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都地區山川雄固,風景優美,據古籍對其記載:“龍崗蟠其陰,灤水經其陽,四山拱衛,佳氣蔥郁,東北不十裏有大松林,異鳥群集....山有林木,水有色鹽,百貨狼籍,畜牧繁息,大供居民之食用。”
上都城興建之前,金代屬桓州。成吉思汗在這裏避過署。蒙哥汗五年(1255年)忽必烈受命駐守此地,次年開府營建城廓宮。元上都建於1256年,1259年落成。中統元年(1260年)忽必烈即位於此,稱開平府,1264年加號上都。自後歲壹巡幸,未署而至,先寒而南,成為常任之夏都,與北京並稱為兩都。
上都城由外城、皇城、宮城和外苑部分組成。外城周長約十八、九裏。內城為皇城,外城為市區,城內有宮署約六十所,各種寺廟壹百六十余處,有大明、儀天、寶雲、宸麗、慈福、鴻禧、睿思等殿,大安、延春、連香、紫檀、凝暉等閣;綠珠、瀛州兩堂以及振堂等重要建築。城內除中央及北城墻中部的大型宮殿位於中線以外,大部建築未采用對稱的布局,殿、亭、閣、榭各具特色,或近臨沼池,或開渠引流,或亭閣相連,形狀大小各異,色彩風俗不同,優雅非凡。上述通往各地的驛道四通八達,為漠北與中原的交通樞紐。
上都地區元朝時商賈工匠雲集,繁榮興盛,不但有從中原來的商人,也有從中亞和歐洲來的商人,他們運來各種金屬器皿、日用品和為統治階級享用的奢侈品,而後運走上都地區的畜產品,促進了以元上都為中心的蒙古地區的經濟繁榮。1358年紅巾軍攻克上都,焚毀宮闕衙署。結束了它作為壹代陪都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