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中的濕痰簡介

古籍中的濕痰簡介

濕痰為濕濁內停日久而產生的痰證。又稱痰濕。多因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津液輸布失常,水濕停聚而成痰。癥見痰多而稀白、胸悶或惡心、喘咳、舌體胖而苔滑膩等。濕痰則為痰證之壹。濕痰有外感、內傷之分。《醫學入門》卷五:“生於脾,多四肢倦怠,或腹痛、腫脹、泄瀉,名曰濕痰。”當予化痰利濕,宜山精丸、三仙丸,或以二陳湯加苡仁、竹茹、杭芍、山藥。《雜病源流犀燭·痰飲源流》:“在脾曰濕痰,其色黃,滑而易出,多倦怠,軟弱喜臥,腹脹食滯,脈必緩,宜白術丸;或挾虛,宜六君子湯;挾食,宜保和丸;挾暑,宜消暑丸;挾驚,宜妙應丸。各宜從脾分治。”由此可見,濕痰其病重在脾經,故又有脾經濕痰之稱。

詳見百科詞條:濕痰 [ 最後修訂於2015/7/6 21:21:23 ***282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