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孔奐的古籍記載

孔奐的古籍記載

陳書 孔奐傳譯文

從孔奐,字休文,會稽山陰人也.奐數歲而孤....到至德元年卒,時年七十.

孔奐字休文,是會稽郡山陰縣人。孔奐幾歲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被叔父孔虔孫收養。很好學,善於寫文章,經史及諸子百家的著作,沒有不通讀過的。州裏薦舉孔奐為秀才,參加射策考試,成績優異。後進入朝廷為尚書倉部郎中,轉任儀曹侍郎。當時左民尚書沈炯被匿名信所誹謗,將要被判重刑,事情牽連到朝廷中樞機關,人人都心懷憂懼,孔奐在朝廷上發表議論辯審這件事,最後終於弄清楚了。丹陽尹何敬容因為孔奐剛直不阿,請求補孔奐為功曹史。京城被侯景攻陷後,侯子鑒命令把孔奐的腳鐐手銬去掉,命他主管文書工作。有人勸說孔奐道:“現在是亂世,人人都想茍且偷生,免予災禍,這些異族之徒全不懂得道理,您又怎能以節義來抗拒他們?”孔奐說:“我的生命存在,即使不能為大義而死,但又怎麽可以獻媚討好兇惡不善之人,以求得保全自己?”不久因為母親去世,悲傷異常以致於毀損身體,超過了禮法的要求。高祖受禪即位後,孔奐轉任太子中庶子。永定二年,授為晉陵郡太守。孔奐清白自守,妻子兒女都不赴任所,惟自己壹人乘單船到達郡治所在地,所得的官俸,隨即分給贍養孤寡之人。當初,世祖在吳中,聽說孔奐能妥善地處理政務,等到繼承帝位後,征召他為禦史中丞,兼領揚州大中正。孔奐性格剛直,善於推理,多次彈劾官吏的過失罪責,朝廷官員對他很是敬怕。孔奐深曉治國的綱領要旨,每次陳述上奏,皇上沒有壹次不稱好的,朝廷百司所積壓或難解決的事,都托請孔奐決斷。天嘉四年,重授他為禦史中丞,不久又任五兵尚書,散騎常侍、大中正不變。這時候世祖患病,朝廷的很多事,都委托仆射到仲舉同孔奐壹起決定。世祖曾對孔奐等人說:“現在三方鼎立對峙,人民未得安寧,天下的事很重,應該要有壹位年長的君主。我想近則效仿晉成公,遠則弘揚商朝的方法,妳等必須遵照我的意思去做。”孔奐流著眼淚抽泣著洗:“陛下只是飲食不大正常,很快就會痊愈恢復,皇太子正當盛年,聖明的品德壹天天隆厚,安成王有皇弟的地位尊嚴,足能夠像周公旦那樣成為皇帝的輔政大臣,陛下若有廢太子而立他人之心,恕臣子們只知道忠誠而不明事理,不敢按照您的意思去做。”世祖說:“古代堅持正道堅守原則的遺風,又在妳的身上看到了。”天康元年,遂起用孔奐為大子詹事。世祖駕崩後,高帝即位。孔奐在職任上清廉儉樸,對不當之處進行了很多改正,高宗對此很贊賞。孔奐性格很耿直,對私相囑托之事壹概回絕,即使尊貴如大子,重臣如公侯,對他感情相加,也不為此屈服。後主時常在東宮,想要讓江總作為太子的詹事。高宗準備答應允許,孔奐於是上書說::江總是有才華的人,現在皇太子才華也不差,怎麽能跟從江總學習!按照我的不太高明的見解,希望挑選敦厚忠實的人,用來輔導(太子)》皇帝問:”就算像妳說的這樣,誰又可以擔任呢?“孔奐說:”都宮尚書王廓世代都有好美德,知識豐富性格敦厚聰敏,可以擔任。後主當時也在(皇上)旁邊,於是說:廓王是傲慢的人,不可以位居太子的詹事。”孔奐又上書說:“宋朝的範曄也是傲慢的人,同樣也是太子的詹事,以前的朝代沒有懷疑。“後主仍然固執爭論這件事,皇帝死後用江總為詹事,孔奐仍然違背旨意。這大概就是這樣。

到了德元年死了,當時正七十歲。

廉篇孔奐單船

孔奐清白。赴任單船。俸分孤寡。不受衣氈。

原文

陳孔奐、除晉陵太守。清白自守。妻子並不之官。惟以單船臨郡。所得俸秩。隨即分贍孤寡。郡中號曰神君。殷綺見其儉素。饋以衣氈壹具。奐曰。太守身居美祿。豈不能辦此。但百姓未周。不容獨享溫飽。不煩厚意。JL7中國素食文化傳播網 - 素食文化 素食廚房素食菜譜食譜 素食主義 素食館素食環保

孔休文。靖之來孫也。少孤。為叔父虔孫所養。永定中。除晉陵太守。晉陵自宋齊以來為大郡。雖經寇擾。猶為全實。前後二千石。多行侵暴。惟奐清白自守。單船赴郡。應得俸秩。且分贍孤寡。況衣氈乎。JL7中國素食文化傳播網 - 素食文化 素食廚房素食菜譜食譜 素食主義 素食館素食環保

白話解釋

南北朝時候。陳朝有壹個人。姓孔,單名叫壹個奐字的。放到晉陵地方去做太守官。他的為人很清白自守。妻子們並不跟著上任去。只自己坐了壹只船、到晉陵地方去。他所應得的、薪俸。隨手立即分給那壹般沒有父母、和沒有了丈夫窮苦的人。那壹郡地方的百姓們。都稱呼他叫做神君。有壹個姓殷名叫綺的人。看見孔奐很儉樸。就送給他壹套衣氈。孔奐見了就說道。我做了太守官。得了很大的俸祿。難道不能夠備辦這些物件嗎。但是百姓們還沒有周全。當然不可以獨自享著溫飽。妳這種厚意。是可以不必的。

《通鑒》卷169

臣光曰84:夫人臣之事君,宜將順其美,正救其惡。孔奐在陳,處腹心之重任,決社稷之大計,茍以世祖之言為不誠,則當如竇嬰面辯,袁盎廷爭,防微杜漸以絕覬覦之心。以為誠邪,則當請明下詔書,宣告中外,使世祖有宋宣之美,高宗無楚靈之惡。不然,謂太子嫡嗣,不可動搖,欲保輔而安全之,則當盡忠竭節,如晉之荀息,趙之肥義。柰何於君之存,則逆探其情而求合焉。及其既沒,則權臣移國而不能救,嗣主失位而不能死!斯乃奸諛之尤者,而世祖謂之遺直,以托六尺之孤,豈不悖哉。(《通鑒》卷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