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所主張的“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為。老子主張的是壹切順應事物自然的發展。不要有意去破壞自然,讓世界按照自我意誌為轉移。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變成自己想要的模樣。所以家長的管束和約束,恰恰破壞了孩子的自我性格成長。但實際上,對孩子真正的關愛,就是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過多的管束會讓孩子喪失自我的本性、本心,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麽。
現在很多家長都給孩子報非常多的補習班,怕他們輸在起跑線上。但是這些業余愛好真的是孩子喜歡的嗎?很大壹部分都是家長逼迫去學習的。那讓孩子學習這些藝術特長,真的是為孩子好嗎?其實仔細想來,更多的是為了滿足家長自己的虛榮心。他們怕別人的孩子都是優秀的,而自己的孩子不優秀。
其實這就破壞了老子“行不言之教”的主張。
孔子主張因材施教。其實因材施教和不言之教是有相似之處的。這兩種主張,都有順從心意,順從自然發展的意思。因材施教,是根據不同人的不同特點,實行不同的教育方式。其實這種教育就是為了保留壹個人的自我個性。既然要保留個性,那麽為什麽還要教呢?其實老師的作用就是要通過引導,來讓學生知道什麽是美好的品行和善德。這才是為師真正的責任。
無論是行不言之教,還是成功而弗居,其實都是不刻意去追求虛名。很多人做了善事,就希望所有人都知道他的善行。做了有功勞的事情,就壹定要得到表揚和嘉獎。否則他就覺得自己的好事白做了。但是刻意去追求結果,那麽人們必然會在過程中加以幹預。對結果的欲望越強烈,那麽在過程中將幹預的越多。我們沒有遵從壹件事情的自然發展,而是強加幹預,那麽最後的結果就是反被自己攪擾。
就好像我們養植物壹樣。大自然裏生長的樹、花、草,並沒有人特意去澆水施肥。但是他們就這樣自然的生長了,卻擁有著頑強的生命力。但是養在溫室中的花朵。如果不及時澆水,施肥,那麽很難開出鮮艷的花。這是人們過度的幹預,才影響了他生命的頑強力。
再比如清代名將年羹堯,戰功赫赫,而且還幫助了雍正順利登基。但是她壹直自恃功高,所以恃寵而驕。最後達到了功高蓋主的地步。而雍正本身就生性多疑,所以最後將年羹堯彈劾,並且賜死。
如果有了功勞,而不自居功高,反而能夠謙遜,那麽功勞反而能夠存得更長久。
很多古代聖賢,壹生為國為民,但是他們追求的,並不是功名利祿,而是順從本心,讓自己無愧於天地。而這種不強行幹預的結果,就是他們獲得了流芳百世之名。為什麽能夠流芳百世?其實就是因為不居功的行為,讓人們更敬佩,更贊揚。
但是絕大多數人都會認為,把有功之事做在暗處,那就是愚蠢。人的壹生應該追求生前的名,而不應該去追求生後的名。但是換壹個角度去想。其實那些流芳百世的人,並沒有刻意的去追求身後名。只是因為他們生前不去追求虛名,所以他們的豁達心胸才更令人欽佩。而對於這些聖賢人本身,也是滿足的。因為追求虛名是短暫的,是不穩定的。但是自己卻已經做到無愧於心,那麽他們的名已經存在心裏。所以會存在得更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