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木頭文言文

木頭文言文

1. 核木記文言文全文翻譯

不是《核木記》,沒有這樣壹篇文言文,應該是《核舟記》。

核舟記

明魏學洢

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壹,蓋大蘇泛赤壁雲。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閱壹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臥壹楫。楫左右舟子各壹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壹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壹,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壹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壹;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魏子詳矚既畢,詫曰:嘻,技亦靈怪矣哉!《莊》《列》所載,稱驚猶鬼神者良多,然誰有遊削於不寸之質,而須麋瞭然者?假有人焉,舉我言以復於我,亦必疑其誑。乃今親睹之。由斯以觀,棘刺之端,未必不可為母猴也。嘻,技亦靈怪矣哉!

——選自文學古籍刊行社排印本《虞初新誌》

譯文

明朝有個手藝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遠,他能用直徑壹寸左右的木頭雕刻成宮室、器皿、人物,以及飛鳥走獸、樹木石頭,而且無不按著木頭的原形來雕飾模擬物態,因而雕刻得各有各的情趣神態。他曾經贈送我壹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蘇東坡泛舟遊覽赤壁的情景。

核舟從頭到尾大約有八分多長,高二分左右。中部高起而寬敞的地方是船艙,上面覆蓋著箬竹船篷。船艙兩旁開有小窗,左邊和右邊各四扇,總***八扇。打開窗子看,可見雕花的船欄桿,左右相對。關上窗子,可欣賞到右邊窗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左邊窗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字,都塗了石青顏色。

船頭上坐著三個人,當中戴高帽滿腮胡須的是蘇東坡,右邊是佛印和尚,左邊是黃魯直。蘇、黃兩人正在***看壹幅手卷。東坡右手拿著手卷的右端,左手搭在魯直的背上。魯直左手拿著手卷的末端,右手指著手卷,好像在講什麽話。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各微側著身體,他們緊靠著的兩膝,各隱現在手卷底下的衣服皺褶中。佛印極像彌勒佛,敞開胸懷, *** 雙乳,擡頭仰望著天空,神態表情與蘇、黃二人不壹樣。他平方右膝,曲著右臂支撐在船板上,左腿曲膝豎起,左臂掛著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壹粒壹粒清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放著壹支槳。槳兩旁各有壹個船夫。右邊那個梳著椎形發髻,仰面朝天,左手靠在壹根橫木上,右手扳住右腳趾頭,像嘬著嘴唇在吹口哨的樣子。左邊那個右手拿著壹柄蒲葵扇,左手摸著爐子,爐子上放壹把水壺,那個人目光註視茶爐,臉色平靜,好像在凝神傾聽茶水燒煮的聲音。

這只船的底部比較平坦,就在上面題上名字,題的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筆劃細得像蚊子腳,壹鉤壹畫都清清楚楚,字色黑。又用上壹顆篆字印章,文字是“初平山人”,紅顏色。

總計這只船上,刻有五個人,八扇窗,箬竹船篷、船槳、茶爐、水壺、手卷、念珠各壹件;對聯、題名以及篆字印章,刻的字***有三十四個。可是量量核舟的長度,甚至還不滿壹寸。這原是挑選狹長的桃核雕刻成的。

魏子仔細地看了這只核舟後,驚嘆道:噫,技藝也真是神奇啊!《莊子》《列子》書中所記載的能工巧匠,被譽為像是鬼斧神工的事情很多,可是有誰在不到壹寸的材料上運刀自如地進行雕刻,而又能刻得胡須眉毛都清清楚楚的?如果有那麽壹個人,拿我的話來告訴我,我也壹定會懷疑他在說謊。可現在這卻是我親眼目睹的事實。從這件作品來看,在棘木刺的尖端,未必不能雕刻出母猴來。噫,技藝也真是神奇啊!

註:

參考“古詩文網”曹光甫翻譯,個別地方作了修訂。

鏈接網址:gushiwen/GuShiWen_53ca8fd4fcx

2. 入木三分古文翻譯

入木三分 ( rù mù sān fēn )

解 釋 :形容書法筆力蒼勁有力。比喻分析問題見解很深刻。

出 處 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用 法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補語;含褒義

示 例 清·趙翼《楊雪珊自長垣歸來出示近作嘆賞不足詩以誌愛》:“~詩思銳,散霞五色物華新。”

近義詞 :力透紙背、鐵畫銀鉤

反義詞 :略見壹斑

歇後語:錘子打釘子、啄木鳥啄樹

燈 謎 :八十八

典故

王羲之字逸少,晉朝時會稽(今浙江紹興)人。他是我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書法家,因為他曾經做過右軍將軍,所以後人又稱他為王右軍。

王羲之的書法,可以稱得上冠絕古今,他的字秀麗中透著蒼勁,柔和中帶著剛強,後代的許多書法家,沒有壹個能比得上他的。所以,學習書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範本。現今在他留下來的書帖中最著名的有《蘭亭集序》、《黃庭經》等。

王羲之的字寫得這樣好,固然與他的天資有關系,但最重要的還是由於他的刻苦練習。他為了把字練好,無論休息還是走路、心裏總是想著字體的結構,揣摩著字的架子和氣勢,而且不停地用手指頭在衣襟上劃著。所以時間久了,連身上的衣服也劃破了。

他曾經在池塘邊練習寫字,每次寫完,就在池塘裏洗滌筆硯。時間壹久,整個池塘的水都變黑了。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他在練習書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據說他很愛鵝,平時常常望著在河裏戲水的鵝發呆,後來竟然從鵝的動作中領悟出運筆的原理,而對他的書法技藝大有助益。

有壹次,他到壹個道觀去玩,看到壹群鵝非常可愛,便要求道士賣給他。觀裏的道士早就欽慕他的書法,便請他寫部《黃庭經》作為交換。王羲之實在太喜歡那些鵝了,便同意了。於是王羲之給觀裏寫了部《黃庭經》,道士便把那些鵝都送給了他。

還有壹次,當時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辭寫在壹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時非常驚奇,王羲之寫的字,筆力竟然滲入木頭三分多。他贊嘆地說:“右軍將軍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3. 《入木三分》文言文翻譯

王羲之學書

《書斷》(唐 張懷瓘)

原文:晉王羲之,字逸少,曠子也。七歲善書,十二見前代《筆說》於其父枕中, 竊而讀之。父曰:“爾何來竊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爾看用筆法?” 父見其小,恐不能秘之。語羲之曰:“待爾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請,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兒之幼令也。父喜,遂與之。不盈期月,書便大進。衛夫人見,語太常王策曰:“此兒必見《用筆訣》,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三十三書《蘭亭序》。三十七書《黃庭經》。書訖,空中有語:“卿書感我而況人乎!吾是天臺丈人”。自言真勝鐘繇。羲之書多不壹體。(出羊欣《筆陣圖》)

譯文:晉朝王羲之,字號逸少,王曠的兒子。七歲就擅長書法,十二歲看見前代人談論書法的書《筆說》,在他父親的枕中偷來讀,父親說:“妳為什麽要偷我的秘籍?”王羲之笑著卻不回答,母親問:“妳看的是用筆法嗎?”父看他年少,恐怕不能領悟,告訴羲之說:“等妳長大成人我再教妳書法。”羲之跪拜,現在就讓兒看看這書吧,長大再看就耽誤了孩兒幼年發展了。父親很高興,立刻就把書給了他。還不到壹個月時間,書法就有了很大進步。衛夫人知道後,告訴太常王策說:“這孩子壹定正在看《用筆訣》,最近看見他的書法,就已老成大器。”流著眼淚說:“這孩子將來壹定能遮住我的名聲。”晉帝時,祭祀北郊,更換祝版,工匠刻字由羲之書寫,筆法入木三。三十三寫了《蘭亭序》,三十七寫了《黃庭經》,寫完後,空中有人語說:“卿的書法都感動我,而況世人呢?我是天臺丈人,自稱真勝鐘繇。”羲之書法多數不是壹種字體。

4. 文言文 立木取信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壹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乃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國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衛鞅 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 。行之十年,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衛鞅曰:“此皆亂法之民也!”盡遷之於邊。其後民莫敢議令。

商鞅變法的條令已經完備,還沒有公布,商鞅擔心人民不相信自己,於是就在首都的集市南門樹立了壹根三丈高的木頭,招募能把它搬到北門的人,做到的人就給他十金。百姓們認為奇怪,沒有壹個人敢去搬動木頭。商鞅又說:“能搬的人給他五十金。”有壹個人搬動了那木頭,商鞅就給了他五十金,用這個方法來表明自己不欺騙民眾,終於商鞅公布了法令。

變法令頒布了壹年,秦國百姓前往國都控訴新法使民不便的數以千計。這時太子也觸犯了法律,公孫鞅說:“新法不能順利施行,就在於上層人士帶頭違犯。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以刑罰,便將他的老師公子虔處刑,將另壹個老師公孫賈臉上刺字,以示懲戒。”第二天,秦國人聽說此事,都遵從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國出現路不拾遺、山無盜賊的太平景象,百姓勇於為國作戰,不敢再行私鬥,鄉野城鎮都得到了治理。這時,那些當初說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來說新法好,公孫鞅說:“這些人都是亂法的刁民!”把他們全部驅逐到邊疆去住。此後老百姓不敢再議論法令的是非。

希望幫到妳

5. 文言文《刻木巧匠》的翻譯

原文;壹樂工能刻木為舟。

大可二寸,篷桅櫓舵鹹具。二人對酌於中,壺觴①饾饤②滿案,壹人挽篷索,壹人握櫓,壹人運舵,皆有機能動,放在水中,能隨風而行,略無欹③側。

壹舟必需白金壹兩,好事者競趨焉。 (周輝《刻木巧匠》) 註釋:①壺觴:酒器。

②饾饤:dòu dìnɡ,供陳設的食品。 ③欹:qī,斜。

譯文:壹個樂工能把木頭刻成舟。大小只有二寸,船篷桅桿船船舵等東西俱全,酒壺,豆子,放滿了桌,壹個人挽著船篷的繩索,壹個人拿著櫓漿壹個人掌舵,都是靈活能動的,放在水中,能夠隨著風而行,從來不會側翻。

壹個這樣的船必須要壹兩白金,喜歡這個的人都爭著搶購。 相關文言文:魏學洢《核舟記》 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嘗貽余核舟壹,蓋大蘇泛赤壁雲。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八扇。

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閱壹手卷。

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臥壹楫。

楫左右舟子各壹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壹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

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壹,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壹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壹;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三十有四。

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魏子詳矚既畢,詫曰:嘻,技亦靈怪矣哉!《莊》《列》所載,稱驚猶鬼神者良多,然誰有遊削於不寸之質,而須麋瞭然者?假有人焉,舉我言以復於我,亦必疑其誑。乃今親睹之。

由斯以觀,棘刺之端,未必不可為母猴也。嘻,技亦靈怪矣哉! 譯文:明朝有個手藝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遠,他能用直徑壹寸左右的木頭雕刻成宮室、器皿、人物,以及飛鳥走獸、樹木石頭,而且無不按著木頭的原形來雕飾模擬物態,因而雕刻得各有各的情趣神態。

他曾經贈送我壹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蘇東坡泛舟遊覽赤壁的情景。 核舟從頭到尾大約有八分多長,高二分左右。

中部高起而寬敞的地方是船艙,上面覆蓋著箬竹船篷。船艙兩旁開有小窗,左邊和右邊各四扇,總***八扇。

打開窗子看,可見雕花的船欄桿,左右相對。關上窗子,可欣賞到右邊窗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左邊窗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字,都塗了石青顏色。

船頭上坐著三個人,當中戴高帽滿腮胡須的是蘇東坡,右邊是佛印和尚,左邊是黃魯直。蘇、黃兩人正在***看壹幅手卷。

東坡右手拿著手卷的右端,左手搭在魯直的背上。魯直左手拿著手卷的末端,右手指著手卷,好象在講什麽話。

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各微側著身體,他們緊靠著的兩膝,各隱現在手卷底下的衣服皺褶中。佛印極象彌勒佛,敞開胸懷, *** 雙乳,擡頭仰望著天空,神態表情與蘇、黃二人不壹樣。

他平方右膝,曲著右臂支撐在船板上,左腿曲膝豎起,左臂掛著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壹粒壹粒清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放著壹支槳。

槳兩旁各有壹個船夫。右邊那個梳著椎形發髻,仰面朝天,左手靠在壹根橫木上,右手扳住右腳趾頭,象嘬著嘴唇在吹口哨的樣子。

左邊那個右手拿著壹柄蒲葵扇,左手摸著爐子,爐子上放壹把水壺,那個人目光註視茶爐,臉色平靜,好象在凝神傾聽茶水燒煮的聲音。 這只船的底部比較平坦,就在上面題上名字,題的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筆劃細得象蚊子腳,壹鉤壹畫都清清楚楚,字色黑。

又用上壹顆篆字印章,文字是“初平山人”,紅顏色。 總計這只船上,刻有五個人,八扇窗,箬竹船篷、船槳、茶爐、水壺、手卷、念珠各壹件;對聯、題名以及篆字印章,刻的字***有三十四個。

可是量量核舟的長度,甚至還不滿壹寸。這原是挑選狹長的桃核雕刻成的。

魏子仔細地看了這只核舟後,驚嘆道:噫,技藝也真是神奇啊!《莊子》、《列子》書中所記載的能工巧匠,被譽為象是鬼斧神工的事情很多,可是有誰在不到壹寸的材料上運刀自如地進行雕刻,而又能刻得胡須眉毛都清清楚楚的?如果有那麽壹個人,拿我的話來告訴我,我也壹定會懷疑他在說謊。可現在這 卻是我親眼目睹的事實。

從這件作品來看,在棘木刺的尖端,未必不能雕刻出母猴來。噫,技藝也真是神奇啊。

6. 樹說 文言文

原文

予城西舊塋久勿樹。比辟地東鄰,有檜百余株,大者盈拱,高可二三丈,予惜其生不得所。有種樹者曰:“我能為公移之。”予曰:“有是哉?”請試,許之。

予嘗往觀焉。乃移其三之壹,規其根圍數尺,中留宿土。坎及四周,及底而止。以繩繞其根,若碇然,然其重雖千人莫能舉也,則陊其坎之棱,絙樹腰而臥之,根之罅實以虛壤。復臥而北,樹為壤所墊,漸高以起,臥而南亦如之。三臥三起,其高出於坎。棚木為床橫載之,曳以兩牛,翼以十夫。其大者倍其數。行數百步,植於墓後為三重。閱歲而視之,成者十九。則又移其余,左右翼以及於門。再閱歲而視之,其成者又十而九也。於是幹條交接,行列分布,郁然改觀,與古墓無異焉。夫規大而坎疏,故根不離;宿土厚,故元氣足;乘虛而起漸,故出而無所傷。取必於旦夕之近,而巧奪於二十余年之遠,蓋其治之也有道,而行之也有序爾。

予因嘆夫世之培植人材,變化氣習者,使皆得其道而治之,幾何不為君子之歸也哉?族子嘉敬舉鄉貢而來,予愛其質近於義,留居京師,與之考業論道,示之向方,俾從賢士大夫遊,有所觀法而磨礪,知新而聚博。越三年,誌業並進,再詘有司,將歸省其親。予冀其復來,以成其學,且見之用也,作《移樹說》以貽之。

——選自《李東陽集》

譯文

我家的城西舊墳無高木已久。近來拓地於東鄰,有檜柏百余株,大的合圍,高約二三丈。我為它們長在不相稱的地方而可惜。有壹個種樹人對我說:“我能夠替大人移植。”我說:“妳真能夠做得到麽?”他請求試試看,我答應了他。

我曾經去觀察過。他先移其三分之壹,環繞樹根周圍幾尺,中留原土。四周都挖了坑,挖至根腳而止。用繩繞著樹根,就像系碇那樣,但它的重量雖千人也拿不動,便敲掉樹坑的邊角,將繩子縛住樹腰而平放下來,樹根的縫道裏放著松泥。再朝北平放,樹身之下用泥土充墊,逐漸高升,朝南放時也是這樣。三放三起,樹便高出於坑。又以木頭搭成床棚橫載其上,用兩頭牛來拖,十個壯漢相幫。更粗重的樹便使用雙倍的力量。走了幾百步,在墓後種成三行。過了壹年去看,成活的有十分之九,於是又移運余樹,種在左右兩邊以及墓門。再過壹年去看,成活的又是十分之九了。從此枝幹相接,行列分布,氣象莊嚴與前大異,和古墓完全壹樣。由於周圍大而坑疏朗,所以根不離樹;原土厚,所以元氣足;徐徐乘虛而起,所以出土後無所損傷。取之非在旦夕之間不可,而巧妙卻能超越於二十余年之前,看來因為平日已積累了移樹的經驗,而在實踐時又很有條理的緣故罷。

我因此深感世上壹些培植人才,化融氣質的人,如果都能得其道而治理,那麽,不是很快就能夠得到良好的名聲麽?族孫嘉敬因應鄉貢考試而至京城,我愛其氣質近於道義,便留他住下,和他探學論道,並指導努力之方,好讓他隨從有德才的文士們就教,有所效法而琢磨,知新而聚博。過了三年,他的誌向學業都有進步,還是不被主考的試官錄取,於是打算回鄉省親。我期望他能再來京師,成就學業,並且能夠被錄用,因此寫這篇論說贈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