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醫籍排印本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妄改、刪節。古醫籍排印本壹般將底本加標點後(或用老式標點,或用新式標點)直接排印(或照搬原書版式排印或重新編排),或者加少許校註後排印出版;壹些排印本並不完全忠實於底本,直錄原文,整理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對原書進行改動,但卻未加任何說明,其改動、增補之處並不局限於個別字詞,有的篇章將篇名、正文、原按語均作了相應地改寫,在很大程度上已失去了原書舊貌。
在許多古醫籍排印本對原書作了不同程度的刪節,刪節內容大多是整理者自認為不科學、無價值的內容。事實上,這些內容未必真無學術價值。如《素問》“刺法論”、“本病論”兩篇久佚,宋初補上此兩篇,並加註文。金刻本尚載有此兩篇全文,故金元名醫對此兩篇經義多有發揮,對以後的運氣學說及刺法理論均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而後世刊本多不載此兩篇,或只載正文,刪去其道家色彩較濃的註文。歷次整理《素問》壹書也均對“遺篇”不甚留意,以至於今人對此兩篇內容,除了“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名句外,幾乎壹無所知(其實相當壹部分人並不知道此句名言出自《素問》遺篇)。近來個別學者已發現“遺篇”的學術價值,從不同角度加以闡發,為“遺篇”翻案,但人們已很難看到其全文。前人的教訓不能忘,希望今後在刪節之前,壹定要三思,給後人多留下壹些原始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