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湛山寺
湛山寺在青島市東部湛山西南、太平山東麓。
為市區的佛寺。
1934年開動工,1945年落成。
面積23畝。
山門有兩石獅,傳為明代遺物。
寺前石砌蓮花池,為放生處。
院內有大雄寶殿、三聖殿、天王殿及客舍,殿後為藏經樓,舊藏佛經6000余冊及古代佛像。
寺後東側小山有八角七級磚塔,聳立雲表。
寺院南對黃海,東、西、北三面,浮山、湛山、太平山屏列。
“青島十景”之壹“湛山清梵”說的就是湛山寺。
2、青島法海寺
法海寺位於青島市城陽區境內,因紀念創建該寺的法海大師而得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是青島地區比較古老的壹座寺院。
據法海寺內元泰定三年所立《重修法海寺碑》記載:法海寺為魏武皇帝創建,宋嘉佑二年重修,清康熙五十二年也有碑記載重修的經過。
最後壹次重修是民國二十三年,解放後青島市人民 *** 也曾撥款維修過。
法海寺占地12畝,***前後兩院,前院為大雄寶殿,左為觀音殿,右為地藏殿。
後院為三聖殿,左為藏經樓,右為送子觀音殿。
3、青島菩提寺
靈珠山菩提寺原名白雲寺,坐落在靈珠山,在小珠山北麓、大庵山南麓,該地鐘靈毓秀,風景優美,因南臨大海、地勢較高,山頂常有白雲繚繞,如同仙境壹般。
靈珠山菩提寺位於青島市黃島區 靈珠街道辦事處轄區內,占地80畝,主殿有: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觀音殿、舍利塔、鐘鼓樓等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
白雲寺始建於明朝萬歷年間,屬漢傳佛教禪宗道場。
清朝鹹豐六年重修,民國31年二次重修,在文革中,白雲寺遭受重創,致使古寺僅存遺址。
4、青島石門寺
石門寺位於青島市黃島區大珠山風景區。
石門寺以較其它寺廟獨有的特色遠近聞名:寺前壹山峰,峰上立有高141米的天然大佛,佛旁壹和尚跪拜誦經,這壹奇觀世間絕無僅有;寺院不倚山而面山;石門不朝南而朝東。
寺門由天然巨石構成;門旁有泉,大旱不涸,泉水清碧如玉,石門寺由此又叫玉泉寺。
從石門寺走進大珠山光景很多。
墓塔林、珠山石室、隋唐石窟等佛教文化遺存和吟詩臺、麻衣庵、望海樓等隱士文化遺存歷歷在目。
5、青島觀音寺
青島觀音寺坐落於市北區錯埠嶺,原名“黃德庵”,又稱“於姑庵”。
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建成於明代成化年間。
青島觀音寺系山東省佛教古剎,為漢傳佛教著名叢林。
位於青島市市北區錯埠嶺東南的小山坡上,東臨福州路,北依遼陽西路。
史稱黃德庵、於姑庵,曾經聲名遠揚,香火鼎盛時,方圓數百裏信眾扶老攜幼前來朝拜三寶。
有古籍傳說與碑記為證。
寺廟始建於初唐貞觀年間(公元627年),相傳唐太宗李世民為天下太平,大唐江山穩固,派謀士風水先生李淳風和袁天罡尋找天下太平的四大護國天柱,即皇、儒、佛、道。
6、大士寺?
大士寺(又名大石寺、大士庵、石灣廟等)。
明朝永樂年間,曲氏始祖曲江從雲南大槐樹裏頭隨移民大潮千裏迢迢來到即墨縣仁化鄉姜哥莊南頭居住。
曲江的兒子曲萬長大後離開此地到石灣開拓發展。
當時這裏綠蔭遍被、荊棘叢生、豺狼出沒、狐獾橫行,自然條件十分惡劣與荒涼,但曲萬及其子孫憑借超人毅力和生產技能,櫛風沐雨努力開發,硬是開辟出大量耕地和山巒,定居下來形成村落。
石灣村民選址於黑尖山下九條澗谷,在此建大士寺。
7、青島慈雲寺
青島慈雲寺,位於青島膠州少海翡翠濕地公園,公園風光旖旎,草色青青,四面環水,河水碧波蕩漾。
寺院建築面積6177.9平方米,歷史悠久,可謂清幽曠遠、清凈莊嚴。
如今的慈雲寺,在原有舊址的基礎上,又增建了地藏殿、文殊殿、觀音殿等修行區。
慈雲寺本著修行、休閑、慈善、文化為發展方向,進壹步推動佛法弘揚,將成為這壹區域的重要佛教活動中心。
慈雲寺大的功績當屬作為中韓兩國文化交流的載體,為中韓兩國友誼的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