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歷史上有哪些湖廣填四川的記載,是誰,在哪裏?

歷史上有哪些湖廣填四川的記載,是誰,在哪裏?

湖廣填川是指我國元末明初、清初,由湖南、湖北(即湖廣省)和廣東(以客家人為主)遷入四川各地的居民的兩次大規模遷徙浪潮。據考證,也有來自江西、福建、廣西等十幾個省份的居民。清朝康熙初年,四川巡撫張德弟經重慶到瀘州。他沿途巡邏,乘船旅行了許多天。張德弟見人不多,很詫異:本地人都去哪了?服務員回答:都死了。原來,在明末清初的30年間,四川戰亂頻仍,饑荒瘟疫不斷,導致四川人口銳減。據考證,清初四川人口只有50萬左右,重慶(今朝天門至七星崗通元門)也只有幾百戶。重慶所轄各縣,只剩下十幾個人了!張德地迅速向法院報告了這壹情況。康熙下令鼓勵大規模移民四川(包括重慶),清政府也為此頒布了壹系列移民優惠政策。湖南、湖北、廣東、河南等省的移民湧入四川,長達數十年的“湖廣填川”移民活動由此開始。《四川通誌》:“漢唐以來,蜀國多齒煙火。明末戰亂之後,丁口如晨星壹般稀少。”根據康熙二十四年的人口統計,經歷大規模戰爭的四川省人口只有9萬多。清朝康熙年間,歷經戰亂的四川盆地終於平靜下來,壹批新的地方官員開始走馬上任。在這些野心勃勃的官員眼裏,不知道四川有多富庶。然而,當他們騎著馬來到新的官邸時,卻發現傳說中的天府之國竟然是如此荒涼、破敗、千瘡百孔。康熙七年,四川巡撫張德地憂心忡忡地上奏康熙帝,表現出強烈的憂患意識。他說:“我很榮幸被皇帝任命為四川最高的地方官員,來到這個戰火紛飛的地方,展示我的遠大抱負。但是現在,當我站在滿目瘡痍的過去,我沒有辦法增加收入,也很難收稅,這讓我覺得很尷尬,吃不下睡不著。我是皇上派來的,但我忠於國家和朝廷。經過幾天的思考,我覺得要重振四川天府的好名聲,似乎沒有其他好辦法吸引移民開墾土地,重建家園。”明清史料,戶部書名本。張總督在他的奏折中也提到了壹些移民方法。例如,可以命令四川鄰近省份的地方官員檢查那些因戰爭而離開家園的四川人,對他們進行登記,然後四川“派官員接管他們”或者政府可以直接出臺移民政策,通過行政手段把人口密集省份的人遷到四川。坐在故宮龍椅上的康熙皇帝,也在為整個國家的稅收和重建而糾結。他陸續收到四川地方官員的奏折,召集有關部門聽取相關匯報,正式頒布題為《康熙三十三年招人填四川》的上諭,下令從湖南、湖北、廣東等地向四川大舉移民。“湖廣”壹詞原指元朝建立的“湖廣省”,相當於湖南、湖北、廣西和廣東、貴州的部分地區。元末明初,由於連年戰亂,湖廣地區荒蕪,人口減少。明政府把江西等省的人遷到湖廣地區,讓他們“插旗占地”。明末清初,經歷過戰亂的四川荒涼,人煙稀少。四川在歷史上經歷了七次大遷徙。第壹次,秦國滅蜀滅巴後,成千上萬的秦國移民進入蜀國,大約四五萬人。第二次,從西晉末年開始,中國北方人口南遷。這壹時期,大量與四川相鄰的陜西、甘肅等地的移民從秦嶺進入四川。第三次,北宋初年,出現了全國範圍的北方人南遷。此時陜甘移民入川;第四次是元末明初,以湖北為主的南方移民入蜀。第五次,清初十余省移民四川。這次移民最多的是湖北和湖南(當時行政區域叫“湖廣省”,還轄有壹部分廣西),移民人口達到654.38+0萬多。現在民間傳說的“湖廣填四川”是老川人血淚即將耗盡時發生的壹次大移民,這是壹個特定的歷史概念。第六次是抗日戰爭提前解放到全國,很多人逃亡或“南幹”定居四川;第七次是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的三峽移民,很多人定居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