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將軍。貞元二年九月壹日敕。六軍先已有敕。各置統軍壹人。十六衛宜各置上將軍壹人。秩從二品。其左右衛及左右金吾衛上將軍俸料隨軍人馬等。同六軍統軍。其諸衛上將軍。次於統軍支給。自今已後。內文武官闕。於文武班中才望相當者。相參敘用。仍待已後各改事。於本衛量置衛兵。所司續商量條件。奏聽進止。仍舉故事。置武班。朝參其廊下食。亦宜加給。稍令優厚。
大歷四年七月敕。入合升殿中郎將等。帶刀升殿。職掌不輕。宜委中書門下。精加選擇。仍以品第於廊下。別與置廚。其千牛郎將宜準此。
貞元元年九月十三日敕。左右衛。左右武衛。左右驍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等上將軍。大將軍。宜於入宿。至四年二月敕。選人南北衙宿衛。前任京官等。前銜帶衛者。依資並予京官。
十壹年正月。敕置四品以下武官。以授四夷歸附者。仍定懷化大將軍以下俸錢有差。初。顯慶三年。以四夷君長來朝者多。乃置懷德歸化將軍以授之。仍隸諸衛。至是。上以降附者名位有差。故增置中郎將以下員。(按國史本紀及實錄。並為懷德歸化將軍。而職官要錄。與級令及六典。為歸化懷德將軍。二說不同。當有誤者。)
太和四年五月。兵部奏。伏以三衛出入禁署番署子弟。期於恭恪。近日頑弊。皆非正身。諸衛公然納資。訪聞亦不雇召士庶。假蔭混雜搢紳。隙既壹開。奸濫坌入。實宜杜絕。以序彜倫。其資蔭三衛。並請停廢。冀清流品。式茂皇猷。敕旨。依奏。
開成元年五月。中書門下奏。入合升殿接狀中郎。準故事。合是左右千牛衛中郎。比緣用人未精。去年壹時除縣主婿四人。臣昨日令勘尋。左仗壹人身亡。準舊例。便是金吾仗司於諸衛中郎差替。並不申中書門下。臣等商量。從今以後。左右千牛中郎將闕人。及在假故。遇入合日。望令金吾司申中書門下。於南省郎官中權定擇差訖。先具名銜申中書門下。如臨日。揀擇差遣不及。則闕而不補。冀免乖雜。其郎官兼中郎有假故。都督便於郎官中權定充替。仍先具狀申中書門下。敕旨。依奏。
天復三年二月。以宰相崔允守司徒兼侍中。判六軍十二衛。四月。崔允奏。六軍十二衛名額空存。實無兵士。京師侍衛。亦藉親軍。請每軍召募壹千壹百人。***置六千六百人。從之。乃令六軍諸衛副使京兆尹鄭元規。立格召募。
東宮諸衛
左右衛率府。龍朔二年二月四日。改為典戎衛。鹹亨元年十二月十四日復舊。
左右司禦率府。龍朔二年。為左右司禦衛。鹹亨元年。改宗衛。景雲二年八月二十八日。改為司禦率府。
左右清道率府。龍朔年為左右清道衛。鹹亨年改為虞候。神龍元年。復為左右清道率府。
左右監門率府。龍朔年改為崇掖衛。垂拱元年二月二日。改為鶴禁府。神龍元年。復為左右監門
內率府。龍朔年改為神裕衛。鹹亨年復為內率府。垂拱元年二月二日。改為左右奉禦率府。神龍元年復舊。興元元年十月。詔軍衛及率府五品已上正員武官。得替及以理去任者。宜令兵部。準五品已上文官例。每年作限條件聞奏。
《唐會要》簡介
《唐會要》是我國最早的壹部斷代典制體史籍,它取材於唐代的實錄文案,分門別類地具體記載了唐朝各種典及其沿革,保存了《新唐書》、《舊唐書》未載的史實,為研究唐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情況提供了第壹手資料,向來為唐代文學、歷史的研究者所重視。
王溥(公元922年~公元982年),字齊物,並州祁縣(今屬山西)人,後周宰相,宋初罷相,遷官至太子太師。唐德宗時,蘇冕撰成《會要》40卷,記唐初至代宗時典故。宣宗時,楊紹復等人撰《續會要》40卷,記德宗至武宗時故事。《舊唐書·宣宗本紀》載:“(大中七年),十月,尚書左仆射、門下侍郎、平章事、太清官使、弘文館大學士崔鉉進《續會要》四十卷,修撰官楊紹復、崔瑑、薛逢、鄭言等,賜物有差。”王溥采擇唐宣宗以後故事加以續補,撰成《唐會要》,於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正月進呈。
《唐會要》***分514目,另在不少條目下有雜錄,將與該條有關聯又不便另立條目的史事列入。書中所記史事有不少為兩《唐書》和《通典》所無。唐起居註、實錄已亡佚,部分內容多靠此書保存。《唐會要》所記,以宣宗前的內容較豐富,宣宗以後因編者無所因循,加以唐末歷史資料散佚,故所述較為簡略。但《玉海》﹑《山堂考索》所引《會要》與今本間有不同﹐當引自蘇冕等所編舊本﹐知王溥亦有所增刪。
《唐會要》至清代僅存傳抄本,脫誤頗多。嘉慶年間才以木活字排印並補入“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所據舊抄本原缺卷七、八、九、十***4卷,後人以《舊唐書》、《冊府元龜》、《開元禮》諸書中有關資料輯補。原目卷七封禪、卷八郊議,今卷八補輯的也是封禪,與標目不相應。
該書刻本至清初已屬罕見,僅常熟錢氏寫本,亦非足本。乾隆年間,四庫館搜訪遺書,汪啟淑所進抄本較錢氏寫本,卷九二不殘缺,卷九三、九四兩卷首尾完具,收入“武英殿聚珍版叢書”,為清代第壹個刻本,成為通行本。同治年間,江蘇書局翻刻,校勘頗精,改正了其中壹些錯處,為清代最後壹個刻本。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國學叢書”本,即以聚珍本為底本。1955年,中華書局又用商務印書館紙型重印出版。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江蘇書局本為底本,參以聚珍本和上海圖書館藏的四個抄本,校點出版,並附錄《玉海》中的《唐會要》佚文36條,按原目編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