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專書:
《李贄》(與他人合作)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76年。
《明清徽州農村社會與佃仆制》 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得廣東省優秀社會科學研
究成果二等獎(空壹等)。明清廣東社會經濟研究 (主編與撰稿人) 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年。
《廣東航運史(古代編)》 (主編與撰稿人)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
《清代全史 (第五卷)》(與韋慶遠合同主編並任撰稿人) 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
得中國社會科學院1977--1991年優秀科學研究成果獎。
《清代區域社會經濟研究 》(主編兼撰稿人) 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珠江三角洲歷史、地理、經濟情況及南洋華僑發展史 》(與王賡武、許學強合著,
霍英東寫前言,作為第二屆世界華商大會指定參考書) 香港:第二次世界華
商大會印行,1993年11月。
《珠江三角洲社會經濟史研究》 臺北:稻禾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中國傳統社會經濟與近代化》 (主編兼撰稿人) 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二、論文:
2002. 《徽州社會文化史探微》序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
《徽州文化研究》序 黃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編,黃山書社出版。
2001.《千年徽州傑出歷史人物傳》序 黃山市政協文委辦編輯出版。
站在時代的制高點,***推徽學研究院 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主編:《徽學》2000年創刊號 安徽大學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
移民與珠江三角洲海洋經濟化 刊於《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八集,頁23--71
臺北:中研院出版。
2000 . 《徽州學概論》序 壹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
對學術執著追求、壹絲不茍的儒雅學者梁方仲 張世林《學林往事》下冊,頁
1295----1312,北京:朝陽出版社,2000年3月版。
歷史的主流:改革、開放 (應廣州日報專約) 《廣州日報》2000年5月28日
我與區域社會史研究 接受上海:《歷史教學問題》特約記者鄧京力博士訪談,於該刊2000年第6 期(12月15日)頁14—17。
1999. 雍正是否奪嫡纂位? 香港:《文學與傳記》1999年第 7 期,PP.29—36
我與區域社會經濟史研究 張世林編:《學林春秋》三編下冊,PP.609--626,北京:朝華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粵商與廣東的航運業近代化:1842---1910 (與林 錄合作) 香港:張偉保、黎華標主編:《近代中國經濟史研討會1999論文集》頁193--215,
新亞研究所1999年9月出版。
《古代商人》序,PP.1--6,合肥:黃山書社,1999年9月出版。
海瑞唯求合法,不恤流俗的精神 廣州:《廣東社會科學》1999年第1期。
著名經濟史家梁方仲傳 香港:韓文甫主編:《文學與傳記》第壹期82--89頁
1999年4月15日出版。1998.
明代後期廣州市場的轉型與珠江三角洲社會變遷(與林 祿合作)
臺北:《明史研究專刊》第12期 PP.265--289, 1998年出版。
人口與現代化 桂林:《社會科學家》1998年第4期,PP.4-7;又山東時代
文化發展中心編:《中國社會發展戰略研究文匯》;成都市時代經濟研
究中心編:《新世紀的思索--中國當代改革發展文集》。中國人民大學
書報資料中心《人口學與計劃生育》C5 1998年4期;
語絲:為學與為人 桂林:《社會科學家》1998年第4期,封2。
從區域社會經濟史的研究現狀談及21世紀歷史學的命運 桂林:《社會科學家》
1998年第4期,PP.8--10。
中國人口問題的由來與出路(增補稿)廣州《羊城晚報》1998年3月2日、3月9日、
3月16日、3月23日連載;《光明日報》社編的《文摘報》1998年3月29日摘要轉載。
華僑華人文化與珠江三角洲社會經濟 《華僑華人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開放時
代》增刊)PP.246--259, 1998年3月出版。
明清珠江三角洲沙田開發與宗族制(與林 祿合作) 《中國經濟史研究》1998年
第4期。
儒學傳統文化與徽州商人 《安徽師大學報》1998年第4期,又《98 國際徽學學術
討論會論文集》頁21--46。
珠江三角洲風情縱橫談
-----與南方日報記者王進江的對話 《南方日報》1998年1月6日第15版。
1997. 明清珠江三角洲土地制度、宗族與商業化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30周年紀念專號)1997年第6期,PP.245--261;又武漢大學《中國前近代
史理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702-725;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國人口問題的由來與出路 《嶺南文化時報》1997年116期。
從族譜看珠江三角洲的宗族倫理與宗族制的特點 廣州:《學術研究》1997年12期
PP.41--46。
明末珠江三角洲社會的忠實記錄 ---介紹崇禎年間的檔案匯編《盟水齋存自牘》壹書 廣州:《廣東社會科學》1997年第1期,PP.74-77。
1996. 徽州與珠江三角洲宗族制比較研究 北京:《中國經濟史研究》1996年第4期
PP.1--9;合肥: 周紹泉、趙華富:《95國際徽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1-19,
安徽大學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
邀遊於學海,與東西方漢學家對話 __評介《國外關於中國古代史的研究評述》
壹書,廣州:《學術研究》1996年第6期。
也談電腦 廣州:《華夏》1996年6期
1995. Notes on the Territorial Conneections of the Dan,in David Faure, Helen
F.Siu (ed), Down to Earth: The Territorial Bond in South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PP.83--88.
明清時期的徽刻與版畫 (與居蜜合作) 合肥:《江淮論壇》1995年第2期,PP.51-59
,又收入趙華富主編:《首屆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文集》PP.288--304,合肥:
黃山書社 1996年12月出版。
王佐與他的雞肋集(<雞肋集>校註本前言) 中山大學出版社,1995年.PP.6-15。
地利、傳統市埸與珠江三角洲的海外貿易 中山大學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與管理
研究中心編:《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新透視》,PP.105 -114,中山大學出版社
1995年4月。
地權、法權與家族主義(與居蜜合作) 廣州:《現代與傳統》PP.65--71, 1995年
(9月)第2期。
1993. A Note on the Official Documents preserved in the Meng Shui Studio
(Meng shui chai ts'un-tu) W.Mote, THE GEST LIBRARY JOURNAL, VolumeⅥ.
Number1, pp.55-70. Printed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珠江三角洲的社會變遷。 廣州:《現代與傳統》創刊號,PP.10-16, 1993年7月
出版。又收入唐力行主編:《家庭、社區、大眾心態變遷》頁242-254,合肥:黃山書社,1999年10月版。
市埸大潮推出千年變局
------與新華社記者王誌綱的對話錄 《南風窗》1993年第1期
又見王誌綱《行成於思》頁325—348,廣東經濟出版社1998年出版。
1992. 海上絲綢之路與廣州(與張難生合作)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2年第 1 期,
pp.207-223;又:Beijing: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92. No.2.pp.191-214。
珠江三角洲的開發與商品經濟的發展(與許檀合作) 中山大學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
編:《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回顧與前瞻》, 中山大學出版社,1992年,pp.51-58.
略論海忠介公精神 廣州:《廣東社會科學》 1992年 第2期
珠江三角洲的開發與商品經濟的發展 (與許檀合作) 中山大學珠江三角洲
經濟發展與管理研究中心主編:<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
與管理> 1992年第5期.
從醜小鴨到美天鵝—試論珠江三角洲經濟騰飛之源(與許檀合作)
廣州:《商界》1992年第壹期.
珠江三角洲經濟騰飛溯源 羊城晚報 1992年8月26日第3版 .
《晚晴吟草》序 海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1991. 明清廣東蛋民生活習俗與地緣關系 廈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1年第1 期
pp.56-62。
略論雍乾時期社會經濟的結構性變遷 廈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1年,第4
期pp.33-45。
余思偉:《中外海上交通與華僑》序 暨南大學出版社 1991年8月.
1990. 《明清土地契約文書》簡介 (與劉誌偉合作) 北京:《中國史研究》1990年第1期,
pp.161-163。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Guangdong Province: state of the Field,
(與陳春聲合作) Late Imperial China. Vol.Ⅱ,No.2 (1990)。
十九世紀下半葉夏威夷華人首富陳芳 北京:《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0年第4
期,pp.26-30。又,林天蔚:《亞太地方文獻研究論文集》PP.321--329, 香港
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91年。
1989. 明清廣東航運組織與地緣關系 廣州:《廣東社會科學》1989年第4期, pp.66-73。
1988. 廣東古代航運史的幾個問題 廣州:《廣東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 pp.97-107。
論中國社會經濟史的區域性研究 北京:《中國經濟史研究》 1988年 第1期,
pp.155-160。
中山縣移民夏威夷的歷史考察 北京:《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88年 第3期。
明清珠江三角洲人口問題 北京:《清史研究集》第6集,pp.141-168,光明日報
出版社,1988年。
夏威夷遊記 《華夏》 1988第6期
1987. 明清珠江三角洲商人與商業活動 北京:《中國史研究》 1987年 第2期;pp.41-56。
又,中國第壹歷史檔案館:《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中國歷史檔案館六十周年紀念論文集》PP.298--321, 中華書局 1988年5月出版。
清代廣東航運與社會經濟 廈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1987年 第 4 期,
又,收入白壽彜主編:《清代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pp.457-471,遼寧人民出版社, 1990年。
明代廣東的造船業 廣州:《學術研究》 1987年 第6期。
談區域社會經濟史研究 廈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7年第3期,pp.99-102。
略論珠江三角洲高利貸資本 (與譚棣華合作) 收入《明清廣東社會經濟研究》
pp.176-205,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87年。
1986. 評介《華北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 北京:《歷史研究》 1986年第6期,pp.74-80。
論珠江三角洲農業商業化 廈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6年第2期PP.16-29。
1985. 清代中後期珠江三角洲豪族賦稅征收問題 (與譚棣華合作)北京:《清史研究問題》
1985年第2期, pp.1-4。
徽州學在海外 合肥:《江淮論壇》 1985年 第 2 期。
論珠江三角洲的族田 (與譚棣華合作) 收入 《明清廣東社會經濟形態研究》,
pp.22-64, 廣東人民出版社,1985年。
梁方仲傳略 北京:《現代中國社會科學家》 pp.257-269, 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年。
1984. 明清珠江三角洲農業商業化與墟市的發展(與譚棣華合作) 廣州:《廣東社會科學》
1984年 第2期, pp.73-90;《明清廣東社會經濟研究》PP.57--97,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
1983. 徽商利潤的封建化與資本主義萌芽 廣州:《中山大學學報》 1983年 第1期;
《中國史研究》編緝部編:《中國封建經濟結構研究》,pp.254-277,中國社會
科學出版社, 1985年出版;《江淮論壇》編輯部編:《徽商研究論文集》
PP.382--406,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出版。
《擋房論史》跋 香港:《抖擻》 1983年 11月號。
1982. 明清佃仆的身份地位 福州:《中國古代史論叢》 1982年 第 1 期。
釋“火佃” 北京:《中國史研究》 1982年 第 3 期。
徽商的衰落及其歷史作用 合肥:《江淮論壇》 1982年 第3期。《江淮論壇》編
輯部:《徽商研究論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出版。
封建宗族勢力對佛山經濟的控制及其影響(與譚棣華合作) 廣州:《學術研究》
1982年 第6期。
1981. 關於徽州佃仆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1981年 第 1 期, pp.181-196。
又見北京: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81. 1. PP.90-119。
1980. 試論徽州商人資本的形成與發展 北京:《中國史研究》 第3期,pp.104-118。
又見《江淮論壇》編緝部編:《徽商研究論文集》pp.359-381,安徽人民出
版社,1985年10月。
1979. 明清佃仆制試探 廣州:《中山大學學報》 1979年 第 2 期, pp.57-84。
本文得廣東省優秀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
1978. 也談<輟耕錄>中的扶箕詩 北京:《歷史研究》 1978年 第9期 pp.94-96。
從祁門善和裏程氏家乘譜牒所見的徽州佃仆制 廣州:《學術研究》1978年第4期。
1974. 略論李贄 廣州:《中山大學學報》 1974年 第 3 期。
1973. 厚今博古的專家秦始皇 廣州:《中山大學學報》(復刊號)。
《南方日報》1974年3月23日
三、教材: 簡明中國通史(古代部份) (任主編與撰稿人)
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科打印出版,1977年。
四、譯作: 居蜜《1600-1800年的土地占有制與宗法制》 廈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1982年第2期, pp.55-73.
宋漢理 《‘新安大族制’與中國士紳階層的發展》 廈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1982年 第3期, pp.55-73; 又1983年 第2期 pp.43-5;又見《江淮論壇》編緝部編:《徽商研究論文集》 pp.273-313。
魏安國《清代華南地區‘壹田二主’的土地占有制廣州:《廣州研究》1982年第3期。
蘇耀昌《世界資本主義體系與華南絲織業》 陳春聲譯 葉顯恩校並作序,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