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在宋代熙寧四年(1071)因對王安石變法持不同政見而自請外任。朝廷派他去當杭州通判,三年任滿轉任密州太守。這首詞是熙寧七年(1074)冬與同僚出城打獵時所作。
詞的上片記敘此次出獵的情況。蘇軾此時40歲便自稱“老夫”,頗有悱惻意味。開頭說老夫本不該狂,而自己卻聊且要發發少年人的豪情狂態。左手牽著黃犬,右臂架著蒼鷹,戴上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領眾多的隨從,縱馬狂奔,飛快地越過小山岡。說明這是壹次裝備齊全、人數眾多的熱熱鬧鬧的狩獵。“卷平岡”極言行走之快,可見出獵者情緒高昂,精神抖擻。下面壹層寫作者為回報人們傾城而出來觀看太守狩獵的盛情,他要像當年的孫權那樣親自挽弓馬前射虎。孫郎即孫權,《三國誌》記載在壹次出行中,孫權的坐騎為虎所傷,他鎮定地在馬前擊斃了老虎。這就在大幅度地描繪出獵的群眾場面後,又特別突出地表現了作者的少年狂氣。
下片以抒情為主,寫作者酒酣之後胸寬膽壯,兩鬢出現了壹點白發又有什麽關系呢!作者並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夠重用他,給他機會去建立功業。這裏作者用了壹個典故,據《史記·馮唐傳》記載:漢文帝時,魏尚為雲中太守,抵禦匈奴有功,只因報功時算差了六個首級而獲罪削職。後來,文帝采納了馮唐的勸諫,派馮唐持符節到雲中去赦免魏尚。這裏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說什麽時候朝廷能像派馮唐赦魏尚那樣重用自己呢?最後作者表述了自己企望為國禦敵立功的壯誌,說到那時我壹定會把雕弓拉得滿滿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過去。天狼星,據《晉書·天文誌》說是“主侵掠”的,這裏用以代指從西北來進擾的西夏軍隊。蘇軾在結句表達了自己要報效國家、關懷國家命運的愛國精神。
這首詞從題材、情感到藝術形象、語言風格都是粗獷、豪放的。與晏殊的《浣溪沙》格調截然不同。寫此詞後,蘇軾曾寫信給朋友說這首詞“雖無柳七郎(柳永)風味,亦自是壹家”(《與鮮於子駿簡》),可見當時的作者已意識到詞有兩種不同的風格,蘇軾在他的壹些詞作中便是自覺地在創立自己的風格。
可引導學生比較晏殊《浣溪沙》與蘇軾這首《江城子》在題材、思想感情、藝術形象、語言格調諸方面的不同。
蘇軾詞二首
壹、作者介紹
蘇軾(1037壹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祜二年(1057)進士及第,宋神宗熙寧年間歷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以作詩訕謗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元由佑年間,調任起居舍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杭州知州、潁州知州。不久又以寫文章譏斥朝廷的罪名被貶為建昌軍司馬惠州安置。接著再貶為瓊州別駕昌化軍(治所在今海南儋縣)安置。1100年被赦北歸,第二年病死於常州。
蘇軾是我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文學家。詩、詞、散文都有突出的成就。詩,他是北宋四大詩人之壹;散文,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的佼佼者。而他最富於開創性的藝術貢獻是詞的創作。在宋詞的發展史中他具有開疆拓土之功。
在他之前,詩莊詞媚,詞為艷科,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成為人們的傳統觀念。這種觀念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人們的思想,認為詞只宜寫男歡女愛,離愁別恨,只宜寫得纏綿婉媚,“香而軟”,認為這才是詞的正宗。而蘇軾登上詞壇後,他以其超拔的才氣,憑他在文壇的地位和影響,打破了詞為艷科的藩籬,把凡是詩所能表現的題材和主題,都在詞裏表現,正如劉熙載所說的,達到“頗似老杜詩,以其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藝概》卷四)的程度,使詞走出了樽前檀板、深閨小樓,進入社會民生的廣闊天地中。這就大大地擴展了詞的表現功能,起到“指出向上壹路,新天下耳目”(王灼《碧雞漫誌》)的作用。他在寫作傳統的婉約詞的同時,大量寫作豪放詞,豪放詞風就是由他開創的。這對宋詞的繁榮昌盛產生了深遠的積極影響。
二、課文簡析
(壹)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1.寫作背景簡介
這首詞是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作者貶官在黃州(今湖北黃岡)時作的。快哉亭,在黃州的江邊,張懷民修建。懷民字偓佺(又字夢得),當時也貶官在黃州,與蘇軾的心境相同,二人交往密切。作者不僅欣賞江邊的優美風景,而更加欽佩張的氣度。所以他為張所建的亭起名為“快哉亭”。其弟蘇轍還為此亭寫了《黃州快哉亭記》。蘇轍的這篇散文和蘇軾的這首詞,我們可以當作互補互註的姐妹篇來讀。
2.基本解讀
此詞通篇將寫景、抒情和議論熔為壹爐,表現了作者身處逆境而泰然面對的達觀情懷和博大的胸襟,凜然的正氣充滿全篇。(主旨)
作品描寫的重點不在快哉亭的本身,而在它周圍的廣闊景象。開頭四句,先用實筆描繪亭下江水與碧空相接,遠處夕陽與亭臺相映的優美景象。“我”坐在亭上,卷起華麗的繡簾,從窗口俯瞰江面,看到亭連水,水連天,水天壹色,景色壯而美。“知君為我新作”二句,點明亭的主人與作者的親密關系,說我自己知道妳為了接待我而特意建造了這座亭臺。亭臺的窗戶塗抹上青紅油漆,色彩猶新。
“長記平山堂上”以下五句,是通過回憶和聯想來描寫眼前景色,是虛景實寫。用“長記”二字。喚起他曾在揚州平山堂所領略的“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那種若隱若現、若有若無、高遠空蒙的江南山色的回憶。於是用這種記憶中的景象和眼下所見之景進行比較,二者非常相類似。這樣把快哉亭和平山堂融為壹體了。平山堂是作者的恩師歐陽修所建,其景色“壯麗為淮南第壹,(葉夢得《避暑錄話》)。在當時的情況下,平山堂的文化內蘊的豐富和文化層次的高雅,是文化人群體中所***同認可的,所以這裏是借平山堂來提高快哉亭的文化品位。筆法非常巧妙。
下片用虛實結合的筆法,描寫快哉亭下以及遠處的景色。開頭五句,用特寫的筆法描寫亭前廣闊江面的倏忽變化、洶湧澎湃、風雲開闔、驚心動魄的壯觀,並由此生發出江湖豪興和對人生的見解。“壹千頃,都鏡凈,倒碧峰”,寫眼前廣闊明凈的江面,清澈見底,碧綠的山峰倒映在江水中,呈現出壹幅平靜優雅的山水畫卷。“忽然浪起,掀起壹葉白頭翁”,寫壹陣巨風,江面急劇變化,波濤洶湧,壹個漁翁駕著壹葉小舟,在狂風惡浪中掀舞。這是壹個動人心魄的驚險鏡頭,但是漁翁並不懼怕,他對這種與狂風惡浪搏鬥習以為常,這實際是作者面對政治禍難的泰然自若的人生態度的真實寫照。“堪笑蘭臺公子”直至結束,化用宋玉《風賦》中的典故,借對風的議論,將作品的題旨進壹步點明和深化。《風賦》中說,宋玉等人陪同楚襄王遊蘭臺之宮,忽然刮起風來,楚襄王披襟擋風說:“快哉,此風!寡人與庶人***者邪?”宋玉說:“此獨大王之風耳,庶人安得***之!”楚王不明其意,宋玉解釋說,“大王之風”經過優美的園林宮室,帶著花草的香氣,然後才吹到身上,所以此風能解酒治病,“發明耳目,寧體便人”,這就叫做“雄風”。而“庶人之風”,起於窮巷之間,壹路挾帶著汙穢之氣,吹到貧窮人家,使人精神淒慘,生病發熱,這就叫做“雌風”。顯然,宋玉在此把風分為“雄風”、“雌風”是借以諷諫楚襄王的。而作者在此卻故意在雞蛋裏挑骨頭,批評宋玉這位“蘭臺公子”不懂得莊子所說的天籟。《莊子·齊物論》中認為事物有天籟、地籟、人籟之分,風是屬於“天籟”,是大自然演奏的樂曲。宋玉卻把風硬分為雌雄,豈不可笑?孟子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作者認為,只有具備這種浩然之氣,才能領略“千裏快哉風”。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豪邁的胸襟,他與張懷民同被貶官黃州,他們都能“不以貶謫為患”,“不以物傷性”,“自放山水之間”(《黃州快哉亭記》),何等曠達!
3.鑒賞要點
①全篇貫註著超曠達觀的博大襟懷。作者貶官黃州,是他在人生道路上第壹次遇到的沈重政治打擊,理想遭遇嚴重挫折,內心是非常痛苦的,政治上是非常壓抑的。面對這樣的政治禍難,他能處之若常,用睿智的思辨,維持心理平衡,不消極頹喪,對功名得失,不過於耿耿於懷。但是他並不是放棄了人生理想的追求,並不是盲目樂觀。這樣的人生態度,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
②將寫景、抒情和議論熔為壹爐。虛實結合,通過聯想、對比、議論來寫眼前景。例如,用記憶中的平山堂的景色的聯想,來描寫眼下的快哉亭的景色。又如,用宋玉《風賦》中的感受和眼下在快哉亭的感受進行對比議論等。這點在上面的“基本解讀”中已有較具體的解說,不贅。
4.相關資料
這首詞的特點,與壹般寫景抒情詞迥然不同,它表現了以散文入詞,以議論入詞的特色。它的議論,又非同凡響,其中寄寓著對人生的探索,蘊含著深邃的哲理……
(《唐宋詞鑒賞辭典》,陸永品文,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版)
二、定風波
1.寫作背景簡介
這首詞寫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這是作者被貶官到黃州的第三年。在《水調歌頭》的“基本解讀”中已說到,貶官黃州是作者在人生道路上第壹次遭受的深重政治打擊,但他能以超脫曠達的態度來對待。
2.基本解讀
此詞寫眼前景,寓心中事,從習以為常的自然現象,生發出明睿、深刻的人生哲理。體現了作者藐視禍難、達觀自信的智者襟懷。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風很大,雨點很猛,穿林打葉,風聲呼叫,面對這樣的情勢,壹般人都會驚惶失措的,可是作者用“莫聽”二字來表明了自己的態度,無所謂,從容處之,外物不足縈懷,緊張什麽?跑什麽?我就要悠閑自在,不慌不忙地慢慢走。“何妨”、“吟嘯”活現了抒情主體的泰然自若的心態。“竹杖芒鞋輕勝馬”,超曠達觀之狀可掬。“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窮困下賤的標誌,而騎馬的當然屬於官運亨通的達官貴人之列。作者當時是“團練副使”,“不得簽判公事”,沒有什麽實權,但畢竟還是壹個“官”,要弄壹匹馬騎,還是可以辦到的。但這是詩,是藝術,這裏就是要表明自己被貶謫的處境。拄著竹杖,穿著草鞋走路,比起騎馬,何難何易,這是不言自明的,更何況又是在雨天的泥濘地上走。可是作者說“竹杖芒鞋”比騎馬輕快得多!這種自嘲的背後,隱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同樣的事物,不同的人生觀,不同的認識水平,所得的感悟結果是不同的。沒有曠達超脫的智者襟懷,是不可能有這種體悟的。“壹蓑煙雨任平生”,點明了詞中所說的風雨,並不是單純的自然界的風雨,而兼指政治上的風風雨雨。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氣度來面對人生道路上的各種政治風雨的考驗。現在所面臨的政治禍難又算得了什麽?壹個“任”字,見出自若、自信的胸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具體落實小序中“已而遂晴”壹句,這是眼前實景實寫,也暗示對未來際遇的壹種自信的預測。“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為什麽在“穿林打葉”的時候,“我”能夠那樣從容不迫地“吟嘯且徐行’’呢?因為我早就預料到,狂風驟雨肆虐的景況很快就會過去的。這是“我”在政治生涯中的心理體驗。只要能經得起狂風驟雨的吹打,必然會有清風麗日跟著到來。“也無風雨也無晴”。順和逆,窮和通,在智者的心目中,都是無所謂的。超脫,曠達自適,但並不頹喪沈淪。
3.鑒賞要點
從生活小題材中提煉出重大主題。外出於活或辦其他事情,在路上遇雨,這是人們生活上習以為常的小事,可是作者在這樣極常見的生活小事中,挖掘出關於人生觀、世界觀,關於理想前途、處世態度等方面的重大政治主題。
理解此詞所表現的曠達情懷。王國維說:“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人間詞話》)超曠的氣度貫穿全詞的始終。面對政治禍難,作者能看得遠,放得開,從容不迫,處之若常。作品中很充分很顯明地體現了作者的這種精神風貌。
4.相關資料
這首詞寫途中遇雨壹件小事。寫的雖然是極平常的生活細節,卻反映了作者胸懷開朗的壹面。
(胡雲翼《宋詞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三、[鑒賞·探究·練習]講解
1.第壹題
命題意圖:逐步學會對古代詩詞中的思想性進行分析和評價。
參考答案:參見《水調歌頭》“鑒賞要點”。
2.第二題
命題意圖:逐步領會和運用關於提煉主題、以小見大等方面的寫作知識。
參考答案:參見《定風波》“鑒賞要點”。此詞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主要是:對待人生要有曠達的襟懷,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也要樂觀自信,不能沮喪沈淪。
3.第三題
命題意圖:初步了解豪放詞的主要特點。
參考答案:第三單元的導語《漫步宋詞》指出:“豪放詞題材較廣泛,多抒懷言誌,表現社會現實.關心國計民生,格調相對高昂,較多慷慨悲壯之音,頗具陽剛之美。”這就是對豪放詞的特點的概括。蘇軾的這兩首詞,都是“抒懷言誌”之作,當中也間接地關涉到社會現實和國計民生。二詞所抒發的情感都是他貶官黃州時的所思所感,這與“烏臺詩案”密切相關。“烏臺詩案”是當時新舊兩黨激烈鬥爭的產物。新舊兩黨的鬥爭,雖然後來含有很多政治宗派鬥爭的因素,但總的說來,是關於國家的命運前途的鬥爭。由此可知,這兩首詞的政治性是很強的。從藝術風格和審美感受來看,這些作品的格調都比較剛健儒雅,具有高曠清雄的審美特點,富於陽剛美。從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內容看,多涉及社會人生的重大主題。具有類似風格的宋詞,如必修課中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本選修課教材中的第16課辛棄疾的作品、第17課“愛國詞”,都屬於此類作品。
4.第四題
命題意圖:領會通過行為細節描寫來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的藝術手段。
參考答案:
“佇倚危樓”三句,表現對所愛之人的思念之情:“佇倚”,表明登樓凝望的時間之久。“望極”,表明凝望之久而遠。登樓凝望,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所愛之人的無窮思念。他對這種相思愁懷,想尋求排解而又無法排解,所以顯得很無奈,很寂寞。“風細細”是“佇倚”時的所見所覺。“春愁”、“黯黯生天際”是“望極”所感。外在的景物此時都已經化成了抒情主人公的內在情思的載體了。
“乘醉聽簫鼓”二旬,這是表現躊躇滿誌、自豪自得的思想情態。“乘醉”,因開心而喝酒,喝到醉,更開心。乘著醉意來聽歌,看文藝表演,何其自豪自在。“吟賞煙霞”,壹邊乘醉聽歌,壹邊乘醉吟詩,用詩來贊頌這良辰美景,真是風流儒雅。
“欹枕江南煙雨”二旬,這是表現悠閑自在的思想情態。“欹枕”二字最為傳神,說明是斜躺著看風景,這是悠閑自在的生動寫照。“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都是“欹枕”時所見之景。
“莫聽穿林”二句,這是表現安然無恙、泰然自若的思想情態。面對“穿林打葉”的狂風驟雨的環境,用“莫聽”二字,就把鎮定自若的心理狀態袒露了出來。“吟嘯”、“徐行”這樣的行為細節描寫,更加深刻地揭示出“我”的泰然自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