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黃疸黃疸(jaundice)為病名。是指以面目發黃、身黃、小便黃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古代亦稱黃癉。目睛黃染尤為黃疸的主要特征。主要由脾濕胃熱、熏蒸肝膽、膽液不循常道而溢於肌膚所致。黃疸有屬陰屬陽,在臟在腑之分。《臨證指南醫案·疸》:“黃疸,身黃目黃溺黃之謂也,病以濕得之,有陰有陽,在腑在臟。陽黃之作,濕從火化,瘀熱在裏,膽熱液泄……熏蒸遏郁,侵於肺則身目俱黃,熱流膀胱,溺色為之變赤,黃如橘子色,陽主明,治在胃。陰黃之作,濕從寒水,脾陽不能化熱,膽液為濕所阻,漬於脾,浸淫肌肉,溢於皮膚,色如熏黃,陰主晦,治在脾。”壹般把黃疸分成陽證和陰證兩大類,稱為陽黃和陰黃。陽黃多由濕熱之邪所致,發病急,病程短,色澤鮮明如橘,伴發熱,口幹苦,小便短赤,大便燥結,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陰黃由脾胃虛寒、寒濕內阻,或肝郁血瘀所致,病程長,病勢緩,其色雖黃,但色澤晦暗,伴脘腹痞悶,氣短乏力,納食減少,舌淡白,苔白膩,脈濡緩或沈遲,或舌質紫黯有瘀斑,脈弦澀。歷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黃、黃疸二十八候等分類法。《黃帝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溺黃赤安臥者,黃疸。”“目黃者曰黃疸。”《黃帝內經靈樞·論疾診尺》:“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黃疸病應早發現,早治療。《金匱要略·黃疸病》提出:“黃疸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劇為難治。”這說明黃疸病經過妥善治療,壹般在短期內,黃疸即可消退。如果正不勝邪,病情反而加劇者,則較為難治。針灸治療急性黃疸性肝炎有顯著效果。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效果較好;其他原因引起的黃疸,針灸可作配合治療。急性期應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黃疸可見於西醫的肝細胞損傷、壞死,各種原因引起的膽道阻塞、膽汁郁滯及溶血性黃疸等。膽源性黃疸、阻塞性黃疸和溶血性黃疸等均屬“黃疸”範疇。急慢性肝炎、胰腺炎、膽囊炎、膽石癥、肝硬化等疾病,伴有黃疸證候者,可參照治療。黃疸的分類黃
詳見百科詞條:黃疸病 [ 最後修訂於2018/8/24 15:27:20 ***31485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