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īng liáng gāo
2 《太平聖惠方》卷六十八:清涼膏 2.1 處方梔子仁7.5克 黃連7,5克(去須)生地黃60克 蔥白10枚(擘)白芷7.5克 黃蠟15克 清麻油120克
2.2 制法上藥細銼。於油鍋中煎,以地黃焦黑為度,綿濾去滓,澄清,再於鍋中入蠟,慢火熬,候蠟消,傾於瓷盒內。
2.3 功能主治治燙傷,燒傷。
2.4 清涼膏的用法用量
用時塗於瘡面。
2.5 摘錄《太平聖惠方》卷六十八
3 《聖濟總錄》卷壹三四:清涼膏 3.1 處方生山芋
3.2 制法上壹味,不拘多少,去皮,研爛成膏。
3.3 功能主治治燙傷,燒傷。
3.4 清涼膏的用法用量塗於患處,疼痛立止,不成瘢痕。
3.5 摘錄《聖濟總錄》卷壹三四
4 《外科正宗》卷四:清涼膏 4.1 處方石灰60克
4.2 功能主治治燙傷,燒傷,痛不可忍者。
4.3 清涼膏的用法用量用水500毫升,攪混澄清,取清汁125毫升,加香油60毫升,以筷子攪打千百下如糊,取面上稠者,塗擦傷處。
4.4 摘錄《外科正宗》卷四
5 《聖濟總錄》卷壹三○ 5.1 方名清涼膏
5.2 組成大黃。
5.3 功效消腫毒。
5.4 主治初患癰腫瘡癤,熱焮疼痛。
5.5 清涼膏的用法用量漿水調,攤貼患處;醋摩亦得。
5.6 制備方法上為末。
6 《外科大成》卷四 6.1 方名清涼膏
6.2 組成雞子清1鐘,香油半鐘。
6.3 主治湯潑火燒,痛不可忍者。
6.4 清涼膏的用法用量箸打千百下,掃之。
7 《洞天奧旨》卷十四 7.1 方名清涼膏
7.2 組成大黃、芙蓉葉。
7.3 主治初患癰腫瘡癤,熱焮大痛。
7.4 清涼膏的用法用量米醋調敷之。
7.5 制備方法上為細末。
8 《準繩·類方》卷七 8.1 方名清涼膏
8.2 組成生南星半兩,薄荷葉半兩,荊芥3錢,百藥煎3錢。
8.3 主治目赤腫痛。眼目赤腫不能開,痛悶熱淚如雨。
8.4 清涼膏的用法用量井水調成膏,貼眼角上。
8.5 制備方法上為末。
9 《瘡瘍經驗全書》卷四 9.1 方名清涼膏
9.2 清涼膏的別名清涼汁
9.3 組成黃連、黃芩、山梔、薄荷、甘草、桔梗、枳殼。
9.4 主治火赤瘡。
9.5 清涼膏的用法用量煎數沸,去滓,加冰片、麝香各3分,鵝毛掃上,另以紫金錠水磨塗之。
9.6 附註清涼汁(《外科大成》卷四)。《外科大成》有黃柏。
10 《活幼心書》卷下 10.1 方名清涼膏
10.2 組成大黃1兩,凈黃連1兩,黃柏1兩,赤葛1兩,細辛(和葉)1兩,薄荷葉1兩,風化1兩,樸消1兩。
10.3 主治暴赤火眼腫痛,及血癤作疼發熱。
10.4 清涼膏的用法用量每用12錢,冷水加生姜汁調塗太陽穴;或新汲井水調塗亦妙。熱癤,以涼米湯水調搽患處。
10.5 制備方法前6味或曬或焙,為末,入樸消,乳缽內同杵勻。
11 《醫方類聚》卷壹九四引《吳氏集驗方》 11.1 方名清涼膏
11.2 組成臘月豬板脂10兩,苦參8兩。
11.3 主治湯火所傷。
11.4 清涼膏的用法用量用雞翎拂之。
11.5 制備方法將臘月豬板脂熬溶,卻以苦參80兩為粗塊,熬1020沸,收瓷瓶,不犯鐵。
12 《魏氏家藏方》卷十 12.1 方名清涼膏
12.2 組成南粉4兩(細研),臘月豬脂1斤。
12.3 主治湯火傷。
12.4 清涼膏的用法用量湯火所傷,用蓖子取藥,塗上痛所。
12.5 制備方法將臘月豬脂於銀瓦器內煉,去滓,趁熱入新瓷器內,次入南粉,待其溫,用竹蓖攪,庶不上清下澄。
13 《瘍醫大全》卷八 13.1 方名清涼膏
13.2 組成白面、蔥根、豬膽汁1枚,黃蜜2兩。
13.3 主治癰疽發背腫毒。
13.4 清涼膏的用法用量外敷。
13.5 制備方法先用白面調成,圍圈患外,蔥根搗泥,平鋪瘡上;用豬膽汁1枚,黃蜜2兩,傾瓷器內和勻,茶匙挑膽汁於內。
14 《理瀹》 14.1 方名清涼膏
14.2 組成大黃1兩,元參1兩,當歸1兩,赤芍1兩,白芷1兩,苦參1兩,黃耆1兩,杏仁1兩,木鱉仁1兩,僵蠶1兩,山甲1兩,蜂房1兩,蛇蛻1兩,忍冬藤1兩,黃芩1兩,荊芥1兩,黃柏1兩,桃仁1兩,防風1兩,梔子1兩,羌活1兩,獨活1兩,黃連1兩,連翹1兩,南星1兩,生地1兩,甘草1兩,發團1兩。
14.3 主治內外熱癥,瘡瘍初起。
14.4 清涼膏的用法用量貼瘡上。
14.5 制備方法上加槐、柳枝各1斤,油熬丹收,入麝香攪勻。
15 《瘍科捷徑》卷上 15.1 方名清涼膏
15.2 組成官桂2斤3兩,生軍2斤3兩,當歸2斤3兩,赤芍2斤3兩,元參2斤3兩,木鱉2斤3兩,沒藥10兩(去油),阿魏2兩5錢,血余13兩,白芷2斤3兩,乳香1斤(去油),輕粉13兩(後入),生地2斤3兩,槐枝110兩,柳枝110兩,麻油100斤。
15.3 主治瘡瘍已潰破。
15.4 制備方法上藥入麻油內,武火煎至滓枯,濾去,將凈油再熬至滴水成珠,每斤油加緯丹4兩收膏,瓷缽收貯取用。
16 《本草綱目》卷三十六引《鴻飛集》 16.1 方名清涼膏
16.2 清涼膏的別名清露散、芙蓉外敷法、芙蓉膏、青露散、玉露散、清涼散
16.3 組成芙蓉葉(末)。
16.4 主治赤眼腫痛。壹切癰疽發背,乳痛惡瘡。
16.5 清涼膏的用法用量水和,貼太陽穴。
16.6 附註清露散(《本草綱目》卷三十六)、芙蓉外敷法(《醫方集解》)、芙蓉膏(《汕拈集》)卷四)、青露散、玉露散(《青囊秘傳》)、清涼散(《中醫皮膚病學簡編》)。《本草綱目》治癰疽本方用法:生研或幹研末,以蜜調塗於腫處四圍,中間留頭,幹則頻換。
17 《外科傳薪集》 17.1 方名清涼膏
17.2 組成長發灰1斤(菜油4斤,煎枯去滓),活牛蒡1斤,甘菊1斤,金銀藤1斤,馬鞭草1斤,蒼耳草1斤,仙人對坐草1斤(菜油10斤,煎枯瀝出,再加),白芷8兩,甘草8兩,五靈脂8兩,當歸8兩(煎枯去滓,再將前熬發油並入)。
17.3 主治壹切熱毒瘡癤。
17.4 清涼膏的用法用量外用。
17.5 制備方法每1斤油,入桃丹7兩,熬膏攤貼。熬嫩膏再添丹4兩,煮和。
18 《趙柄南臨床經驗集》 18.1 方名清涼膏
18.2 組成當歸1兩,紫草2錢,大黃面1錢5分,香油1斤,黃蠟4兩(或6兩)。
18.3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痛。
18.4 主治湯燒傷,凍傷,多型紅斑(血風瘡)、牛皮癬(白瘡)等炎癥性幹燥脫屑皮損。
18.5 清涼膏的用法用量外敷患處。
18.6 制備方法以香油浸泡當歸、紫草3日後,用微火熬至焦黃,離火,將油濾凈去滓,再入黃蠟,加火熔勻,待冷後加大黃面(每斤油膏加大黃1錢5分),攪勻成膏。
18.7 用藥禁忌陰瘡、陰疽慎用。
19 《中藥成方配本》(蘇州方) 19.1 方名清涼膏
19.2 組成大黃5兩,番木鱉5兩,當歸5兩,赤芍5兩,羌活5兩,獨活5兩,蓖麻子5兩,商陸5兩,頭發1斤,麻油50斤,東丹18斤。
19.3 功效消腫生肌。
19.4 主治外瘍腫潰。
19.5 清涼膏的用法用量貼患處。
19.6 制備方法上藥用麻油浸1宿,文火煎至藥枯,去滓濾清,再煎至滴水成珠,加入東丹(炒熱),漸漸下鍋,攪勻為度,約成膏55斤。
20 《中藏經》卷七 20.1 方名清涼膏
20.2 組成川當歸2兩,香白芷1兩,木鱉子肉1兩,白及1兩,芍藥1兩,黃柏1兩,白斂1兩(炒),乳香(另研)少許,膩粉少許,白膠少許,黃丹5兩。
20.3 主治發背。壹切瘡瘍潰後。
20.4 清涼膏的用法用量貼使如常。先用白散子取之,次用此藥貼之。
20.5 制備方法上用清麻油10兩,煎前6味,候紫色,去之;入槐、柳枝各7寸,再煎少頃,又去之;入黃丹5兩,熬成,入乳香等。重綿濾入罐子內貯之。
21 《內外驗方秘傳》 21.1 方名清涼膏
21.2 組成薄荷1錢,梔子2錢,大黃2錢,丹皮2錢,黃柏2錢,知母2錢,胡黃連1錢,青黛1錢,膽草1錢,苦參2錢,射幹2錢,樸消1錢,商陸2錢,漏蘆2錢,生石膏4錢。
21.3 主治紅腫外癥,不拘已潰未潰。
21.4 清涼膏的用法用量攤貼。
21.5 制備方法上曬幹為末,入膏藥和勻。
22 《聖惠》卷六十二 22.1 方名清涼膏
22.2 組成糯米2升,龍腦1分。
22.3 功效消腫毒。
22.4 主治發背焮熱疼痛。
22.5 清涼膏的用法用量攤於疏布上貼患處,幹易之。
22.6 制備方法糯米水淘令凈,入龍腦相和,研成膏。
23 《聖惠》卷六十八 23.1 方名清涼膏
23.2 組成梔子仁1分,黃連1分(去須),生地黃2兩,蔥白10枚(擘),白芷1分,黃蠟半兩,清麻油4兩。
23.3 功效止疼痛,解火毒,潤肌生肉。
23.4 主治湯潑火燒。
23.5 清涼膏的用法用量每使時,用雞翎揾少許塗瘡上。取愈為度。
23.6 制備方法上銼細,於油鐺中煎,以地黃焦黑為度,綿濾去滓,澄清,卻於鐺中入蠟,慢火熬,候蠟消,傾於瓷盒內。
23.7 附註本方加石膏,名“清涼散”(見《瘍科選粹》。
24 《魏氏家藏方》卷九 24.1 方名清涼膏
24.2 組成木鱉子(去殼)、黃柏、敗荷葉、黃芩、芙蓉葉、黃連、草烏頭、樸消(別研)、蒺藜、玄參各等分。
24.3 主治發背癰疽,初腫發未成膿者,或膿已破者。
24.4 清涼膏的用法用量用生姜汁調成膏,敷腫上。如熱甚,即以水並蜜調敷,外以紗片掩其上,幹即再換,多敷尤佳。如有絲瓜,取自然汁調敷亦妙。
24.5 加減痛甚,加乳香、沒藥。
24.6 制備方法上為細末。
25 《衛生鴻寶》卷二 25.1 方名清涼膏
25.2 組成石灰1塊,香油半鐘,雄黃末少許。
25.3 主治丹毒,纏腰火丹。
25.4 清涼膏的用法用量鵝翎掃患處。
25.5 制備方法將石灰涼水化開,加水打渾,少時取清水1鐘,兌香油半鐘,打數百成膏,加雄黃末少許,再打勻。
26 《丸丹膏散集成》 26.1 方名清涼膏
26.2 組成大黃6錢,防風6錢,玄參6錢,黃芩6錢,羌活6錢,生地6錢,白芷6錢,當歸6錢,木鱉子3錢,烏藥6錢,荊芥6錢,麻黃(去節)6錢,丹皮3錢,官桂4錢,黃柏6錢,赤芍6錢,棉子油11斤,東丹(炒)3斤8兩,獨活6錢,申姜(去毛)6錢。
26.3 主治癰疽瘡癤。
26.4 清涼膏的用法用量攤於紙上,貼患處。東丹可依天氣冷熱適當調整分量。
26.5 制備方法上除東丹後下外,將余藥入油內煎熬至枯,濾去渣滓,再入東丹充分攪勻成膏。
古籍中的清涼膏 《景嶽全書》:[卷之六十四春集·外科鈐古方]外科,先用鐵輕輕撥破毒頭,挑藥米粒許納於瘡口,外用清涼膏貼之。針頭散(壹四四)治壹切頑瘡,內有膿管瘀肉...
《醫宗金鑒》:[外科卷下雜證部]湯火傷,隨呵而出矣。仍作煩悶者,以新童便灌之。外初用清涼膏塗之,解毒止痛,不致臭爛,次以罌粟膏塗之。痛止...
《普濟方》:[卷二百八十九癰疽門]發背敢私秘其良方也。白散子治發背、候取下毒物。次用清涼膏貼之。白附子大香附子(各半兩)半夏(壹分姜制)...
《幼科證治準繩》:[集之二·肝臟部眼目]目赤腫痛地黃、水煎服,並投草龍膽散,及點以黃連膏,貼以清涼膏。有孩兒胃氣素虛,脾氣實盛,眼胞赤腫,羞澀不開...
《文堂集驗方》:[卷四]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