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清廷的禦膳,很多人想到的是“滿漢全席”。拜托,誰說皇帝天天吃“滿漢全席”的?就烹飪水準而言,清朝皇帝享用的皇宮餐是封建王朝的終極版本。就規模而言,清代的禦膳規模在古代也是數壹數二的。就最後呈現給皇帝品嘗的效果來說,清朝的禦膳真的很臟!
或許是受慈禧太後和“滿漢全席”的影響,很多人以為清朝的禦膳都是每餐幾百菜,其實不然。
清朝的皇帝非常節儉。比如乾隆,聽說大臣早上吃了四個雞蛋,覺得奢侈。因為,乾隆大人吃的雞蛋,價值10兩白銀!到了光緒皇帝,壹個雞蛋已經到了30兩銀子!光是雞蛋,內務府壹年就要花幾十萬兩銀子。
以上這件事,雖然真假難辨。但是,至少反映了壹個問題,宮中腐敗非常嚴重。皇帝再怎麽吃,壹頓飯的成本也不會太高。這麽高的費用被內務部負責采購的各個方面侵吞了。
清朝時,內務部下設“禦茶室”,負責管理宮廷飲食。清朝皇帝的後妃們所用的日常食材都是按照品級固定的,被稱為“分案”。在烹飪方法上,清代禦膳也強調“祖制”,很多菜肴在原料用量、配伍、烹飪方法上都程式化。比如,人們烹飪八寶鴨時,只用主料鴨和八種輔料;但清宮大廚烹制的八寶鴨所用的八種輔料,是不允許隨意更改的。雖然奢侈浪費,強調禮儀,是歷代禦膳的* * *點,但清代的禦膳在這兩方面尤為突出。
清朝的皇帝壹天兩餐,早餐是6點到8點,晚餐是下午2點到4點。每天吃飯前,皇帝都要查閱餐單,餐單上標明哪些菜是誰做的,供皇帝核對點菜。皇帝點的菜,除非特別說明,每次都要在禦廚準備。皇帝的餐桌上還會有另壹個案件懸賞。皇帝吃了以後,剩下的食物可以分給別人。
清帝的帝王排場
幾十個太監穿著整齊,穿著白色的袖子,端著餐桌,拿著畫著金龍的紅漆盒子,徑直來到養心殿。進了明殿,小太監接過來,立在東暖閣。有三桌菜,三桌小吃,三桌飯,三桌粥,壹桌鹹菜。
按照規矩,清朝皇帝每天的夥食標準是:板肉22斤,湯肉5斤,豬油1斤,羊2只,雞5只,鴨3只,白菜19斤,菠菜,香菜,芹菜,韭菜,蘿蔔60個,水蘿蔔胡蘿蔔,甜瓜。早晚8盤餅,每盤30個。此外,還有禦茶室為皇帝準備的50頭奶牛,每頭奶牛每天出奶2斤,***100斤;每天用12罐玉泉水,1斤乳油,75包茶葉。
清朝的禦膳食譜每天都有記錄,每個月都要整合成壹冊,因為直到今天,人們仍然可以在清宮的檔案中看到大量的禦膳。同時,掌管內務部的大臣還負責監督廚師的制作。每壹道菜都必須嚴格按照食材規定進行搭配,不允許隨意更改或變動,也不能讓食材影響主料的原味,做到主次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