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廷神學主要是指拜占廷帝國時代的基督教神學。基督教是古代羅馬帝國留給後世的重要遺產。8世紀中期羅馬教皇國形成以前,基督教東西方教會基本上得到了同步發展。公元1054年,基督教東西方教會正式分裂以後,羅馬天主教和拜占廷東正教各自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長期以來自奉為正統“正教會”的以君士坦丁堡為首的東方教會,便獲得了“東正教”的稱呼,西方以羅馬為首的教會則自稱為“大公教會”。拜占廷帝國有別於羅馬帝國的重要方面是確定基督教為國教,因此,基督教在拜占廷歷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可以說,不了解拜占廷基督教就無法了解拜占廷歷史。
作為地中海世界廣泛傳播的世界性宗教,基督教在其最初的相當長時期裏沒有形成比較穩定的信仰體系,教會內部對於主要的信條也存在多種解釋,拜占廷神學經歷數百年的爭論後,直到8世紀才大體形成比較完整、獨立和穩定的思想體系。
拜占廷基督教與羅馬教廷的正式分裂雖然發生在拜占廷歷史的後期,但兩者之間的思想分歧和教權之爭自始至終從未中斷。
拜占廷神學的主要來源是古典希臘哲學和猶太宗教的神秘思想,拜占廷帝國的主要疆域為希臘和希臘化地區,古代希臘哲學在這裏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由於在基督教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教區,而這些教區有關神學的觀點不盡相同,從而引發了他們爭奪最高宗教地位的狀況,由此形成大大小小、的宗派,使基督教教會長期陷於分裂。
現存佛羅倫薩圖書館的6世紀敘利亞古籍插圖——基督受難和復活。9世紀以後,各教會之間的鬥爭更帶有個人色彩。在鬥爭中,對立的各方大都利用神學教義問題為武器攻擊對方,實質上並未提出任何新理論,幾乎沒有任何建樹。他們***同的手段是無情打擊異己分子,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使東正教內部對立情緒極為嚴重。當某壹宗派的首領去世後,東正教內部鬥爭就會暫時得到緩和或停止。但是,新的宗派和教派間的鬥爭隨著新大教長的上任而又重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