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烏梅肉簡介

烏梅肉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概述 3 烏梅肉的炮制方法 4 烏梅肉的性狀 5 烏梅的性味歸經 6 烏梅的功效與主治 7 烏梅肉的炮制作用 8 烏梅肉的貯存方法 9 參考資料 附: 1 用到中藥烏梅肉的方劑 2 用到中藥烏梅肉的中成藥 3 古籍中的烏梅肉 1 拼音

wū méi ròu

2 概述

烏梅肉為烏梅的炮制品。烏梅為薔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 (Sieb.) Sieb. et Zucc.的幹燥近成熟果實[1]。烏梅肉為去核果肉,呈烏黑色或棕黑色,氣特異,味極酸[1]。烏梅肉的功效和適用範圍與烏梅同,因去核用肉,故作用更強[1]。

3 烏梅肉的炮制方法

漢代有“醋浸壹宿,去核再蒸熟搗如泥”(《金匱玉函經》)的方法[1]。

晉代有炙制、熬制(《肘後備急方》)法[1]。

唐代除沿用漢代方法外,還有蜜醋漬蒸、單蒸、熬制(《備急千金藥方》)等法[1]。

宋代有制炭(《重修政和經使證類備用本草》)、焙(《洪氏集驗方》)、炒焦(《類編朱氏集驗醫方》)等炮制方法[1]。

元代有煮法(《世醫得效方》)[1]。

明代用醋煮(《普濟方》)、酒浸(《保嬰撮要》)、蜜拌蒸(《壽世保元》)等法[1]。

清代有麩炒(《食物本草會纂》)、鹽水浸(《本草便讀》)的方法[1]。

現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去核取烏梅肉、炒炭、醋蒸等[1]。

凈烏梅的制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幹燥[1]。

烏梅肉的炮制方法為:取凈烏梅,用清水潤軟或蒸軟後,剝取凈肉,幹燥,篩去碎屑[1]。

取凈烏梅微淋清水濕潤,使肉綿軟,略晾,敲碎,剝取凈肉即成。或置蒸籠內蒸至極爛,放籮內揉擦,去核,取肉,曬幹。(《中華本草》)

4 烏梅肉的性狀

烏梅為不規則的球形或扁圓形,表面烏黑色,皺縮不平[1]。果肉柔軟,果核堅硬,橢圓形,棕黃色,內含淡黃色種子1粒[1]。味極酸[1]。

烏梅肉為去核果肉,呈烏黑色或棕黑色,氣特異,味極酸[1]。

5 烏梅的性味歸經

酸、澀,溫[2]。入肝、脾、肺、大腸經[2]。

烏梅味酸、澀,性平[1][3]。歸肝、脾、大腸經[1][3]。

烏梅味酸,性平,歸肝、脾、肺、腎、胃、大腸經(《中華本草》)。

6 烏梅的功效與主治

烏梅具有斂肺,澀腸,生津安蛔的功能[1]。用於肺虛久咳,久瀉久痢,虛熱消渴,蛔厥嘔吐腹痛[3]。

斂肺止咳;澀腸止瀉;止血;生津;安蛔。主久咳;虛熱煩渴;久瘧;久瀉;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嘔吐;鉤蟲病(《中華本草》)

烏梅具有斂肺,澀腸,生津,安蛔,止血的功效[2]。

1.治肺虛久咳,久瀉,久痢,虛熱煩渴,蛔蟲病腹痛,便血,尿血,血崩,遺尿,帶下不止[2]。煎服:3~9g[2]。

2.治牛皮癬[2]。熬膏服:每次9g,每日三次[2]。

3.治瘡瘍胬肉,烏梅炭研末敷;雞眼,用烏梅和鹽水、米醋研爛塗敷[2]。

生烏梅長於生津止渴,斂肺止咳,安蛔[1]。多用於虛熱消渴,肺虛久咳,蛔厥腹痛[1]。如治消渴證,煩渴多飲的玉泉丸(《丹溪心法》);治肺虛久咳的壹眼散(《雜病源流犀燭》);治蛔厥腹痛嘔吐的烏梅丸(《註解傷寒論》)[1]。

烏梅肉的功效和適用範圍與烏梅同,因去核用肉,故作用更強[1]。

烏梅炭長於澀腸止瀉,止血,常用於久瀉,久痢及便血,崩漏下血等[1]。如治下痢不能食的烏梅丸(《雜病源流犀燭》),用烏梅燒存性為末,醋打米糊為丸,可治大便下血不止(《嚴氏濟生方》);治小便尿血(《本草綱目》);或燒灰為末,烏梅湯調下,治婦人血崩(《婦人良方》)[1]。

醋烏梅功用與生烏梅相似,但收斂固澀作用更強,尤其適用於肺氣耗散之久咳不止和蛔厥腹痛[1]。

7 烏梅肉的炮制作用

生烏梅長於生津止渴,斂肺止咳,安蛔[1]。多用於虛熱消渴,肺虛久咳,蛔厥腹痛[1]。如治消渴證,煩渴多飲的玉泉丸(《丹溪心法》);治肺虛久咳的壹眼散(《雜病源流犀燭》);治蛔厥腹痛嘔吐的烏梅丸(《註解傷寒論》)[1]。

烏梅肉的功效和適用範圍與烏梅同,因去核用肉,故作用更強[1]。

8 烏梅肉的貯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