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苦艾簡介

苦艾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出處 3 拼音名 4 英文名 5 苦艾的別名 6 來源 7 原形態 8 生境分布 9 化學成份 10 苦艾的藥理作用 11 性味 12 功能主治 13 苦艾的用法用量 14 各家論述 15 摘錄 附: 1 用到中藥苦艾的方劑 2 用到中藥苦艾的中成藥 3 古籍中的苦艾 1 拼音

kǔ ài

2 出處

始載於《生藥學》。

3 拼音名

Kǔ ài

4 英文名

Common Wormwood

5 苦艾的別名

苦蒿、啤酒蒿

6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中亞苦蒿的葉和花枝。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temisia absinthum L.

采收和儲藏:夏季開花前割取花枝或采葉,曬幹。

7 原形態

中亞苦蒿 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主根單壹,垂直,稍木質化,徑達3cm。根狀莖稍粗短,垂直。莖單壹或23個,直立,密被灰白色短柔毛,上部斜上分枝。莖下部葉二至三回羽狀全裂,長卵形或卵形,長812cm,寬79cm,葉柄長612cm,中部葉長卵開或卵形,二回羽狀全裂,長69cm,寬37cm;葉柄長26cm;上部葉羽狀全裂或5全裂,長46cm,寬24cm,近無柄;苞片葉3深裂或不分裂。頭狀花序球形或近球形,下垂,於莖端或分枝上排成穗狀花序式的總狀花序;總苞片34層,中、外層總苞片有白色柔毛,內層者的膜質,幾無毛;花序托密生白毛;雌花1層,1525朵,花冠狹圓錐狀,花冠桅部有2裂齒,花柱線形,伸出花冠外,先端分叉長兩性花46層,3090朵,花冠管狀,花藥披針形,花柱與花冠等長,先端2叉,柱頭有睫毛。瘦果長圓形,先端微有不對稱的冠狀邊緣。花、果期811月。

8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1001500m的山坡、草原、林緣及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新疆;我國南京等地有栽培。

9 化學成份

地上部分含有洋艾雙內酯(artenolide)[1],帕氏萬帶蘭素(parishin)B、C[2],1[(E)8異丙基1,5二甲基4,8壬二烯]4甲基2,3二氧雙環[2,2,2]5辛烯

10 藥理作用

洋艾所含揮發油主要成分為β側柏酮,能科生與樟腦相似的中樞興奮作用。若貓或兔靜脈主射洋艾油0.030.06ml,能引起知覺消失和驚劂等癥狀[1]。

洋艾乙醇提取物中得到的24ξ乙基膽甾7,22二烯3ξ醇,對酵母菌所致家兔發熱有解熱作用,肯未觀察到明顯毒性[2]。

11 性味

味苦;性寒;有毒

12 功能主治

清熱燥濕;驅蛔;健胃。主關節腫痛;濕疹瘙癢;癤腫瘡毒;蛔蟲病;食欲不振

13 苦艾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熬膏敷。

14 各家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葉和花枝;味苦,性寒,有毒。有清熱燥濕,健胃的功能。用於增進食欲,開胃助消化。口服苦艾素 ansumin 能降低大鼠實驗性胃潰瘍的炎癥程度,且能促進胃壁的再生。

15 摘錄

《中華本草》

用到中藥苦艾的方劑 葶藶苦酒湯

kǔjiǔtāng處方:苦酒1升半(即米醋),生艾汁半升(無生艾,煮熟艾汁,或用艾根搗取汁用),葶...

蒼松烘療條

硫黃31g,紅砒3g。制法:上為細末,取10g和艾絨90g,混卷如艾灸條狀。功能主治:慢性濕疹。用...

光明洗眼方

頻頻洗之。各家論述:銅性清肅,可以勝熱明目;黃連苦燥,可以瀉熱堅膚;艾葉辛溫,可使驅風勝濕;杏仁辛...

黃連滴眼方

腫疼痛。用法用量:仰臥,以帛蘸,滴入眼中,鼻內見苦味,即藥透也。或新水浸黃連,瓷器盛,重湯燉濃汁,...

三黃熟艾湯

功效主治:《傷寒全生集》卷三方之三黃熟艾湯功在酸苦泄熱,芳香利濕。主治傷寒,協熱下利不止。用法用量...

更多用到中藥苦艾的方劑

用到中藥苦艾的中成藥 艾湯

方苦酒(即米醋)300毫升葶藶(熬,杵膏)9克生艾汁(無生艾,以熟艾,或用艾根搗取汁)100毫升功...

艾煎丸

),大黃6銖,黃連6銖,凝水石6銖,栝樓根6銖,苦參6銖,亭藶6銖。制法上為末,以艾煎和為丸,如梧...

調經化瘀丸

打光、幹燥,即得。性狀:本品為黑色的濃縮丸;味微苦。檢查:應符合丸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附錄2頁)...

艾附暖宮丸

品為深褐色至黑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氣微,味甘而後苦、辛。鑒別:(1)取本品,置顯微鏡下觀察:T字形...

清艾絨

柔毛,質柔軟而韌,手撚之不易散開;氣清香,味辛、苦。功能與主治:理氣血,逐寒濕,溫經止痛。用於心腹...

更多用到中藥苦艾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苦艾 《傷寒總病論》:[卷第三]發汗吐下後雜病證

皆可治。陽微惡寒四逆,陰弱發熱為內熱病,宜苦酒、艾之類。)大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

《本草新編》:[卷之三(角集)]艾葉

艾葉,味苦,氣溫,陰中之陽,無毒。世人俱以蘄艾為佳。然野艾佳於蘄艾。蓋蘄艾乃九牛草也,似艾而非艾,...

《普濟方》:[卷二百七十二諸瘡腫門]諸瘡

首烏散(出楊氏家藏方)淋渫諸瘡。何首烏威靈仙苦參艾葉荷葉(上五味各三兩)上件咀。用水五升。煎數沸。...

《千金翼方》:[卷第壹·藥錄纂要用藥處方第四]下部第三十七

石硫黃雄黃雌黃苦參艾葉大蒜鹽馬鞭草蚺蛇膽《千金翼方》唐·開耀二年孫思邈公元682年...

《本草從新》:[卷三草部]艾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