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代有關於心理健康的記載嗎?

古代有關於心理健康的記載嗎?

1、孔子的的心理學思想?

孔子把春秋時代,看做是“禮壞樂崩”,“邪說暴行”不斷發生的大亂場面,為制止這種混亂,孔子提出了很多關於如何治理臣民的心理學思想。如強調道德教化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舉直錯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意思是說推舉有才能的人,而罷黜無用的人,這即是壹種管理心理學的思想。其次還有交際理論,“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三思而後行”。再次,孔子的學習理論上傾向先驗論,他認為的人的知識都是天生的,明確提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也”,“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之上風必偃”。

孔子的這種思想帶有濃厚的階級思想。另外,孔子最有名的還是他的教育心理學思想。他提出,學習時首先應該采取虛心的實事求是的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其次,他主張學習的知識面要廣泛,學習的途徑也要多樣化。“學而時習之”,還要“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再次,孔子還強調思與學的關系,“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壹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即不到學生冥思苦想之後仍然有所不理解時不去啟發開導他。最後,孔子為我們所熟知的“因才施教”理論,至今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墨家的心理學思想?

墨家的創始人墨子從小生產者的利益出發,提出“兼愛”、“非攻”的思想。“兼愛”是墨子整個思想體系的核心,他主張與人交往,不論對方是“君子”或“賤人”,均要兼愛,因為“愛人者,人必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這也算是壹種交際理論吧,在現在看來仍為人們所稱道。另外,墨家的學習理論是經驗論,墨子認為知識來源於直接的或間接的經驗,來自“耳目之實”,而不是孔子認為的“生而知之”。

後期墨家又進壹步發展了墨子的這種理論,把知識的來源分為“親知”,“聞知”,“說知”三類。“親知”,就是親身通過感覺得到的知識。“聞知”,是由傳授得來得知識,“說知”,是指用推理的方法得到的知識。墨子還強調後天環境對人的發展的影響,“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如者變,其色亦變”,這與孔子命定論截然相反。?

另外墨子還有“去六辟”之說。“必去六辟,嘿則思,言則誨,動作事,使三者待禦,必為聖人!必去喜、去怒、去樂、去悲、去愛、去惡,而用仁義。手足口鼻耳目,從事於義,必為聖人。”墨子把喜、怒、樂、悲、愛、惡稱為“六辟”,認為它們傷德害性,必須堅決去掉。怎樣才能去掉呢?他提出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仁義”、“從事於義”;而且這樣做,最終“必為聖人”。

3、孟子的心理學思想?

孟子是孔丘孫子子思學生的學生,以孔丘思想的繼承人自居。在管理心理學上,孟子發展和改造了孔丘的“禮治”和“德政”的理論,提出了“仁政”的學說。另外,還主張“以德服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在學習理論上,孟子壹樣持“先驗論”觀點,孟子認為,“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意思是說求知識、才能只要把他失掉的本性找回來就行了,也就是說,不用到現實中去實踐。?

在人性善惡問題上,孟子系統的闡述了“人性”問題,提出“性善”理論。孟子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不忍人之心”孟子也叫這“惻隱之心”,他還認為人的本性中還有“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這些“心”都不是外面強加的,而是人生來就有的,即是“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孟子又嚴格區分“君子”、“小人”,認為只有君子可以有“仁、義、禮、智”,而“小人”就沒有這些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