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清朝的海鹽縣叫什麽地方

中國清朝的海鹽縣叫什麽地方

海鹽市是崧澤文化發祥地之壹,距今5000多年前縣境就有先民從事農牧漁獵活動。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置縣。因"海濱廣斥,鹽田相望"而得名。建縣以來,海鹽曾四徙縣治,六析其境。秦末縣治陷為湖(柘湖),遷至武原鄉(今平湖市東門外)。秦漢時海鹽境域包括今上海市西南壹小部分、奉賢縣西南部(均指古岡身西處)、松江縣東南部、金山縣全境,以及浙江省平湖縣全境與海寧縣部分地區。參稽眾多古籍,四圍境界為:北沿西松江(今吳淞江),以江為界,江北為秦代古婁縣。

東漢末年,孫吳雄踞江東,建安五至八年(200-203)析海鹽縣西南境、由拳縣南境地置海昌縣,據明天啟《海鹽縣圖經》記載:"今海寧,自赭山、浙口,西屬紫硤,東並海,至黃灣、烏龍間,舊名鹽官,亦名海昌者,本海鹽南境故地。"即赭山、泊口乃古錢唐縣與古海鹽縣交界處。從赭山、浙口始,西部狹徑延伸,連接紫硤(硤石山),東部與海平列伸展,直至黃灣、烏龍之間,原是古海鹽西南境地。

南朝梁天監六年(507)析海鹽縣東北境置前京縣,今張涇河以東地區屬前京縣,縣治在金山北麓,基城梁天監七年築。前京縣初隸信義郡,梁末陳初屬吳郡,後又

海鹽縣

海鹽縣

屬屬海寧郡。廢海寧郡為鹽官縣時,前京地還歸海鹽縣,二縣地並入鹽官縣,歸屬杭州。南朝梁中大通六年至大同元年(534-535),又分海鹽縣東北境偏北地置胥浦縣。縣治在胥浦裏(今金山縣幹巷鎮附近)。其地域東至張涇,西抵長泖,北達橫潦涇(今松江縣泖港鄉北部),東南至海,約支唐捍海塘稍南處。胥浦縣初隸吳郡。太清三年(549)六月隸屬武原郡。縣尋省,至遲在陳永定二年(558),基地並入前京縣(壹說復為海鹽東北境),後隨前京縣還歸海鹽縣。

唐天寶十載(751)吳郡太守趙居貞奏割海鹽北境、嘉興東境、昆山南境置華亭縣(即今青浦、松江、金山、奉賢、南匯、上海等縣唐時地,設治於今松江縣城),屬吳郡。明《海鹽縣圖經》謂:"唐華亭,今松江全郡也。裏東西廣壹百六十,南北袤壹百七十三,非盡海鹽地,海鹽居多……聞之長老雲,今華亭南門有××井,石刻海鹽縣字,至今未泐,松治城之為鹽地,尤證也。"析置華亭縣後,海鹽縣北界當即為舊松江府南不包括嘉興府在內的***界(即今江蘇、浙江省***界)。

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吳越錢謬納土歸宋,至道三年(997),海鹽縣屬秀州,隸兩浙路。政和七年(1117)八月二十二日秀州賜名嘉禾郡。南宋建炎三年(1129)高宗南渡後,海鹽縣仍屬秀州,隸兩浙西路。慶元元年(1195)十月,升秀州為嘉興府,海鹽縣為上縣。嘉定元年(1208)十二月,升嘉興府為

海鹽縣

海鹽縣

嘉興軍節度。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平江南,海鹽縣屬嘉興府安撫司,隸江淮行省。翌年三年改屬嘉興路總管府。二十二年改隸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江南浙西道。元貞元年(1295),升海鹽縣為海鹽州,隸屬如故。

朱元璋丙午年,即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十壹月,平浙,嘉興路改為嘉興府。明洪武元年(1368),嘉興府府直隸京畿。翌年海鹽州降為縣(縣等居上)。十四年十壹月,海鹽縣隨嘉興府改隸浙江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明宣德四年(1429)三月,巡撫、大理寺正卿胡概以縣地廣賦繁,上書奏請增縣,翌年三月二十八日敕分海鹽縣東北境武原、齊景、華亭、大易四鄉之都裏置縣,名平湖,治設當湖鎮,屬嘉興府。

清順治二年(1645)六月定浙,沿襲明制,海鹽縣屬浙江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杭嘉湖道嘉興府(治嘉興)。太平軍進駐海鹽時,曾建立地方政權。

明嘉靖與清光緒《海鹽縣誌》皆記,今松江(縣名)東

海鹽縣

海鹽縣

北六十裏滬瀆(水名),舊海鹽東北境(東堰)。南朝梁蕭綱(後為簡文帝)《浮海石像碑銘》謂:"吳郡婁縣:界松江(吳淞江),之下號曰滬瀆。"當晨滬瀆是古松江下遊,直接東流通海,是古海鹽縣與古婁縣分界線。海鹽東臨大海,海岸(今稱"古岡身")在今嘉定、外崗壹帶至漕涇以東,北接古松江,南氨於柘林東。東南壹線臨海。海岸以圓弧狀從柘林之南(今海中)向西南方向突出,通過大小金山南,再曲折延伸,頂點經過王(黃)盤山(又名浮山、玉盤山)以南,迄於澉浦南。古海岸有七十二灣。偏西南,從澉浦南經赭山南至古錢唐縣界。西南壹西壹西北,從古錢唐縣界浙口、赭山北折,狹徑繞硤石(古由拳縣治)南,又折向東北(西鄰古由拳),穿過今松江縣,西北以"三泖之東"為界(三泖屬古長水縣境,有古東江通海),抵古松江。邑境自東漢末(三國孫吳初)、唐、明分代先後分出海昌(海官,今海寧)、華亭、平湖三縣後才成今域。

中華民國元年(1912),撤道府,為省縣兩級制。3年復道制,以道承省統縣,海鹽縣屬浙江省錢塘道(省會及道尹公署駐地均在杭縣,今杭州)。16年3月廢道,又行省縣兩級制。21年6月屬第二行政督察區(駐地嘉興)。26年冬,原第二區所屬各縣大半為日軍侵占,遂裁撤,至27年9月20日恢復,並以鐵路、公路線及錢塘江為準,重新調整區劃,海鹽縣屬浙西行署第三行政督察區(駐地紹興)。29年改屬第十行政督察區(駐地嘉興,32年10月移駐嘉興、海鹽兩縣交界,35年復駐嘉興。基間,28年2月26日建立日偽縣政府,屬日偽嘉興特區專員公署。31年11月,縣政府奉令撤離縣境,至32年10月隨省第十區專署返縣,重建區鄉政

海鹽縣

海鹽縣

權)。37年4月又屬屬第壹行政督察區(駐地吳興)。

1949年5月7日,海鹽解放。1950年5月,獅嶺鄉3個行政村劃屬海寧縣,平湖縣10個行政村劃屬海鹽縣。1958年11月21日,撤銷海鹽縣建制,區域並入海寧縣,其中西塘橋、海塘、元通3個鄉劃歸平湖縣。1961年12月15日,復置海鹽縣,轄2個鎮16個公社,獅嶺鄉仍屬海寧縣。1983 年,撤銷公社建鄉。1985年8月,澉浦、通元、西塘橋撤鄉建鎮。隨著經濟發展,又有於城、百步、秦山撤鄉建鎮。1999年,調整鄉鎮行政區劃,轄9個鎮 3個鄉。 2001年10月,鄉鎮行政區劃再次調整優化,轄武原、沈蕩、澉浦、秦山、通元、西塘橋、於城、百步8個鎮。2011年,鄉鎮行政區劃重新調整,轄武原街道、沈蕩鎮、澉浦鎮、元通街道、秦山街道、通元鎮、西塘橋街道、於城鎮、百步鎮5個鎮和4個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