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在壹個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於郭門,有壹個沒有住處的婦子來投宿,柳下惠恐她凍死,叫她坐在懷裏,解開外衣把她 裹緊,同坐了壹夜,並沒發生非禮行為。於是柳下惠就被譽為“坐懷不亂”的正人君子。
拒邪淫者的抱負——柳下惠的節操
柳下惠(亦稱柳下季),姓展,名獲,字子禽。余展無駭為魯國司空(pn qk )。子禽官拜士師(掌管監獄的官)。因他居官清正,執法嚴謹,不合時宜,棄官歸隱,居於柳下(今濮陽縣柳屯)。死後被謚為“惠”,故稱柳下惠。
舊小說多引用“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典故,來贊揚男子之美德。相傳在壹個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於郭門,有壹個沒有住處的婦子來投宿,柳下惠恐她凍死,叫她坐在懷裏,解開外衣把她 裹緊,同坐了壹夜,並沒發生非禮行為。於是柳下惠就被譽為“坐懷不亂”的正人君子。也有傳 說是:某年夏天,展獲外出訪友,途遇大雨,直奔郊外古廟暫避,但壹踏進門檻,見壹裸體女子正在裏面擰衣,展獲急忙退出,立於古槐之下,任其暴雨澆註。廟內婦女發覺,躲在門後,忙著濕衣。此事傳為佳話,故有“柳下惠坐懷(槐)不亂”之美名。
柳下惠“坐懷不亂”,這還是小事情,歷史上坐懷不亂的男人或女人有很多,不過古人以柳下惠作標榜,我們也不必再另外舉別人的例子了,而坐懷不亂並不是柳下惠最高的壹面,他最高的壹面在這裏:
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柳下惠作士師,等於所在管刑法的官,勉強比作現代的司法部長或最高法院院長。他三次上臺,三次都被罷免下臺,於是有壹個人對他說,妳先生何必壹定要在魯國做事,出國去吧!妳自己國家不要妳,何必壹定幹,到別的國家說不定有更好的地位。柳下惠答復他說,壹個人終身行直道,思想、行為、做事完全直的,走正路來做人家的部下,在任何壹個國家社會做事,都是壹樣會有問題,都要吃虧,會被擠下來的。如果以歪曲的心思,用手段來取得地位,以得功名富貴為榮耀,並不想真為國家社會做事的,那又何必離開自己父母之國呢?祖宗都在這裏,壹樣可以做事。換句話說,隨便在哪裏,決不走歪路,而走正路,在任何社會都是壹樣比較困難的。柳下惠的人品就在這裏,為了貫徹人格的思想,為了貫徹傳統文化以正道事人,以正道立身處世,忽視於功名富貴,那是身外事,並不在乎,這是他的人格。這裏先記載他的事情,後面孔子還要提到他的。
為什麽把柳下惠的事放在微子、箕子、比幹三人的記載後面?柳下惠並不是殷紂時代的人,而是春秋戰國孔子這壹時代的人,還可能稍稍早壹點,比孔子大幾歲,不過已是壹個天下聞名了不起的人物,這裏先記載他的事,柳下惠的這幾句話,也說明了前面三個人的事情。所以中國的古文,如《論語》的文章壹看起來好像是法律的條文,壹條壹條,好像連不起來,實際上仔細壹讀,它是長篇文章,連接得非常好。換句話說,微子、箕子、比幹、有的願殺身以成仁,如比幹;被趕出去就走了,如微子;為奴就為奴,如箕子。為什麽他們不彎壹彎呢?態度稍微改變壹下,去拍個馬屁,也會好好用他們,更何況他們本來就是皇族。可是他們為什麽不這樣做?這就說明個人作人也好,在國家社會中立足作壹普通人也好,大原則上人格的重要。反過來,就是如果以枉道事人的話,隨便哪裏都可以幹,如果堅持以正道、直道事人,又何必離開?所以引用柳下惠的這幾句話,等於是為上面三個人的事,作了壹個註解,這就是《論語》的編輯方法
柳下惠(前720年—前621年),本姓展,名獲,字禽,中國春秋時期魯國人。“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則是他的謚號,所以後人稱他“柳下惠”。據說他又字“季”,所以有時也稱“柳下季”[1]。他做過魯國大夫,後來隱遁,成為“逸民”[2]。柳下惠被認為是遵守中國傳統道德的典範,他“坐懷不亂”的故事中國歷代廣為傳頌。《孟子》中說“柳下惠,聖之和者也”,所以他也有“和聖”之稱。柳下惠還是中國柳姓的得姓始祖。
柳下惠雖然被孟子稱為聖人,但是史書關於他的生平的記載很少。這些記載散見於《左傳》、《國語》、《論語》和《孟子》等先秦古籍,部分記載有明確的時間,部分記載則更接近壹種對他的評價。
在主要記載孔子言行的《論語》中,柳下惠被認為是壹個品德高尚的人。《論語》記載中孔子說:“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為柳下惠沒有得到任用鳴不平。後來柳下惠做了“士師”(掌管監獄的官),但是三次上臺三次遭到罷免,人們勸他離開,他卻說:“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他認為如果用正直的方法對待人,到哪裏都回被排擠,但是如果要用歪門邪道的方法去對待人,在哪裏都可以實行,也沒有必要離開自己的祖國。
柳下惠的直道事人,在史書中有幾處明確的記載。《國語·魯語上》中記載道:魯僖公二十六年(前631年)夏,齊孝公出兵討伐魯國,臧文仲問柳下惠如何措辭,才可以使齊國退兵。柳下惠說,聽說大國如果做好小國的榜樣,小國如果好好侍奉大國,這樣才能防止禍亂;現在魯國作為小國卻狂妄自大,觸怒大國,無異自取其禍,怎麽措辭都是沒有用的。柳下惠這樣說,相當於對臧氏在魯國的執政行為直言不諱地表示了批評。
《國語》還記載了柳下惠批評臧文仲祭祀海鳥的故事。壹只名為“爰居”的海鳥停留在了魯國都城東門外好幾天了,臧文仲讓都城的人都去祭祀它。柳下惠卻說,臧氏治國簡直就是亂來,祭祀是國家的重要制度,而制度是治國能夠成功的基礎,所以要謹慎地制定關於祭祀的典章制度,而且這些制度要依據聖王的祭祀原則。聖王只祭祀對人民和國家有功勞的人和事物,所以柱、後土、黃帝、顓頊、帝嚳、堯、舜、鯀、禹……直到周文王、周武王這些人,才能受到後人的祭祀;此外土地、五谷和山川的神,先哲和有美德的人,天上的日月和星辰,地上的五行,九州的名山、江河和沼澤,也應該加以祭祀。而海鳥“爰居”飛到魯國,還不知道它為什麽飛來,也不見得它對人民有什麽功德,這樣就決定祭祀它,實在不是仁德和明智的舉措。柳下惠猜測海鳥是為躲避災難而來,而事實證明了他的猜測是對的。這件事不但說明了柳下惠為官的正直,也表現出他對聖王禮制的熟悉,這也是他受儒家思想重視的原因。
柳下惠選擇堅持“直道而事人”,最後只能去官隱遁,成為“逸民”。《論語》記載孔子對柳下惠的評價是:“降誌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意思是,相比伯夷、叔齊的寧肯餓死也不食周粟,柳下惠肯降低自己的理想,雖然屈辱了身份,但是能做到言行舉止合乎道德和理智。《左傳》中孔子也把臧文仲讓柳下惠下臺,列為臧氏執政的“三不仁”之壹,表示譴責。
孟子對柳下惠非常推崇,《孟子》壹書曾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並稱四位大聖人,認為他不因為君主不聖明而感到羞恥,不因官職卑微而辭官不做;身居高位時不忘推舉賢能的人,被遺忘在民間時也沒有怨氣;貧窮困頓時不憂愁,與鄉下百姓相處,也會覺得很愉快;他認為自己和任何人相處,都能保持不受不良影響。因此,聽說了柳下惠為人處世的氣度,原來心胸狹隘的人會變得寬容大度,原來刻薄的人會變得老實厚道。孟子認為像柳下惠這樣的聖人,是可以成為“百世之師”的。
“坐懷不亂”
“坐懷不亂”的故事在中國歷代廣為人知,柳下惠也因此被認為是遵守傳統道德的典範。現在,人們還用“柳下惠”或“坐懷不亂”來形容男子在兩性問題上的作風正派。
“坐懷不亂”的說法出自《詩經·小雅·巷伯》毛亨傳。毛亨註釋《巷伯》這首詩時講了壹個故事:魯國有壹個獨處壹室的男子,鄰居是壹位獨處壹室的寡婦。壹天夜裏暴風雨大作,寡婦的房子被摧毀,婦人來到男子這裏請求庇護。男子不讓婦人進門。婦人從窗戶裏對他說:“妳為何不讓我進來呢?”男子說:“我聽說男女不到六十歲不能同居。現在我還年輕,妳也壹樣,所以不能讓妳進來。”婦人說:“妳為何不像柳下惠那樣,能夠用身體溫暖來不及入門避寒的女子,而別人也不認為他有非禮行為。”男子說:“柳下惠可以開門,我不能開門。所以我要以我的‘不開門’,來向柳下惠的‘開門’學習。”這個故事說明,最晚也在西漢初年的時候,就有了關於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傳說,只是有些語焉不詳。
到了元朝,胡炳文的《純正蒙求》進壹步豐富了“坐懷不亂”的細節:魯國人柳下惠,姓展名禽,壹次出遠門的晚上住在都城門外。當時天氣嚴寒,忽然有壹位女子來投宿,柳下惠恐怕她凍死,就讓她坐在他懷中,用衣服蓋住她,壹直到第二天天亮也沒有發生越禮的事。後世流傳關於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與這個版本就大致相同了。
柳姓始祖
據唐朝的《元和姓纂》記載:“周公孫魯孝公子展,展孫無駭以王父之字為展氏,至展禽食采於柳下,遂姓柳氏。魯滅仕楚,秦並天下,柳氏遂遷於河東,河東解,秦末有柳案,下惠裔孫也。”意思是,周公旦的後人魯孝公有個兒子“展”,公子展的孫子無駭用祖父的字作為姓氏,因此有了“展”姓;後來展禽以柳下為食邑,於是展禽的後人開始以“柳”為姓氏。柳氏在秦國兼並諸侯國之後則遷居到河東(今山西永濟),然後從河東分散到其他地方。
《元和姓纂》是根據當時存在的私家姓氏譜諜編撰而成的,可見在唐朝時柳姓族人就認為柳下惠是他們的得姓始祖。後來河東成為柳姓的郡望,唐朝文學家柳宗元是河東人,因此人稱“柳河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