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航天器與探索、開發和利用對象的關系或位置劃分,航天飛行方式包括飛越(從天體近旁飛過)、繞飛(環繞天體飛行)、著陸(降落在天體上面)、返回(脫離天體、重返地球)。
執行軍事任務(具有軍事目的)的航天活動,稱為軍用航天;執行科學研究、經濟開發、工業生產等民用任務(具有非軍事目的)的航天活動,稱為民用航天;執行商業合同任務(以營利為目的)的航天活動,成為商業航天。有人駕駛航天器的航天活動,稱為載人航天;沒有人駕駛航天器的航天活動,稱為不載人航天。
如今,航天的作用已經遠遠超出科學技術領域,對國家和國際的政治、經濟、軍事與社會生活都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航天生活
編輯 播報
宇宙環境是極為惡劣的,對人體有害的主要因素是高真空、高缺氧、宇宙輻射、溫度差異等,這些不利因素會對人體產生嚴重傷害。在這種環境中,航天員是無法生存和工作的。面對嚴峻的宇宙空間環境,怎樣才能保證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呢?我們的科技人員為其研制了壹個基本與外界隔絕的密閉環境即密閉座艙,用來保護航天員。
壹會兒是早晨,壹會兒是黑夜
人們長期的生活習慣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睡眠壹般都安排在夜晚。飛船在航天飛行中的晝夜周期和我們在地球上的晝夜周期是不同的。地球上的壹天是壹次日落日出,並定為24小時。空間飛行時的壹次日落日出,周期長短不壹,因為它和飛船繞地球飛行的軌道高低相關。軌道高,晝夜周期就長;軌道低,晝夜周期就短。飛船航天飛行期間的晝夜周期,白天和黑夜時間長短是不壹致的,白天時間長,黑夜時間短,90分鐘壹個晝夜周期,最長的黑夜僅僅是37分鐘。飛船由地球陽面進入陰面時,就如同由白天進入黃昏黑夜壹樣。航天飛機速度很快,太陽出來時好像“迅雷”似的壹躍而出,太陽落山時也如“旋風”壹樣迅速地隱去。
壹個航天員曾經這樣描述宇宙間的壹天:早晨,計算機控制的鐘喚醒我們起床。醒來拉開窗簾看宇宙空間,陽光燦爛,天色真美。可是不大壹會兒,太陽沒有了,天暗下來了,黑夜來臨了,我們想又該睡覺了吧。真是有趣極了,壹會兒是早晨,壹會兒是黑夜……
站著睡躺著睡都壹樣
在宇宙空間最特殊的就是睡覺姿勢,失重時,身體完全放松會自然形成壹種弓狀姿勢。航天專家認為,在太空中睡眠,身體稍微彎曲成弓狀,比完全伸直平躺著要舒服得多。
航天員在太空飛行中,睡袋壹般固定在飛船內的艙壁上,如果不這樣,飛船內的姿態在發動機開動時,就可能跟艙壁碰撞。所以,航天員壹般還是喜歡將睡袋緊貼著艙壁睡覺,這樣就像睡在床上壹樣舒服。在失重時,反正分不清上和下,站著躺著睡都壹樣,所以,航天員既可以靠著天花板睡,又可以筆直地站著靠墻壁睡,想怎麽睡都是可以的。
由於人在失重時飄浮,航天員行動起來會感到困難和不方便,動作都不像在地面上那樣協調。坐立不穩搖搖晃晃,稍壹擡頭仰身就有可能來個大翻身,彎腰時又可能翻筋鬥,所以壹切動作都得小心從事。
航天員在宇宙飛行中可以遙望地球景色,這也是他們太空生活的壹大樂趣。自古以來,飛向太空就是人類最美好的遐想。航天員在飛船上看到的地球漂亮極了,它是壹個綠色的球體。白天妳仔細看去時,地球大部分是淺藍色,密密的森林帶看起來更是藍色的,惟壹真正的綠色地帶是中國的西藏高原地區。壹些高山湖泊看起來是明亮的並且呈鮮綠色,好像硫酸銅礦地區顏色。溫度很低又沒有雲彩的地區,如我國喜馬拉雅山那樣的高山區域,就能很清楚地看到那兒的地貌。航天員能看到的最令人目眩神迷的奇景,要算是伊朗的卡維爾鹽漬大沙漠,這片大沙漠看上去像木星,中間有壹個紅色、褐色和白色的大旋渦,這是因為鹽湖經過壹代又壹代的蒸發之後而留下的光輝耀眼的痕跡,它像綠寶石壹般閃閃發光。
離不開體育鍛煉
航天員生活在太空當中,同樣離不開體育鍛煉。它除了增強體質外,還有其特 殊意義:增強對失重及其他航天環境的適應能力,減少航天飛行中不良環境對航天員的有害影響。在長期航天的空間站內,都設有專為航天員體育鍛煉的“小型體育場”,設置壹些特殊的航天體育器具供航天員使用。這些器具有自行車功量計、微型跑道、彈簧拉力器及負壓筒等。
在宇宙中航行的航天員和地球上的人壹樣,都需要有個人清潔衛生的處理,如刷牙、洗臉、洗澡、大小便等等。失重條件下處理清潔衛生及廢物非常復雜,需要有特殊的設施和技巧。
失重時刷牙,牙膏泡沫很容易飄浮起來,水珠在艙內飛飄,會影響人的健康和儀器正常運轉。飛船中的航天員不能采取地面上的刷牙工具和方法。那樣做,說不定在哪壹環節把水泄漏出去,水就會飄浮起來,所以,航天員只能采用比較簡單的方式來刷牙。美國采用的是壹種特制的橡皮糖,讓航天員充分咀嚼以代替刷牙,達到清潔牙齒的目的。航天員洗臉,其實是取壹塊浸泡有清潔護理液的濕毛巾擦洗面部。隨後,把毛巾鋪在按摩刷上用來梳理頭發。
航天員若在空間站上長期生活,還需要洗澡。長期的載人空間站上,就配備有航天工程技術人員設計制作的航天浴室設施。這種浴室,只不過是壹個強力尼龍布浴罩,浴罩上下有固定的框架,上連天棚下連地板,成為通天式密閉浴罩,平常折疊著固定在生活艙的頂棚上。頂棚上還設有圓形水箱、噴頭、電加熱器,洗澡用的水箱,有管道跟大水箱相通。
洗澡前,先把廢水回收凈化裝置中的凈化吸附劑配好,準備用來回收和凈化洗浴時的汙水,然後清理給水管道、抽水裝置和過濾凈化裝置(除去雜質和不良氣味),並將卷在頂棚上的尼龍罩放下,直到底框並固定好,形成壹個連接天棚地板的圓桶,就好像壹個完全透明的大玻璃缸。啟動電加熱器,把水箱中的水加熱到合適溫度,這時人可脫去衣服進入浴室。圓筒底下有壹雙固定的拖鞋,人穿上它後就不會飄浮起來。在打開水龍頭之前,應先將呼吸器戴好,呼吸器同壹條通到外面的軟管相連接,航天員可呼吸艙內空氣,避免洗浴時的空氣、水汽混合物吸入呼吸道發生危險。航天員洗澡時,還要將耳朵塞起,帶上護目鏡,就像潛水員壹樣。壹切準備好之後,就可打開水龍頭,壹陣陣細細的水流噴在身上,形成壹層夾著無數氣泡的水膜,必須用毛巾或吸水刷將水吸走。失重時水不會自動流出,水箱中有氣加壓,水就會源源不斷地流出來。
飛船上航天員大小便的處理也有其相當的科學性。尿盆是特制的,抽水馬桶同壹個塑料套相連接,大便後快速關閉橡皮閥,大便通過氣流落入透氣的大便收集袋裏,然後用密封袋密封投入便筒,便筒裝滿後會自動彈出艙外。
這就是航天員特殊的生活起居,是不是真的很奇妙?
航天:指人造地球衛星、宇宙飛船等在地球附近空間或太陽系空間飛行。
在當今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形勢下,工具書總是顯得相對了舊或定義含糊不準確。雖然有跟隨形勢發展的局部修改,但往往也會因此產生出矛盾來。
在現代的自然科學中,“宇宙”采用上述第二種解釋。通俗地說就是:宇宙是空間和時間的總和。我們的祖先早就對宇宙有正確的認識。漢代古籍《淮南·齊俗訓》中說,“四方上下謂之宇,往古來今謂之宙”。漢代著名天文學家張衡說:“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空間和時間的劃分要求愈來愈精細。
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人們只要把時間區分為、月、日就足夠了。後來要求區分出時辰或小時來才感到方便。近代工業和火車、汽車、飛機等交通事業的興起,進壹步要求劃分出分和秒來。對現代科學技術來說,這還不夠,還要求用毫秒、微秒和納秒來計時。
對空間的劃分也是這樣。古代只要有天空、空間和地面這樣的概念就足夠了,但卻遠遠不能滿足現代科學技術的要求。特別是航天技術誕生後,要求把“天”與“空”嚴格區分開來。 “天”是指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廣大宇宙空間。這大致與“天空”、“太空”相當。說“大致”,是因為若日月星辰不包括地球,“天”則只有地球大氣層以外才有,那“天空”就是太空,而“太空”又籠統地說是“極高的天空”,沒有精確的物理性質上的劃分。
“空”是指地球表面以上的大氣層空間。
按照上述劃分,“天氣”、“天氣預報”和“星空”,是否就應叫“空氣”、“空氣預報”和“星天”呢?但這裏有個約定俗成的問題,無須修改也不會產生歧義。同樣,使用的“空間科學(技術)”壹詞,也應叫“太空科學(技術)”,如因“太空”壹詞太含糊,則需再進行壹次約定俗成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