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炒蠶簡介

炒蠶簡介

目錄1拼音2概述3麩炒僵蠶的炮制方法4麩炒僵蠶的特征5僵蠶性味與經絡6功效與主治7麩炒僵蠶的炮制效果8炮制研究9麩炒僵蠶的貯藏方法10參考文獻附件:1中藥炒僵蠶處方2中成藥中藥炒僵蠶3炒僵蠶為方便閱讀,麩炒僵蠶已自動替換為下面的炒僵蠶。可以點這裏恢復原貌,也可以用備註顯示1拼音ch m: o ji ā ng cá n。

僵蠶炮制品概述。炒僵蠶在宋代就已存在。參見《盛濟宗錄》。僵蠶是球孢白僵菌(巴爾斯)的幹燥體。)vuillant,被家蠶的壹種昆蟲家蠶4 ~ 5號幼蟲感染(或人工接種)而死亡[1]。炒僵蠶表面發黃,偶見焦斑,腥味減弱[1]。麩炒後祛風解表之力稍減,優於化痰解郁[1]。用於中風引起的淋巴結核,痰多,失音[1]。此外,麩炒有助於去除生僵蠶的菌絲和分泌物,糾正臭味,便於粉碎服用[1]。

3.炒蠶的加工方法:南北朝時,劉宋時期,有烘米制(《雷公烘論》)[1]。

唐代有煎(備急千女之方)和煮(備千女之方)[1]。

到了宋代,又增加了姜汁(方)、面炒(《治腳氣總方》)、酒炒、灰炮(小兒藥證直接方)、麩炒、蜜炒、鹽炒(《生肌總錄》)、油炒(《朱收檢藥方》)等加工方法[65438]

明代[1]有醋制(普濟坊)的記載。

清代增加了炒糯米(《松雅尊聖全集》)、制炭(《本草綱目》)、制紅棗(《外科證治全傳》)等加工方法[1]。

現在主要的加工方式是麩炒[1]。

凈蠶的制作方法:取原藥材,去雜去殘絲,洗凈曬幹[1]。

炒僵蠶的加工方法:先將鍋用中火加熱,均勻撒入定量的麥麩,煙熏時加入凈僵蠶,快速翻炒至表面發黃,起鍋,篩去麥麩,放涼[1]。

每100kg蠶用10kg[1]麥麩。

4.炒僵蠶的特征為圓柱形,彎曲皺縮,表面灰黃色[1]。被子上蓋著白色粉霜,硬脆易斷[1]。切面棕黃色,有光澤,微腥,微鹹[1]。

炒僵蠶表面發黃,偶見焦斑,腥味減弱[1]。

5僵蠶性味鹹、辛、平[1]。肝、肺、胃經【1】。

6功效與主治僵蠶具有祛風鎮驚、化痰散結的作用[1]。

僵蠶具有熄風止痙、祛風止痛、化痰散結的功效[2]。用於肝風夾痰、驚風、小兒急性驚厥、破傷風、風熱頭痛、目赤咽痛、風疹瘙癢、流行性腮腺炎[2]。

僵蠶生品辛散,力更強,藥更強[1]。用於肝風驚風,風疹瘙癢,頭痛[1]。如前正散(楊家藏方)[1]用於治療驚風、抽搐、口眼歪斜等。

炒僵蠶祛風解表之功略減,但更擅化痰散結[1]。用於中風引起的淋巴結核,痰多,失音[1]。如通管散(辨證論治標準)用於治療中風失音或喉中咯痰;白僵蠶散治療喉風咽痛(魏氏家族藏方)[1]。

7炒僵蠶的加工作用鹹、辛、平[1]。肝、肺、胃經【1】。具有祛風定驚、化痰散結的作用[1]。僵蠶辛散更強更厲害[1]。用於肝風驚風,風疹瘙癢,頭痛[1]。如前正散(楊家藏方)[1]用於治療驚風、抽搐、口眼歪斜等。

麩炒後祛風解表之力稍減,優於化痰解郁[1]。用於中風引起的淋巴結核,痰多,失音[1]。如通管散(辨證論治標準)用於治療中風失音或喉中咯痰;白僵蠶散治療喉風咽痛(魏氏家族藏方)[1]。同時有助於去除生僵蠶體內的菌絲和分泌物,糾正臭味,便於粉碎服用[1]。

8僵蠶炮制研究通過對僵蠶炮制品、麩炒制品和麩炒制品三種炮制品的分析,表明炮制品和麩炒制品的得率無顯著差異,但三種炮制品的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有顯著差異,其中炮制品含量最高,麩炒制品次之,生制品最低[1]。用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法測定了僵蠶炮制品和原藥材的蛋白質條帶。結果表明,生僵蠶有3條譜帶,麩炒僵蠶有1譜帶,表明麩炒僵蠶對蛋白質[1]有明顯影響。

9油炸蠶的貯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