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爭議
根據出古文物與文獻,恰圖蘭卡在波斯庫思老壹世時發展成沙特蘭茲,經絲路傳入中國成北周象戲、在唐代成為寶應象棋,最後中國人在宋代改造成的中國象棋。有蘇聯學者發表文章,試圖批駁印度起源說。1972年南斯拉夫歷史學家比吉夫的專著《象棋-宇宙的象征》斷定象棋首先出公元569年的中國(象戲),然後才逐漸傳播開來。但後來證實比吉夫此說錯誤,因為印度文獻記載與出土實物三世紀前就有最早的象棋遊戲恰圖蘭卡。晏殊的《類要》記載象棋是在三國魏黃初年間傳入中國。象棋的形制不斷地變化。國際仍以印度起源說為主。中國象棋具有悠久的歷史。
各方意見
關於象棋源於何時的問題,由於史書記載不夠詳細,而且其中混雜了許多神話和傳說,所以學術界至今難以形成壹個統壹的意見。
壹、起源於傳說時代的神農氏。元代僧人念常在《佛祖歷代通載》中說:“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唐相國牛僧孺用車、馬、士、卒加炮代之為機矣”。
二、起源於傳說時代的黃帝。北宋晃補之《廣象戲格·序》說:“象戲兵戲也,黃帝之戰,驅猛獸以為陣,象,獸之雄也。故戲兵以象戲名之。”
三、起源於周武王伐紂時。明代謝單制《五雜坦》雲:“象戲,相傳為周武伐紂時作,即不然,亦戰國兵家者之流,蓋彼時重車戰也。”
四、起源於戰國之時。《潛確居類書》載:“雍門周謂孟嘗君:‘足下燕居,則鬥象棋,亦戰國之事也。’蓋戰國用兵,故時人用戰爭之象為棋勢也。”
五、起源於北周武帝之時。《太平禦覽.工藝部·象棋》說:“周武帝造象棋。”明人羅欣《物原》也持此說。
六、英人威廉.瓊斯在本世紀初曾說,中國不是產象國,印度是產象國,認為中國象棋是從印度傳入的,近代學者胡適也持此論。
許多學者認為,據古籍可靠記載,象棋在戰國時期已經流行了。除上引《潛確居類書外》,漢劉向《說苑·善說》也記載了戰國孟嘗君下象棋的事:“雍門周調孟嘗君,足下燕則鬥象棋,亦戰鬥之事乎,”戰國時的作品《楚辭·招魂》中也有“蓖蔽象棋,有六薄些”的句子。所有這些,說明在戰國時代“象棋”已經成為壹項經常的活動了。因此,有的學者認為,象棋產生的時間,當在戰國之前。但“前”到什麽時候?有人認為可上推到春秋時期,並認為象棋是模仿當時兵制而產生的。他們的依據,是,象棋的“象”,是“象征”的意思,而與動物象無關。比如,以舞蹈象征戰鬥,則名“象舞”,而以著棋象征戰鬥,則名為“象棋”。象棋各子的得名,也是由象征不同兵種而來的。這種情況正好與春秋時期的兵制,即將、帥、車、馬、士、兵、卒等相吻合。因此,象棋產生於春秋時期是合乎當時歷史情況的。但對於此種說法,有的學者則不以為然,認為這畢競還是壹種推論。
象棋的發展分為七個時期,即孕育期、童年期、爭鳴期、高潮期、中落潮、鼎盛期和穩步期。傳說其鼻祖是博藝該象棋,有六博些。分曹並進,遒相追些。成梟而牟,呼五日些。昆即玉,六博亦昆蔽象棋。用象棋壹詞指六博始見於此。當然象棋與六博的形制完全不同,六博是壹種擲采行棋角勝的局戲,象棋則是壹種靠智謀、技術、修養等較量的競技運動。由於六博與後來的象戲有著壹定的淵源關系,象棋壹詞的誕生,孕育著日後象棋的產生,故將象棋名詞誕生之時至南北前周武帝字文邕制《象經》前,這壹段時間稱為象棋的孕育期。
戰國
戰國時期,已經有關於象棋的名稱,但是指象牙作的六博棋子,如:《楚辭·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說苑》載:雍門子周以琴見孟嘗君,說:“足下千乘之君也, …… 燕則鬥象棋而舞鄭女。”由此可見,遠在戰國時代,六博已在貴族階層中流行開來了。六博當在周代建朝(公元前11世紀)前後產生於中國南部的氏族地區。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種器具組成。兩方行棋,每方六子,有說法棋子種類有為:梟、盧、雉、犢、塞(二枚)。但古文物證實六博棋子非多兵種,這是因錯把樗蒲混為壹談,梟、盧、雉、犢、塞是樗蒲擲具的排列組合,不是兵種。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當於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壹種方形的棋盤。六博是“投六箸行六棋”,鬥巧鬥智,相互進攻逼迫,以獲得多博籌為勝,不同於吃王為勝的象棋,沒有演化關系。就如丘處機與吳承恩都寫有同名的《西遊記》,六博與中國象棋只是曾有同種稱呼。
秦漢
後來又出現壹種叫“塞”的棋戲,但與象棋也無關。秦漢時期,塞戲頗為盛行,當時又稱塞戲為“格五”。從湖北雲夢西漢墓出土的塞戲棋盤和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的彩繪木俑塞戲,可以映證漢代邊韶《塞賦》中對塞戲形制的描寫。六博、塞戲、象棋這三者間無論是規則、棋子、棋盤都大相逕庭,並無演化關系。
北周
象棋遊戲最早稱為象戲,此壹詞出北周,意思是象徵的遊戲。至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 561 ~ 578 年在位)制《象經》,王褒寫《象戲·序》,庚信寫《象戲經賦》,標誌著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後周武帝依當時的象棋編制《象經》,有日月星辰之象,象戲名稱由此而來,稱為北周象戲。後來演變的唐代寶應象棋,形式為八乘八的黑白棋盤,棋子為立體造型。釋念常《佛祖通載》卷二二,載“始以車、馬、將、卒代日、月、星、辰者,豈異人乎,正牛僧孺耳”。
隋唐
北周武帝宇文邕發明的象棋
隋唐時期,象棋活動穩步開展,史籍上屢見記載,其中最重要的是牛僧孺《玄怪錄》中關於寶應元年(公元 762 年)岑順夢見象棋的壹段故事。結合能見到的北宋初期飾有“琴棋書畫”四樣圖案,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間的棋盤來表示棋的蘇州織錦,和河南開封出土的背面繪有圖形的銅質棋子,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國際象棋頗多相似之處。當時象棋的流行情況,從詩文傳奇中諸多記載中,都可略見壹斑。而象棋譜《樗薄象戲格》三卷則可能是唐代的著作。
宣稱武則天夢見與大羅天女下象棋的說法,則為以訛傳訛,根據《唐國史補》、宋元話本小說《梁公九諫》中〈第六諫〉、《狄仁傑傳》、《天中記》、《淵鑒類函》,武則天是夢見下雙陸棋。武後嘗問狄仁傑雲:“朕昨夜夢與人雙陸,頻不見勝,何也?“對曰:”雙陸輸者,蓋為宮中無子,是上天之意。假此以示陛下,安可久虛儲位哉?”
宋代
現代的象棋型式,到宋代方才制定。宋代的理學家程顥有壹首詠象棋的詩說:“大都博奕皆戲劇,象戲翻能學用兵。車馬尚存周戲法,偏神兼備漢官名。中軍八面將軍重,河外尖斜步卒輕,卻憑紋愁聊自笑,雄如劉項亦閑爭。”他詩中還沒提到炮,炮這兵種,是最後加入的,當然是要在中國人發明了火藥火器之後,才反映在象棋上。宋代是象棋廣泛流行,形制大變革的時代。北宋時期,先後有司馬光的《七國象戲》,尹洙的《象戲格》、《棋勢》,晁補之的《廣象戲圖》等著術問世,民間還流行“大象戲”。
北宋當時的象棋有大象戲與小象戲,皆已有炮棋子。小象戲大至為為近代象棋的形式,有32 枚棋子,盤大小定為縱十路橫九路,將帥待在九宮之正中,沒有士而有偏、俾兩棋子。之後象棋更平民化,不少文人雅士都喜愛下象棋,下象棋者更成為壹種職業。
至南宋象棋壹詞才開始指的中國象棋。南宋時,小象戲已成為象棋的形式,將帥待在九宮底,已有士這棋子。陳元靚《事林廣記》中,記載了最早的兩局完整的象棋棋譜和最古老的排局「二龍出海勢」。
經過近百年的實踐,象棋於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32 枚棋子,黑、紅棋各有將(帥)1個,車、馬、炮、象(相)、士(仕)各2個,卒(兵)5個。南宋時期,象棋“家喻戶曉”,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李清照、劉克莊等文學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宮廷設的“棋待詔”中,象棋手占壹半以上。民間有稱為“棋師”的專業者和專制象棋子和象棋盤的手工業者。南宋還出現了洪邁的《棋經論》、葉茂卿的《象棋神機集》、陳元靚的《事林廣記》等多種象棋著述。
元明清
元明清時期,象棋繼續在民間流行,技術水平不斷得以提高,出現了多部總結性的理論專著,其中最為重要的有《夢入神機》、《金鵬十八變》、《桔中秘》、《適情雅趣》、《梅花譜》、《竹香齋象棋譜》等。楊慎、唐寅、郎英、羅頎、袁枚等文人學者都愛好下棋,大批著名棋手的湧現,顯示了象棋受到社會各階層民眾喜愛的狀況。
新中國建立
新中國建立之後,象棋進入了壹個嶄新的發展階段。1956年,象棋成為國家體育項目。以後,幾乎每年都舉行全國性的比賽。1962 年成立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的下屬組織-中國象棋協會,各地相應建立了下屬協會機構。40 多年來,由於群眾性棋類活動和比賽的推動,象棋棋藝水平提高得很快,優秀棋手不斷湧現,其中以楊官璘、胡榮華、柳大華、趙國榮、李來群、呂欽、許銀川等最為著名。
世界上的4大棋類(圍棋、中國象棋、國際象棋、將棋)都與本國家的政治制度有關。象棋所反應的政治制度是中國的封建社會,而且幾乎是縮影——有中軍帳(九宮)、士位(士、仕)、文官(即中國象棋的象、相,不許過河)、武將(車、馬、炮)、士兵(兵、卒)。
為促進該項目在世界範圍內的普及和推廣,2009年2月23日據國家體育總局正式批復棋牌運動管理中心,同意“中國象棋”更名為“象棋”英文譯名采用“Xiangqi”。