山、水邊楊柳三景勾勒出別離場景,渲染、烘托、反襯主人公的惜別心理,纏綿感人。暮春季節,細雨漾漾,落紅陣陣,江畔青山低眉,主人公佇立在依依的柳枝旁,滿懷愁緒,壹往深情地凝視著漸行漸去的船帆。開篇即揭明本旨:“銷魂時候,正落花成陣,可人分手。”花的鮮艷和嬌嫩,象征著青春的美好;花的殞落與枯萎,則意味著時光的流逝與生命的消歇。花落而成陣,紛紛揚揚,不可遏止,則更意味著壹個詩壹般的芳菲世界的覆滅,更有壹種悲劇感。通過寫落花成陣的蕭瑟時節主人公與自己所愛的人匆匆分襟把“銷魂”的意蘊寫足。其中,“銷魂時候”壹句不僅鮮明集中地點出了主題,且暗含著壹股傷感黯然的感情,使此詞壹開篇就帶有濃重的感情色彩。再加上“可人”登舟,送者黯然銷魂之狀躍然紙上。接著的“落花成陣”既交代了送別的時間,又以暮春花落的客觀環境為陪襯,渲染了“銷魂”時節落寞感傷的氣氛。緊接著,詞人以“縱臨別重訂佳期,恐軟語無憑,盛歡難又”點明了主人公感傷恨別的原由,這種坦率真實的表露,顯露了主人公對“可人”的深重的感情,使離情顯得更真切動人。其中,“重訂佳期”表明佳期的擬定已經不是第壹次,臨別之前,盛歡之際,二人便把下壹次的幽歡佳會訂下了,而臨別之時又重訂期,則表明心跡之壹如既往,態度之彌加堅定;“臨別”之前冠以“縱”字則透出壹種無法把握命運的憂慮。“縱”字和“恐”字,壹縱壹收,筆勢天矯,真切而生動地描繪了有情人心理上的壹次大的波動。至此,離別的苦痛已基本寫盡,下文筆鋒再轉,由直陳其事變為景物摹寫,且使滿腹別情具象化。為了更強烈地表達這種感情,詞人在繼而融情於景,給主人公周圍的景物都染上了豐富的感情色彩。“雨外春山,會人意、與眉交皺。”蒙蒙細雨後面的春山,仿佛深諳離人的愁苦,也如眉峰顰蹙。分明是自己愁懷難遣,卻以為青山也充滿著離愁別剮恨;分明是自己愁眉緊鎖,卻以為青山也眉結不開。這種移情手段的嫻熟運用,把主人公的愁緒寫得更形象而豐滿。這裏,詞人翻用“眉如春山”而成“雨外春山,會人意、與眉交皺”,讓原本無感的青山與主人公***懷愁緒;因楊柳擋住視線,而對當年手栽之柳產生怨恨之情,更突出了送別時情感的熱烈與真切。這樣,客觀環境與人的主觀情緒高度融合起來,主人公的內心感情得到了充分的表露。無論“銷魂”也好,惶恐也好,皺眉也好,都不能改變離別的既成事實,於是主人公的情緒更趨激越,由愁而至於恨:“望行舟漸隱,恨殺當年,手栽楊柳。”主雖無理之極,卻情真意切。這是因為雖然柳絲萬條,卻無法挽住“可人”的行舟,只好任其遠去,直至最後消失在視線之外。三句警動異常可謂“無理而妙”。

下片承主人公的憂慮而來,緊扣題旨,全寫離情,由執著而灑脫,境界頓寬,極變化騰挪之能事,但沒有極力鋪敘離別的寂寞淒涼和傷感苦楚,反而以別離時主人公安慰對方、勸他來信、望他明年來遊三事表達主人公未別先盼再會的急切情懷,描繪出壹個癡情專壹但積極開朗的女性形象,表達了主人公對愛情的堅貞誠信和積極執著,這是全詞的基調。過片似是自我解慰,從愛情的哲理思索中寬慰離別之苦。“別離事,人生常有,底何須為著,成個消瘦?”人生有合即有離,有聚即有散,離合聚散,自古皆然,不必耿耿於懷而把自己折磨得這般消瘦。既然離別是壹種普遍的人生體驗,那麽就該達觀壹些,灑脫壹些。接著的“但若是”三句,承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之意,語極曠達而真摯,於愁山恨海之外另開壹境,令人心情為之豁然開朗:在“別”字面前,主人公不再消極傷感,而是積極等待。她堅信雙方的感情是深厚堅實的,她忠實於自己的感情,發誓“便海角天涯,等是相守”。真正的愛情並不會為千山萬水所隔斷,只要彼此之間的感情不被流逝的歲月所沖淡,空間的距離是可以由心靈來彌合的。即便是身處海角天涯,也如同耳鬢廝磨、長相廝守。接下來,詞人又以率直明快的句子表達了主人公的希望,用“潮水西流,肯寄我,鯉魚雙否”表現了主人公殷切的期望。最後以主人公對重逢的企望作結,突出了她對熾熱愛情、對往日歡樂的珍惜與回味,襯托出了如今慘別的淒苦與愁怨,也減少了許多臨別的淒惶,增加許多亮色,使人精神也為之振作,從悲苦的離愁中暫時脫身而出,沈緬於絢麗的憧憬之中,。

全詞曲曲折折,婉轉盡意,虛虛實實,巧妙傳情,語言自然而妥溜,明白而家常,樸素而無華,內涵卻頗豐厚,表現手法亦多變化,句句有深味,字字帶真情。

參考資料:

1、 孫文光,彭國忠著.明清詞舉要.蕪湖: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20-212、 《明清詞觀止》編委會編.明清詞觀止.上海:學林出版社,2015年:23-243、 王筱雲,等主編.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16詞曲卷2.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4年:227-2284、 田寶琴.詩詞曲賦名作鑒賞大辭典·詞曲賦卷.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583-5845、 錢仲聯主編.愛情詞與散曲鑒賞辭典.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673-6746、 唐圭璋.金元明清詞鑒賞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05月第1版:614-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