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先秦七子的老子

先秦七子的老子

李耳(約前580年—前500年之後)(誕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字伯陽,又稱老聃,後人稱其為“老子”,河南省鹿邑縣城東十裏的太清宮集(今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壹說安徽省渦陽縣城北鄭店(正殿的諧音)村,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相傳他母親懷了九九八十壹年身孕,從腋下將他產出,老子壹生下來就是白眉白胡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周國都洛邑(今河南洛陽)任藏室史(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他博學多才,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到洛邑向老子問禮。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關(位於今河南靈寶)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或直稱《老子》、或《老子五千文》)。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

相傳老子在此點化了函谷關總兵尹喜。後壹路西行至盩厔(今陜西省西安市周至縣),觀此處依山傍水(終南山田峪河)、峰巒起伏,遂在此駐足,並結草為樓修行說經。沿傳至今世稱樓觀臺。為國家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內存歷代文人騷客墨跡碑石三百余座。史稱道教發源地。老子羽化後葬於距此八公裏的西樓觀,現存老子墓。

《道德經》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壹起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個源頭,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並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思想壹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內核。道教出現後,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從《列仙傳》開始,老子就被尊為神仙。《道德經》的國外版本有壹千多種,是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中國書籍。

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壹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反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壹,“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這本書。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