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儒道互補的儒道互補的歷史考察

儒道互補的儒道互補的歷史考察

儒道互補是壹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它與中國文化的興起、發育與演化相始終。 孔孟與老莊的氣象是很不相同的。孔子孟子是大教育家,是道德大師,他們壹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為弘揚仁義孝梯,為修己以安百姓而奮鬥不息,雖歷盡波折而不改初衷。老子莊子是大哲學家,是智慧大師,他們是超越世俗的隱士,大智若愚,微妙玄通,具有隱士的風度。壹種是入世的,壹種是出世的。

孔孟的治國之道是“為政以德”(《為政》)、“仁者無敵”(《梁惠王上》),具體地說便是:導之以德,齊之以禮,和之以樂,任之以賢,使之以惠。老莊的治國之道是“無為而治”,具體要求是:君道簡約,臣民歸樸,各順其自然性情,自化自富,因勢利導,而不妄加幹預。

人的成長和社會的發展,既需要“人為”,也需要“自然”。所謂“人為”,即是文明的傳承、發展、創造,即是人的主觀能動性。所謂“自然”,即是文明的協調和純化,即是事物內在的本性,和事物的客觀發展趨勢。文明既要發展,又要調適,所以老莊和孔孟的思想本身即已互相包含。孔子贊美大舜“無為而治”(《衛靈公》),其進取的生活態度中也包含著退避之道,故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述而》),“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泰伯》),“隱居以求其誌”(《季氏》),“無可無不可”(《微子》),故孟子稱孔子為“聖之時者也”(《萬章下》)。孟子借鑒老子“含德之厚,比於赤子”(五十五章)的思想,提出“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離婁下》)從而把他的“良知”理念純化了。他還說:“養心莫善於寡欲”(《盡心上》),其說與老子“少私寡欲”壹脈相承。反之,老子除了主張隱世,也講“愛民治國”(十章),“與善仁,言善信”(八章)。莊子除了批評儒學,也講仁義:“德無不容,仁也;道無不理,義也”(《莊子·繕性》)。 儒道兩家各有自己奉習的經典,如儒家奉習《詩》、《書》、《春秋》、《論語》、《孟子》,道家奉習《道德經》、《南華經》、《列子》等。只有《周易》為儒道兩家所***同奉習,其中的緣由,壹是《易》為中國文化之源,當然也是儒家道家之源;二是《易傳》為儒道兩家學者***同創作,故後世儒者珍貴它,新道家也珍貴它。

《周禮·春官·宗伯》記載,易有《連山》、《歸藏》、《周易》三種。據《周易》專家金景芳研究,《歸藏易》以坤卦為首,突出坤德和女性的地位(見金景芳、呂紹綱:《周易全解》的金景芳《序》。吉林大學出版社,1989年),與《道德經》貴柔守雌的思想壹脈相通。而《周易》以乾卦為首,主張天尊地卑,男主女從,則是壹種陽性文化,容易為儒家接受。戰國時期,儒道結合成為壹種思潮,儒家借重於道家的理論思維來發展自己的哲學,道家借重於儒家的現實態度來發展自己的政治倫理學。在這樣壹種文化背景下,《易傳》出現了。它宣傳陰陽合和、剛柔相濟,第壹次創造出為各家***同接受的哲學體系,即是陰陽哲學。《易傳》壹方面闡揚儒家的仁義禮教之學,故說:“安土敦乎仁,故能愛”(《易傳·系辭上》),“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易傳·說卦》),“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易傳·家人卦·彖傳》);另壹方面《易傳》又用道家的天道之學給儒家尋找哲學的根據,故《說卦》在論述“立人之道”以前,先講“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表示人之道來於天地之道。《序卦》在講述君臣父子關系之前先從宇宙萬物講起:“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儒家從來沒有這樣的講法。《系辭上》說:“神無方而易無體”,無體即無定體,它“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此即是老子的道。但是《易傳》又對老子有所修正,它不限於用柔順坤德解釋道的性質,而陰陽並重,乾坤並崇,故曰“壹陰壹陽之謂道”,又曰:“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易傳·系辭上》),又曰“男女構精,萬物化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同上,《系辭下》)。《易傳》運用陰陽的理念,將道家的形而上學同儒家的倫理學有機結合起來,達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 宋明道學(包括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是儒家哲學理論的高峰,被人們稱為新儒家。宋明道學繼承和發展了先秦與漢魏的儒學,在“道”的最高概念指導下,建立了以理或心為本體的哲學系統,使儒家學說終於有了足以與佛學道家相比美的形上學層次。

以往的研究者較多地看到宋明道學對佛學特別是禪宗思想的吸納,認為是佛學提高了儒學。這誠然是事實,但宋明道學的形成也十分得力於吸收道家哲學思想,在有些方面也許道家的影響比之佛學更為深刻。

(1)老子提出的“道”成為宋明道學的最高概念,“道學”之名因之而生,而在此以前的儒家以“仁”為最高概念,這是壹個重大的變化。邵雍說:“道為天地之本,天地為萬物之本。”(邵雍:《皇極經世·觀物篇》)張載說:“運於無形之謂道,形而下者不足以言之。”(張載:《橫渠易說·系辭上》)二程說:“陰陽,氣也,形而下也;道,太虛也,形而上也。”(《河南程氏粹言》 卷壹)朱熹說:“陰陽是氣不是道,所以為陰陽者乃道也。”(《朱子語類》卷七十四)他又將“道”與“理”與“太極”相貫通,說:“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道,即《易》之太極”(同上)。在心學家王陽明那裏,“道”與“心”是可以互釋的,道心即是良知,他說:“心體即所謂道”,又說:“心即道”(王陽明:《傳習錄》上)。道學家推崇十六字真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壹,允執厥中”(見《尚書·大禹謨》),以道心為理想人性,所謂道心即是合乎宇宙大道的人性。以上可知,“道”的概念涵蓋著“理”與“心”的概念。

(2)道學家受啟於《易傳》“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傳·系辭上》)的說法,提出了自己的體用論,以道為體,以器為用,或者以理為體,以氣為用,將本質世界和現象世界協調起來。朱熹認為理世界是氣世界的本體,無形無象,氣世界是理世界的體現,有形有象:“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王陽明“四句教”說:“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傳習錄》下)他以“無善無惡”為心之體,這與儒家“人之初性本善”傳統說法不同,他在善惡之上還發現了超乎善惡的心體,這是受了道家“有以無為本”的影響。

(3)宋明道學裏心學壹派,特別是泰州學派,高揚主體意識,贊美純真人性,追求精神自由,皆得力於道家的莊子學派和魏晉玄學放達派的薰染。顏鈞發揮道家自然人性論,並秉承魏晉風度,謂“率性所行,純任自然,便謂之道”(黃宗羲:《明儒學案·泰州學案》),故不為名教所束縛。李贄發揮老子“赤子嬰兒”之說和莊子“真人”之說,提出童心說,謂“童心者,真心也……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焚書》卷三),以此反對壹切虛假行為。焦竑發揮莊子“知者不言”(《莊子·知北遊》)的思想,指斥聖人之書為“古之糟魄(粕)”(同上,《天道》),提出“學者當盡掃古人之芻狗,從自己胸中辟出壹片乾坤,方成真受用,何甘心死人腳下?”(《焦氏筆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並指斥“唐疏宋註,錮我聰明”,“漢宋諸儒之所疏,其糟粕也”,(同上書),形成壹種相當自由的思想。何心隱從莊子“相忘於江湖”的理念中引申出“相忘於無子無父”、“相忘於無君無臣”(《何心隱集》)的主張,成為當時的異端思想。總之,泰州學派的適性主義、批判精神和平民觀念,皆淵於道家的個體意識,其思想脈絡是清晰可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